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長朋友都有同感,孩子只要哭哭鬧鬧起來,絕對是世界上最大的煩惱之一。
只要孩子發起脾氣來,很多家長就束手無策,脾氣甚至比孩子還要更加暴躁。
比較溫和的家長,可能就放任孩子不管不問,讓孩子自己去哭,覺得孩子哭累了就沒事了。
有的家長喜歡用語狠話嚇唬孩子,經常會說「你再哭就給我滾出去」,「沒有你這樣的孩子」,「我不是你爸爸」之類。
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我們小時候哪有那麼多的育兒觀念,一頓鞭子下來就聽話了。所以有的家長覺得,孩子總是愛哭鬧的脾氣不能慣著,再用力打一頓就好了。
但是,你會發現無論上面的哪種方法,孩子下次還是該哭哭該鬧鬧,無論循環多少次都沒什麼用。
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為什麼孩子動不動就哭哭鬧鬧?
大腦構造:分工不同的左腦和右腦
這個我們首先就得來看看我們的大腦構造了,我們的大腦分成左腦和右腦兩部分,左腦控制理智,右腦控制情緒。
而左右腦的發育速度是不一樣的,一般情況下,控制情緒的右腦會更快發展完成。所以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很清楚地感受出開心、憤怒、傷心這些不同的情緒。
但是控制理智的左腦,則需要到20歲左右的才能發育完成。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大人在碰到一些讓人不開心的事情,會想辦法寬慰自己,不要讓自己被情緒所掌控。
而小孩子碰到不開心的事情,他的理智管不住情緒,沒辦法跟自己的情緒講道理,所以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哭哭鬧鬧。
所以,孩子之所以那麼愛發脾氣,也僅僅是因為他們還只是一個孩子而已。
掌控情緒:左右腦同時工作才更加有效
很多人就會覺得,既然是控制理性的左腦發育比較慢的原因,我們專注於左腦開發應該就可以了吧。
比如很多家長會讓孩子多做一些認知訓練或者邏輯推理訓練,認為這些是和孩子理智相關的,只要左腦發育好了,自然會開始講道理了。
其實,理智的發育,同樣也需要情緒的輔助。
當人的情緒感受能力降低的時候,往往會做出比較不理智的決策。
我們的理智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包括記憶、權衡、注意,都和我們的情緒腦相關聯。
所以,要讓孩子掌控情緒,最需要做的,是要刺激孩子情緒腦和理智腦之間的聯繫,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然後發展自己的理性。
如何讓理性滲透到孩子的情緒中去呢?
既然孩子的理智沒有發育好,我們做家長的,就需要幫助孩子。下面有三個引導步驟:
第一,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第二,幫助孩子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緒?
第三,讓孩子反思自己的情緒。
下面,我們就針對這三個步驟,看看具體如何應用到和孩子的溝通中去。
第一,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耐心地和孩子去溝通,「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呀?」,「你生氣了麼?」,「你不開心了麼?」。
當孩子聽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他自己的大腦也在思考,「我現在是什麼感受呢?」,「我現在真的好不開心」,「我太生氣了。」
通過這種思考,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在理智和情緒之間快速切換。有助於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同時讓情緒和理智進行了連接,也能夠讓他們自己安靜下來。
很多家長肯定會說,在第一步的時候就覺得根本沒辦法進行下去,孩子就是停不下來,根本聽不見你說的任何事情。
經常會出現的場景就是,大聲責罵孩子,「你再哭的話就給我出去,不要回來了」,或者「你就在這繼續哭吧,什麼時候哭完了你再過來。」
這種情況下,孩子根本不會停止哭鬧,反而鬧得更厲害。
在孩子情緒不好,一直哭鬧的時候,首先要以穩住孩子情緒,這時候和他說話是沒有用的。
應該選擇耐心地等一等,讓孩子頭腦發熱的勁過去了,再進行上面這些對話。
幫助孩子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緒?接下來進入第二個步驟,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情緒是怎麼出現的。
當孩子能夠和你正常溝通,告訴你他現在不開心了,我們就要順勢進入引導環節,讓他清楚這種情緒是怎麼產生的。
比如,當你在晚上和孩子討論第二天準備去哪裡玩的時候,孩子突然不開心了。
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不開心的原因,他會和你說:「為什么爸爸明天不會一起去啊?」
這一下,你就知道該怎麼對症下藥了,原來孩子想要爸爸了。
你再和他解釋,我們出去很快就回來了,晚上我們就能看見爸爸啦,我們回來告訴爸爸去看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好不好呢?
如果看到孩子突然不開心,還覺得孩子故意沒事找事,惡狠狠地兇他一頓:「帶你出去玩還這麼不樂意,那明天就不要去了。」
孩子聽到這些,肯定會哭的更傷心,更加不願意理你。因為他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尊重,受到了委屈,而且還沒有表達的渠道。
最後,還要跟著孩子一起,反思發脾氣的過程一般家長如何和孩子能溝通到第二步,情緒基本上已經控制下來了。
我們不能忘記這最後的第三步,跟著孩子一起,反思一下剛剛發脾氣的過程。
你可以和孩子說:「剛剛你發脾氣的時候,是不是特別不開心。現在不發脾氣了,是不是開心起來了呢?」
孩子跟你點點頭後,再和孩子說:「現在你知道了,發脾氣的話不能幫你解決問題,而且爸爸也會不開心,也會很難受,你剛才能感受到爸爸也不開心了麼?」
這時候,讓孩子去理解,發脾氣生氣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需要進行溝通來解決問題,而且也讓他學會去感受別人的情緒。
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耐心
我們經常都說,育兒先育己。
很多時候家長其實比孩子更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碰見一點小事情就火急火燎,不知道自己的脾氣該如何安放。
對於剛剛接觸這個世界的孩子,我們又怎麼能夠那麼快就要求他做得很完美呢?
孩子也不是機器人,不要認為教育孩子控制脾氣,就像是安裝了一個程序,以後孩子就會一直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情緒管理更重要的是過程,要觀察孩子的心理感受,給他們耐心,幫助孩子正確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