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哭哭鬧鬧怎麼辦?用這三個辦法,引導孩子管好自己的情緒

2021-02-07 午後放映室

相信很多家長朋友都有同感,孩子只要哭哭鬧鬧起來,絕對是世界上最大的煩惱之一。

只要孩子發起脾氣來,很多家長就束手無策,脾氣甚至比孩子還要更加暴躁。

比較溫和的家長,可能就放任孩子不管不問,讓孩子自己去哭,覺得孩子哭累了就沒事了。

有的家長喜歡用語狠話嚇唬孩子,經常會說「你再哭就給我滾出去」,「沒有你這樣的孩子」,「我不是你爸爸」之類。

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我們小時候哪有那麼多的育兒觀念,一頓鞭子下來就聽話了。所以有的家長覺得,孩子總是愛哭鬧的脾氣不能慣著,再用力打一頓就好了。

但是,你會發現無論上面的哪種方法,孩子下次還是該哭哭該鬧鬧,無論循環多少次都沒什麼用。

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為什麼孩子動不動就哭哭鬧鬧?

大腦構造:分工不同的左腦和右腦

這個我們首先就得來看看我們的大腦構造了,我們的大腦分成左腦和右腦兩部分,左腦控制理智,右腦控制情緒。

而左右腦的發育速度是不一樣的,一般情況下,控制情緒的右腦會更快發展完成。所以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很清楚地感受出開心、憤怒、傷心這些不同的情緒。

但是控制理智的左腦,則需要到20歲左右的才能發育完成。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大人在碰到一些讓人不開心的事情,會想辦法寬慰自己,不要讓自己被情緒所掌控。

而小孩子碰到不開心的事情,他的理智管不住情緒,沒辦法跟自己的情緒講道理,所以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哭哭鬧鬧。

所以,孩子之所以那麼愛發脾氣,也僅僅是因為他們還只是一個孩子而已。

掌控情緒:左右腦同時工作才更加有效

很多人就會覺得,既然是控制理性的左腦發育比較慢的原因,我們專注於左腦開發應該就可以了吧。

比如很多家長會讓孩子多做一些認知訓練或者邏輯推理訓練,認為這些是和孩子理智相關的,只要左腦發育好了,自然會開始講道理了。

其實,理智的發育,同樣也需要情緒的輔助。

當人的情緒感受能力降低的時候,往往會做出比較不理智的決策。

我們的理智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包括記憶、權衡、注意,都和我們的情緒腦相關聯。

所以,要讓孩子掌控情緒,最需要做的,是要刺激孩子情緒腦和理智腦之間的聯繫,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然後發展自己的理性。

如何讓理性滲透到孩子的情緒中去呢?

既然孩子的理智沒有發育好,我們做家長的,就需要幫助孩子。下面有三個引導步驟:

第一,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第二,幫助孩子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緒?

第三,讓孩子反思自己的情緒。

下面,我們就針對這三個步驟,看看具體如何應用到和孩子的溝通中去。

第一,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耐心地和孩子去溝通,「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呀?」,「你生氣了麼?」,「你不開心了麼?」。

當孩子聽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他自己的大腦也在思考,「我現在是什麼感受呢?」,「我現在真的好不開心」,「我太生氣了。」

通過這種思考,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在理智和情緒之間快速切換。有助於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同時讓情緒和理智進行了連接,也能夠讓他們自己安靜下來。

很多家長肯定會說,在第一步的時候就覺得根本沒辦法進行下去,孩子就是停不下來,根本聽不見你說的任何事情。

經常會出現的場景就是,大聲責罵孩子,「你再哭的話就給我出去,不要回來了」,或者「你就在這繼續哭吧,什麼時候哭完了你再過來。」

這種情況下,孩子根本不會停止哭鬧,反而鬧得更厲害。

在孩子情緒不好,一直哭鬧的時候,首先要以穩住孩子情緒,這時候和他說話是沒有用的。

應該選擇耐心地等一等,讓孩子頭腦發熱的勁過去了,再進行上面這些對話。

幫助孩子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緒?接下來進入第二個步驟,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情緒是怎麼出現的。

當孩子能夠和你正常溝通,告訴你他現在不開心了,我們就要順勢進入引導環節,讓他清楚這種情緒是怎麼產生的。

比如,當你在晚上和孩子討論第二天準備去哪裡玩的時候,孩子突然不開心了。

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不開心的原因,他會和你說:「為什么爸爸明天不會一起去啊?」

這一下,你就知道該怎麼對症下藥了,原來孩子想要爸爸了。

你再和他解釋,我們出去很快就回來了,晚上我們就能看見爸爸啦,我們回來告訴爸爸去看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好不好呢?

