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高效完成教學模式轉型,ACG開啟雲端數字教學新時代

2021-02-19 ACG國際藝術教育

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可能鮮少有人知道,但是除了狂犬疫苗這一偉大貢獻,他還留給我們一句亙古的警示名言: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世事無常變幻,只有準備充足的人才能應戰,2020年這一場「新冠肺炎」戰役就是很好地佐證,全國人民居家隔離,學生員工延緩開學復工,這對高度依賴線下的各類公司本是一個致命打擊,對於早有準備的ACG來說,這場「戰役」更像是一場「沙場秋點兵」,是將未雨綢繆的積累投放市場的檢驗和磨鍊。



成功往往眷顧那些未雨綢繆者

ACG的完美轉型

高瞻遠矚做準備,將危機意識放在平時才能在危機來臨時做出迅速調整,雖然此前線上教學並沒有成為ACG的主流教學方式,但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一直採取線上+線下教學的組合模式,也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務線上學生,儲備了一套完整的線上授課教學以及服務的應對方案。

點擊閱讀:重磅消息:ACG將全面啟動儲備技術方案,打造國際藝術在線教育平臺!

面對突發疫情,在不影響教學和業務的情況下,ACG快速地開啟教學改革,輕鬆實現了雲端教學新模式,並把面向客戶的整個業務流程,從諮詢、課程規劃、到教學都成功實現在線化,線上課程方面僅2月份和3月份就推出了100+的精品線上課程:ACG線上「∞計劃」二月課程ACG線上「∞計劃」三月課程;同時,我們還匯聚了海外頂尖院校名師和產業大咖,將大師行順利的轉移到了線上,實現了「屏幕連接世界」。點擊閱讀:燃爆!招生官院校宣講 & 產業大咖分享重磅來襲!


ACG雲端線上課精彩瞬間

「線上營業」的授課導師

都是變革的先鋒隊、實踐家

在轉戰全線上的過程中,我們還是發現對部分學生執行力、動手能力上的把控會影響學生和家長對於線上授課接受程度。針對這個部分,我們的教學教研教務團隊還是做了不少努力。首先我們採訪到了相關負責人吳老師。

吳老師

英國曼徹斯特建築學院本科+碩士

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 Part I+ Part II

- 教學經歷 -

- 教學成績 -

輔導眾多學生升入

哥倫比亞大學、南加州大學、

RISD羅德島設計學院、Parsons帕森斯設計學院

密西根大學、南加州建築學院

UCL倫敦大學學院、建築設計聯盟AA、

皇家藝術學院、倫敦藝術大學、

愛丁堡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等

  疫情期間,從線下到全線上,我們做了哪些?  

2020年2月是ACG全體師生實現100%線上授課的裡程碑式時刻,雖然大部分在讀學生在課程進行過程中也並未因教學場景的改變而影響學習進度和作品品質,從數據上就能很好的說明問題,學生線上上課的頻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4%,上課學生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40%,課下每個學生在作品集上所花費的學習時間上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9%,學生平均作業完成度考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6%,作品CCCTS審核等級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至少1個等級。

在全體教師的線上授課培訓中,我們對轉專業或者設計技法上比較弱的高中生教學問題,提出了互動媒體工具輔助的解決方案,配合板書筆記、錄屏、視頻回放的方式等,使得學生的課上學習和課下複習及練習都有了很好的參照。

線上授課工具演示(from 吳老師線上評圖公共課)

鑑於這幾年國外院校對於產業跨界的發展趨勢,我們也對內部學員開放了限時免費的跨界線上課程,使得學生對於跨領域的專業研究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激發創意靈感。我們的Infinity無限課程也從海外院校、招生說明、大師課程、產業信息、學術動態、跨界組隊競賽等多個維度給學生提供了開拓思維和眼界的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很好的利用現在的時間去為自己的未來做規劃。

 

  這樣的變革下,從師資和學生的體驗上,突破了哪些瓶頸?取得了哪些效果?  

