一說到「衣冠禽獸」這個詞,大家下意識想到的應該是這個成語是貶義詞。它往往指道德敗壞的人,徒有人的外表,幹的事情卻如同禽獸。然而剛有這個成語的時候他的含義是褒義詞,指的是明朝當官的,是一個非常讓人羨慕的成語。那麼為什麼它由褒義詞轉變成貶義詞了呢?
衣冠禽獸
「衣冠禽獸」的出處
在明朝陳汝元的《金蓮記·構釁》中記載:「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中也說到:「不但衣冠中禽獸;乃禽獸中豺狼也。」,從中可以看出,衣冠禽獸已經變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貶義詞了,後人更是拿這個詞來形容那些道德敗壞的人。這個詞的本意是指的當官的人,可是後來慢慢演化成了貶義詞,這還要從明朝文武官員的官服說起。
明朝官服
明朝文武官員的官服
明朝官員分九品,官員的品級通過補服上繡的飛禽走獸即可區分出來,不同品級的官員補服上繡的飛禽走獸也不盡相同。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對官員的官服作了詳細的規定。
明代文武官員的袍子分為三種顏色,補子上繡的是飛禽走獸。一至四品官員的袍子是緋色,五至七品是青色,八、九品是綠色。
文官一至九品官員的官服分別是:一品緋色繡仙鶴;二品緋色繡錦雞;三品緋色繡孔雀;四品緋色繡雲雁;五品青色繡白鷳;六品青色繡鷺鷥;七品青色繡鸂鶒(xī chì);八品綠色繡黃鸝,九品綠色繡鵪鶉。

武將一品和二品都是緋色繡獅子;三品緋色繡老虎;四品緋色繡豹子;五品青色繡熊;六品和七品都是青色繡彪;八品綠色繡犀牛;九品綠色繡海馬。
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官員服飾,但是有一定的改動,文官八品的補子換成了鵪鶉,九品換成了練雀;武將一品的補子換成麒麟,三品為豹,四品為虎。

通過補服上繡的飛禽走獸,大家都能看出來這個人是幾品官,從明朝官員們的官服上也側面衍生出「衣冠禽獸」這個詞,在明朝前期這個詞主要用來指當官的人,對於這樣的人,大家都會投入豔羨的目光。
對於明朝官員官服的認識,大家還可以通過一些有關明朝的電視劇中學習學習,如從胡軍老師主演的《朱元璋》中就可以了解明代官員的官服。那麼「衣冠禽獸」又是如何演變成貶義詞的呢?
「衣冠禽獸」的演變
眾所周知,明朝時中國歷史上太監幹政最為嚴重的三個時期之一。明朝中後期以後,太監幹政的現象非常嚴重,而官員們也漸漸變得道德敗壞,欺壓百姓。文臣武將在民間百姓中引起了極大的憤慨。於是百姓們便稱那些「衣冠禽獸」是披著人皮的畜生,久而久之,「衣冠禽獸」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可以從一種現象中衍生出一個指定的含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所指代的含義也會發生變化。類似這樣的成語還有很多,如道貌岸安,呆若木雞。道貌岸然原意是神態莊重嚴肅,裝作一本正經的樣子;現多諷刺假裝正經、表裡不一;呆若木雞原意是形容一個人鎮靜自若,態度穩重,後來變成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不知各位朋友們是否還知道其他類似的成語,歡迎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