如果看到孩子突然不開心,還覺得孩子故意沒事找事,惡狠狠地兇他一頓:「帶你出去玩還這麼不樂意,那明天就不要去了。」

孩子聽到這些,肯定會哭的更傷心,更加不願意理你。因為他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尊重,受到了委屈,而且還沒有表達的渠道。

最後,還要跟著孩子一起,反思發脾氣的過程一般家長如何和孩子能溝通到第二步,情緒基本上已經控制下來了。

我們不能忘記這最後的第三步,跟著孩子一起,反思一下剛剛發脾氣的過程。

你可以和孩子說:「剛剛你發脾氣的時候,是不是特別不開心。現在不發脾氣了,是不是開心起來了呢?」

孩子跟你點點頭後,再和孩子說:「現在你知道了,發脾氣的話不能幫你解決問題,而且爸爸也會不開心,也會很難受,你剛才能感受到爸爸也不開心了麼?」

這時候,讓孩子去理解,發脾氣生氣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需要進行溝通來解決問題,而且也讓他學會去感受別人的情緒。

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耐心

我們經常都說,育兒先育己。

很多時候家長其實比孩子更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碰見一點小事情就火急火燎,不知道自己的脾氣該如何安放。

對於剛剛接觸這個世界的孩子,我們又怎麼能夠那麼快就要求他做得很完美呢?

孩子也不是機器人,不要認為教育孩子控制脾氣,就像是安裝了一個程序,以後孩子就會一直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情緒管理更重要的是過程,要觀察孩子的心理感受,給他們耐心,幫助孩子正確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相關焦點