雖然線上教學/遠程授課模式打從國際藝術教育誕生之初就存在,但是對於全線上的教學場景,我們的教務團隊也是積極與線上平臺溝通,盡最大可能使得我們的ONline課堂能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體驗。

吳老師學生作品集部分展示

目前我們的線上授課形式,包含了舉手、問答、批註、多向屏幕共享與互動、視頻音頻交互、作業布置與批改等等線下教學同等的功能體驗,很多學生初期使用線上課堂時也會有一種別樣的新鮮感。我們限時對內部學員免費的跨界課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線上平臺的便捷,公共評圖課也讓學生找到學習的群體感。我們的很多老師也開發了自己的「網紅」潛能,在眾多直播課中找到了與學生多向互動的新樂趣。

 

  還會去做哪些嘗試與努力來強化ACG的教學理念?  

這次疫情使得我們對於未來課程產品研發方向也進行了反思,原定的線上課堂規劃也因此提前了半年上線。線上教學/遠程授課模式打從國際藝術教育誕生之初就存在,如何整合ACG目前豐富的院校資源、產業資源、海內外師資團隊資源、畢業生社群資源和在讀生資源,打破地域限制,創造更多的產學結合、玩學結合的機會,幫助學生實現藝術夢、名校夢,是我們正在反思的問題。我們也希望在未來的藝術教育進程中,能更好的呈現藝術和科技結合,給每一位學生帶來多維度的創意和思維的成長體驗。

教學線上化模式

未來將具備更多可能性

當然,儲備技術方案是很重要的籌措,ACG迅速成功實現線上教學更重要的一點是「人」,是真正在策劃課程,在線上面對學生授課,在後臺做技術保障服務的人。我們首先來看一下ACG在線上教學開啟之後做了哪些改變?

▲裴老師 

 如何看待疫情對藝術留學的影響? 

 

對於學生而言,開學時間的推遲、寒暑假的調整以及各類語言、升學考試、籤證政策的變化給他們增添了不少壓力,希望網絡上的宣傳能讓學生釋放緊張的情緒,提高防護意識、體會人情、珍惜當下、好好學習、認真生活。

 

讓我們欣喜的是,相對於去年同時期,我們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激情不減反增,師生互動變得更頻繁,部分地區組織了一些線上活動緩解了每天日常宅在家中壓抑緊張的情緒,並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各類豐富的線上課程也為學生們拓寬了視野、打破了地域限制,了解到了更多平時在線下接觸不到的知識面,給未來的設計創作和作品集的準備帶來了更多的靈感。

授課老師現場示範和板書配合教學,課程可以回放,用於學生複習重溫課程內容。

 針對疫情,教學模式產生了哪些變化? 

最大的變化是線上教學的接受度明顯提高,打破了以往的偏見,讓更多的人發現了線上教學自有的優勢和特點。未來的教學模式是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利用各自的特點,各取所長,最大化教學效果。線上教學的比例明顯增高,但談不上天翻地覆的改革,線上教學/遠程授課模式打從國際藝術教育誕生之初就存在,最早我們指導學生設計類專業申請以及輔導作品集,就是邀請海外教授、專家顧問、在職設計師進行授課,只是線下面對面交流的慣性思維讓更多人主動選擇了更為保守的方式。

 

  這段時間,在授課方式上做了哪些改變? 

 

首先,在寒假期間,我們推出了眾多藝術興趣類、專業介紹類、內部學員增值類的線上課程,並舉辦了玩學結合的設計活動,讓更多的學生以更輕鬆的心態去熟悉線上課程與我們的在線教學平臺。

其次,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學習進度與硬體設備及材料等問題,重新梳理了學生的教學方案,項目發展流程與作品集框架,對課程方案進行了針對性的調整與再規劃。

最後,我們強化了對教研的標準、教師的培訓及監督,所有的教學團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準備每一次課程,收集更多的教學素材,採用更精準的表達方式,來保證線上課程的學習效果。



課後,我們通過板書筆記、錄屏、視頻回放的方式進行課程回顧與反覆學習,加強對核心知識點和設計方法邏輯的掌握。這一點是相對於線下教學的一個優勢之一,尤其是在軟體學習、調研分析、設計步驟講解方面更為突出,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記憶的模糊。