  • 孩子哭個不停,這可怎麼辦?
    哭哭鬧鬧30分鐘超高音不帶停!啊!簡直可怕呀!當孩子壞脾氣上來,哭鬧個不停,勇敢的爹地媽咪是如何處理的呢?是當面訓斥,威脅? 任他嗓子哭啞了也不管?還是乾脆厲聲來一句:「不許哭,哭有用嗎?」第一:雖然現在大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但是面對寶寶各種調皮,難免有怒氣衝天的情況。於是寶寶就開始遭殃了。
  • 如何引導孩子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讓孩子不再亂發脾氣的5個步驟
    接下來,我要講的內容是,如何引導孩子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生活中,很多爸媽都遇到過這樣的狀況:孩子稍有不開心,就大喊大叫,甚至摔東西,每次都會告訴他有話好好說,不能發脾氣,孩子答應的很好,結果到下次還是這樣。很多爸媽都覺得孩子總是發脾氣,只是年齡小不懂事的緣故,長大了自然就成熟了。
  • 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採用「紅綠燈法」,引導孩子做好情緒管控
    ,遲早有一天你會管不住自己的孩子。用壓制的方式管控孩子,親子關係破裂也是遲早的事。2.滿足型。滿足型父母往往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想把孩子哄好,不管用什麼辦法只要能滿足孩子就行,我見過有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哭了拿錢哄孩子,帶孩子去買喜歡的東西,孩子平時需要的東西只要一哭了立即滿足。這一類父母管教孩子往往沒有原則可言,對孩子的愛也是溺愛有加。
  • 受不了孩子總是哭,怎麼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說說咱家娃,ID:mykidsstor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唉,我就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我就不知道怎麼辦了,所以我就很討厭孩子哭,能不能寫一篇孩子鬧情緒的文章呢,我現在真是你寫一篇看一篇,想著我家孩子在小點就好了!唉!
  • 孩子總是哭?家長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要輕易阻止孩子的情緒釋放
    孩子總是哭?家長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要輕易阻止孩子的情緒釋放引言吃完晚飯帶孩子去小區散步,十幾個小朋友成群結隊、有說有笑地在小區的娛樂區嬉戲打鬧,玩兒得不亦樂乎。其中有個騎自行車的小男孩不小心撞到了石凳子,瞬間摔倒在旁邊,手肘磕到凳子上破了皮,滲出血滴,對他來說應該是挺疼,男孩一邊抽泣一邊抹眼淚。他爸爸趕過來時不但沒有安撫他,反而當著眾多家長孩子面前大聲說道:「男兒有淚不輕彈!不就被磕到了麼?這有什麼好哭的!把眼淚憋回去!」孩子聽完呆在一旁,收了收剛剛悲傷的情緒,強忍住沒讓眼淚掉下來。
  • 孩子易怒、愛哭、不吭聲怎麼辦?趕緊用這3招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趁著假期,家長可以在家中重點觀察一下孩子的情緒變化,看看孩子是否有以下3種情緒失控的表現,以及如何才能合理引導孩子的情緒管理。而2、3歲的孩子擁有的表達方式很少,哭,通常就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鄭爽曾在一檔節目中說:自己小的時候,很羨慕那些可以大聲哭的孩子。因為她媽媽說總是愛哭的孩子很煩人,所以她一直都不敢大聲哭。每當想哭的時候,都會憋著不出聲。
  • 孩子總是鬧情緒一不如意就生氣,如何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正確引導?
    可見情緒控制能力對一個人的重要性。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和一些溫文爾雅、有禮有節的人相處,相信不會有人喜歡整天面對一副苦瓜臉,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惡語相加的人共事。當然一個人有脾氣、有個性不是壞事,但一定要有個度。這從側面也反映了,一個人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素養。羅馬非一日建成,情緒調控能力也不是與生俱來的。
  • 別當情緒小怪獸!三招處理孩子的情緒焦躁
    下面三招告訴你如何正確處理小朋友的焦躁情緒。首先,輕聲呼喚孩子的名字,讓他把目光移向父母;其次,帶開話題說:「晚餐要煮你最愛吃的西紅柿炒雞蛋,要不要跟媽媽去超市買雞蛋?」小孩子情緒來得快也去的快,轉移注意力可讓小孩子忘記生氣的事。
  • 切記:讓孩子自己哭,比總是哄著孩子笑更重要!
    所以,我們不喜歡「哭」的孩子。因為我們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焦慮,而阻止孩子哭,其實是緩解家長自己的焦慮,通過控制孩子的表現和感受,讓自己獲得「我是好媽媽」、「我是好爸爸」的滿足感。這是嬰兒特有的語言,通過「哭」來告知自己的需求,尋求幫助。這個時候孩子是處於全能感知期,他會認為自己是「全能的」,哭能控制一切。  敏感的孩子哭得自由,笑得自由,盡情發洩,哭過了會好過些。研究人員相信,眼淚可以幫助人減少由大腦在壓抑時所產生的有害的化學物質(chemicals)。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愛哭的人在情緒上、身體上不比不愛哭的人差。
  • 孩子總是鬧情緒怎麼辦?這幾招輕鬆應對!