Studio模式的集中線上培訓、在線評圖課程,也增加了同學與同學之間交叉設計,交流學習的機會,三人行必有我師,從教師對學生單一的點對點的教學,轉變成團隊協作、交叉互動,多點吸收,跨學科交流的模式是藝術教育的另一個趨勢。

 

   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特殊時期,學生和老師們在項目設計上有了新的靈感、主題和創作表現形式,這是作為一個教師,讓我印象最深刻也讓我最興奮的一點。設計源自生活,近期足不出戶的生活讓我們開始關注平時不怎麼關注的生活細節,因此也激發了很多新的設計靈感和出發點。部分學生一開始擔心在家買不到作品材料的問題,但經過引導,轉變思路,結合疫情主題、社會背景以及近期的生活,通過能在家裡能搜集到的素材和材料,進行創作,觀察新的生活,傳遞情感。

點擊閱讀:設計戰「疫」|ACG抗擊疫情口罩表情創意設計火熱徵集中!

另一部分學生關注社會事件,進行公益海報、宣傳手冊、心理治療繪畫與裝置、虛擬展廳、醫療建築、康復社區、防護產品、特殊人群服裝、零接觸交互服務、新型辦公APP等主題的設計,表達自己的概念設計與創作理念。




教務改革背後

是執行力超強的團隊支撐

▲趙老師 

  疫情期間,從線下到線上,做出這樣的變革需要什麼樣的決心?  

所有的變革都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首先要做到自我意識的調整,不能自我設限,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然後帶領整個團隊去接受改革,適應改革。線上課程不是一個全新的方式,是一直都有的,只是我們在這個特殊時期需要全面上線線上課程,對於我們速度調整資源的能力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考驗的是一個團隊超強的執行力。我們擁有最資深的教學團隊,教務團隊,給了我們足夠的信心進行改革。

ACG首批直播課《名師線上「拆」電影特別計劃》異常火爆

在這個特殊時期,其實對於線上課程推進也是一種機遇。目前大家都沒有辦法進行線下的課程,又有大量的時間空餘出來,正是線上課程最好的時機。

  這個過程中我們做出了哪些努力?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教務團隊的老師給每一個學生做了充分的溝通:第一時間對於我們所有的在讀學員做了充分的交流,並結合目前的情況和學生自身的情況進行合理的規劃,保證整個學習進度順利進行;線上課程學習設備安排妥當 告知並指導學生進行線上課程學習設備的準備及調試;對於每一個教務老師進行線上排課系統的培訓,充分利用系統的優勢保證課程安排的合理性。每一位老師進行線上課程的磨課,並有內部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線上課程的分享和培訓,保證高質量的課程效果。

線上課最重要的就是及時有效的課後反饋 目前都是線上溝通,對於課後的反饋尤為重視,學生能夠清晰知道自己課後要的內容,同時開發了更多線上的增值課程,讓學生更多的拓展思維對老師們最大的挑戰就是對於新平臺的使用,我們也提前對授課老師進行全面的培訓,線上實際磨課,老師現在已經完全掌握平臺的使用。

  這樣的變革下取得了哪些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收穫了很多欣喜的時刻和感人的瞬間。我們的學生上課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學生們對於線上課的接受度還是很高的。我們的老師們對於線上公開課程也是有極大的熱情,湧現出了一批新網紅,高顏值,高學歷的明星導師,有了很多粉絲喲。家長們的反饋也非常好,能夠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也充分了解孩子們創作的熱情。

到此,ACG從教研、教學、教務三大環節出發,順利完成數字線上化的改革。當然,教務教學的改革還會更加深入下去,如何更好地通過線上完成學生諮詢、籤約、授課、申請等一系列服務,如何開發出更多優質的藝術留學相關線上專業課都是ACG現在在做和以後堅持要做的。

「停課不停學」就是我們現在的目標,如果對我們推出的的線上課感興趣可以添加小A進行報名諮詢,我們也將陸續推出更多院校政策解讀和專業類課程。

長按識別 即可諮詢報名線上課

諮詢請戳「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海亮雲端教室開課 老師化身「主播」同步直播教學
    舒婧說,雖然上課地點是在家裡,但學校的網課是根據各個班級進度,同步直播教學的。上了一天半的課後,她感覺自己已完成「假期模式」到「學習模式」的切換。老師在雲端教室上課舒婧說的網課,其實是海亮教育最新推出的雲課堂。經過20餘天的緊張籌備,2月10日,海亮教育旗下所有學校全部恢復正式上課,數萬名學生如期在家開學。
  •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文/強哥摘要:新課程實施以來,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高效教學模式讓學生從學習中學會學習,從嘗試中學會探索,從探索中學會發現,從參與中得到發展。
  • 高效便捷 浩辰CAD開啟移動雲辦公新時代
    來源標題:高效便捷 浩辰CAD開啟移動雲辦公新時代 隨著全球化日益蔓延,設計團隊越來越分散,以往湊在一起商量的協作幾乎不再可能。而且產品的複雜度也越來越高,靠設計人員單打獨鬥已經無法勝任這樣的工作。
  • 【數字經濟看南明】楊建嬉:走大數據+英語教學的發展新路
    為更好地展現南明的數字經濟發展工作,「甲秀南明」微信公眾號開設「數字經濟看南明」專欄,刊發系列稿件,生動展現南明各級各部門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所採取的新舉措、新思路、新方法,大力宣傳數字經濟發展「六個重大突破」成果,全面回顧和挖掘推進落實工作中的鮮活案例和生動實踐,為發展數字經濟、建設「中國數谷」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 打造創新教學場域 臺灣世新大學啟用雲端數字學習中心
    迎接大數據時代來臨,臺灣世新大學今年度主推「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透過校內專業師資及AI技術,帶領世新學生迎向世界、與國際接軌。    世新大學表示,繼「全媒體大樓」於去年4月建置完成,也於同年8月在管理學院3樓建置了VDI(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教室-「雲端數字學習中心」,讓師生們使用最新的VDI技術,透過跨平臺與裝置的聯機方式,讓服務、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徹底翻轉傳統的計算機教室。
  • 屠獻芳:推廣「合作小組」教學模式,追求「低負高效」教學效果
    教學風採   21世紀是一個大數據時代,而未來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需要大量具有分工、協調、合作能力的創造型人才。這種人才,源於今日各所院校的培養。嘉職院在近年來不斷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各專業老師積極參與其中,力圖為課堂教學創造更多的活力。    屠獻芳老師也是其中之一。
  • 基於建構主義視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積極組織推進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教學活動,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推動形成『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學新常態。」以信息技術引領教育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正在改變師生的互動、課堂的教學,也對教學的組織和管理產生深刻影響。
  • 也談高效課堂和教學模式
    關於高效課堂,是我們教學一線工作者的永恆追求,也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有幾點想法向您匯報一下,希望得到您的指正。   在實際的課堂上有的老師以講完了要講的東西為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的標準,只顧自己講得痛快,不考慮學生感受。有的課堂花樣翻新,既熱鬧又好看,學生高興,外行領導讚揚,但就是學生沒學到東西,或收穫極少。更有甚者把課堂變成了表演譁眾取寵博領導歡心。
  • 在「雲端」開啟畢業實習模式
    為實現畢業實習的「停課不停學」,在學校本科生院的統一部署下,環境學院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制定了涵納虛擬仿真平臺實訓、設計專家在線指導、水廠運行實況錄/直播、雲學堂行業發展解讀等單元的「雲端」畢業實習新模式,並於5月4日-15日開展了2016級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雲端」畢業實習實踐課程。
  • 全球戰疫:印尼孔子學院「雲端」漢語教學忙
    (抗擊新冠肺炎)全球戰疫:印尼孔子學院「雲端」漢語教學忙中新社雅加達4月3日電 題:全球戰疫:印尼孔子學院「雲端」漢語教學忙中新社記者 林永傳肖祥忠介紹說,該院各教學點學生每節課都能準時準點上課,常常出現「40多人同屏」的壯觀教學場面。線下上課時靦腆害羞的學生,在線上齊讀和朗誦時音量提高了許多;平時回答問題不積極的學生課後還自覺研究起中國小說和電影,遇到看不懂的句子和詞語就積極和中國老師私聊、提問。「每個中國老師的手機裡都裝著數百條印尼學生錄製的朗讀錄音、數百張學生完成作業時的打卡照片」。
  • 多媒體教學時代與「網際網路+教學」時代的區別是什麼?
    多媒體教學時代與「網際網路+教學」時代的區別十二學CEO王勳達
  • 數位化轉型 全力護航在線教學