    、給自己添麻煩,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用一些錯誤的方式去處理。在這一點上,家長首先要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動輒朝孩子發脾氣,應當採用溫和而堅定的正面管教。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就動手打人,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別人搶走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氣,但是打人是不對的。」
  • 孩子太脆弱怎麼辦?了解這三個辦法,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因為馬上就要英語考試了,孩子這段時間一直在家裡面複習,為的就是能夠在考試的時候獲得一個更好的成績。可沒有想到考試的那一天發揮的並不好,以至於考試的成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出色。當孩子回到家裡的時候,於是就哭了,不論劉女士怎麼安慰自己的孩子都是無濟於事的。這也讓劉女士感到非常無奈,只不過是一次小小的測試而已,有必要把它當做是一種挫折嗎?
  • 孩子上幼兒園一直哭怎麼辦?父母一味制止,不如讓孩子哭夠
    所以前幾天有媽媽詢問我,孩子9月上幼兒園如果一直哭個不停怎麼辦時,我忍不住給她講述我的心路歷程,為了幫助更多父母們,所以我把自己的心路歷程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第一階段:一味制止我真的受不了孩子哭,我覺得面對孩子哭個不停,還能保持淡定冷靜的父母們真的不會太多。大多數父母面對孩子哭個不停時,總是壓抑不住內心的脾氣,忍不住吼孩子,尤其是在孩子上幼兒園哭這件事上。
  • 孩子一被批評就哭,面對有玻璃心的孩子,可以用這三個方法應對
    只要一批評,馬上紅了眼睛,這讓人不知道要拿他怎麼辦。家長二:我家如如最近也變得很玻璃心,現在一說她錯了,她也馬上紅了眼睛,直接哭了。這也讓我感到很無奈,不知道要如何去教育她。家長三:我兒子誠誠平時玩遊戲輸了,都會哭。比如和我們玩"剪刀石頭布",如果我們贏了他,他馬上就哭了,有的時候我們還要假裝輸給他,他才能開心地玩遊戲。
  • 孩子總是氣餒怎麼辦?了解這三招,分分鐘改善孩子情緒
    最近馬先生又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房間裡面哭,但又不知道是因為什麼,所以就想問問孩子到底是什麼原因。可是聽到了孩子的回答之後,馬先生一時間感覺到非常無奈,因為孩子是這麼說的:「這次數學考試我考了班級第15名,有14個同學超過了我,我感覺到十分丟人。」這些話馬先生感覺到非常的意外,能排名第15名就已經很不錯了,為什麼孩子還要感到氣餒呢?
  • 孩子哭哭鬧鬧不去幼兒園,新手爸媽怎麼辦?
    一晃眼就到了快開學的日子,對於新手爸媽來說,這是個極大的考驗,看著自家孩子出生,開口叫爸爸媽媽,學會走路……尤其到上幼兒園的時候,那真是讓新手爸媽手足無措。 有位媽媽深夜講述自家孩子上學的「艱難」,在家裡哭,在校門口被老師抱走的時候還是痛哭,幼兒園裡面情緒也不穩定,不跟其他小朋友交流,胃口也不好,中午沒怎麼吃飯,整個人怯怯的,一直嚷嚷著要回家。
  • 幼兒園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巧用六種兒童繪本,讓孩子做情緒高手
    家長怎麼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特別是幼兒園孩子?如果把引導孩子做「情商高手」,那麼就借用繪本這把利劍,教給家長一些「練功」小妙招:妙招一:情緒命名。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引導孩子識別出不同的情緒,這是管理情緒的前提。
  • 「不許哭!」別讓這三個字毀了孩子:孩子會哭也是一種能力
    這讓樂樂對於哭的這件事情有了一定的厭惡,所以每次樂樂在受到委屈的時候,就會儘量憋住自己的眼淚,後來哭的也越來越少了。但是樂樂的媽媽卻覺得這件事情有些不對,等到樂樂都已經到了8歲,媽媽才發現樂樂越來越不願意說話了,而且總是獨來獨往的。
  • 「初中家長」情緒管理:引導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緒
    起因是這個男孩的父母答應他月考考進班級前三就帶他去心心念念了很久的遊樂園玩。結果孩子很努力地考進了班級前三,父母卻因為工作忙碌,沒能及時履行他們之間的約定。孩子非常生氣,都氣哭了,一直責怪父母不守約定。孩子的爸爸聽到了就說「哭什麼哭多大點事呀,一點小事就掉眼淚那怎麼行,這可不是男子漢的行為」。
  • 對自己的孩子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孩子一有錯,就想揍他,怎麼辦?
    孩子一有錯,想必十個爸媽有九個會控制不住,就想揍一下自家娃。但每次一揍完又特別後悔不該打他。正所謂「打在娃身上,疼在為娘心。」打了孩子吧,怕這娃以後會怕自己,又或者變本加厲有逆反脾氣,不打吧,又怕教不好娃,到底該怎麼辦呢?
  • 面對孩子情緒該不好怎麼辦?這3個妙招能引導寶寶情緒,建議一讀
    當面對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每個家長的做法基本上都是不去管孩子,但是前幾天看見英國的一個視頻,這位母親面對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做法卻截然不同。,這位母親並沒有生氣得去打罵孩子,而是選擇了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只為了哄好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