    高瞻遠矚 數位化轉型引領數位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 黨的十九大對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啟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更是成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重要戰略任務之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校以建設創新型大學為目標,開啟了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 哥大SPS推出新課程,今夏開啟線上教學模式
    經過紐約州的批准,SPS已於4月10日正式開啟線上教學模式。教學形式包括講座、角色扮演、案例研究和小組項目,旨在幫助學生清楚地了解保險業的運作方式及未來的風險需求,此外還將針對保險業如何幫助企業、政府和個人免受例如網絡攻擊、COVID-19和自然災害等威脅展開探討。
  • 重構「新常態辦公」模式,擁抱數字經濟轉型
    新常態辦公我們在這個時代拐點也看到了塑造未來工作新模式的理想契機,那就是「新常態辦公」概念 。Poly博詣發布的《新常態辦公》報告強調,企業開始更加重視「工作目的」而非「工作地點」。在「新常態」工作模式下,我們看到更靈活的工作地點、空間和時間,更無縫的遠程協同辦公,以及更專業的遠程及家庭辦公設置。
  • 雲端教學: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的契機
    廈門大學近日發布的《疫情期間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調查報告》顯示,在面對「在線教育帶來的最大挑戰是什麼」的提問時,13997名高校教師位居前三位的答案分別是「需要改變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改變以往的教學習慣」和「轉變教學觀念」——雲端教學: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的契機
  • 大數據時代教學模式的變革
    【關鍵詞】大數據 教學模式 教學策略 學習環境【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大數據時代帶來巨量信息,教師要幫助學生獲取信息、明確觀點、掌握技能和把握思維方式,這也是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①大數據時代教學模式從關注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出發,通過獲得信息和組織信息認知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對世界的感知、發展概念和語言。
  • 數字時代的廣告教育與教學創新
    數字時代,廣告產業面臨深刻變革,廣告教育也亟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適應業界變化培養專業人才。人才培養質量是廣告學專業聲譽評價的核心和關鍵,高校廣告專業畢業生是否具備快速適應行業新變化的能力,直接決定廣告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數字時代的廣告產業變革對廣告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一是在培養方案上,廣告專業培養方案如何適應數字時代廣告人才需求的新變化,調整培養目標和培養體系,成為廣告教育改革的重點。二是在課程體系上,是採取增量改革還是存量改革?
  • 5G時代,重新定義課堂教學
    但是,受傳授式教學理念與師生信息素養不足的束縛,以及行動網路流暢度、穩定性不足的客觀現實,「網際網路+課堂教學」並未成為新常態,而只是少數技術應用先鋒者的實驗。5G技術將帶來更寬廣的網絡覆蓋,更穩定的網絡連接,以及更高效的數據傳送,課堂教學有可能迎來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全面升級。那麼,基於高速網際網路的課堂教學,究竟可以發生哪些改變?
  • 數據驅動教學:大數據時代教學範式的新走向
    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的持續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化環境得到快速完善,各種學習平臺、移動APP、數字終端、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開始在中小學逐步流行。數位技術的常態化應用以及數位化學習活動的日常開展,為教育大數據的生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伴隨著教育數據的持續累積與深度挖掘,大數據在構建新型教學生態、助力教學結構變革、再造教學流程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 吳國平:很多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為何會淪落為「低效」教學
    一夜之間,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從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當中「解放」出來,可以自主選擇很多新的教育教學模式。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一個知識經濟、信息社會化的時代,知識正以人們無法想像的速度增加和更新。因此,如果我們還繼續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