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貓效應
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
比如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只是因為一名女乘客坐過了站與司機發生爭執互毆,兩人的情緒失控,最終導致車輛失控,墜入江中。
當一個人處於情緒失控的狀態下,他所做的決定或行為往往是極其不理智,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女乘客。
如果知道自己的情緒失控會釀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她肯定會學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然而遺憾的是很多事情都沒有「如果」。
所以,能夠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能力,而這項能力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初中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相對來說都比較敏感、衝動,不懂得收斂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常常會因為情緒失控而做出傷人傷己的行為!
那作為父母,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去做好情緒管理呢?
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首先,我們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其實情緒是每個人內心的感受經由身體表現出來的狀態。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讓孩子了解「情緒只是我們內心感受的一種表達手段。
當情緒來了,我們要去認識這個情緒,知道它為什麼來,也知道如何從這個情緒中走出去,而不是去壓抑它,更不要不計後果地隨意發洩。」
但在現實生活中,家長朋友們常常會忽略孩子的情緒問題!
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在大量觀察中發現,父母親對於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識的學習一般都很有耐心。
比如孩子學走路的時候,父母們會很耐心地陪著孩子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反覆練習,但對於情緒的學習,父母們卻沒有那麼多耐心。
我曾經見過一個初中男生對著父母大發雷霆的場景。
起因是這個男孩的父母答應他月考考進班級前三就帶他去心心念念了很久的遊樂園玩。結果孩子很努力地考進了班級前三,父母卻因為工作忙碌,沒能及時履行他們之間的約定。
孩子非常生氣,都氣哭了,一直責怪父母不守約定。孩子的爸爸聽到了就說「哭什麼哭多大點事呀,一點小事就掉眼淚那怎麼行,這可不是男子漢的行為」。
媽媽在一邊附和地說:「好了別哭了,等爸媽這陣子閒下來了一定帶你去遊樂園玩」。
我們在面對哭泣、發脾氣的孩子時,常常一邊覺得心疼,一邊又覺得煩躁,總是希望孩子趕緊停下來,不要再鬧了!
當我們哄著孩子不要鬧沒有效果的時候,就會採取一些強制的手段讓孩子停止哭鬧,比如呵斥、打罵。
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這會讓孩子產生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有情緒是不對的,爸爸媽媽不喜歡有情緒的孩子。
而這樣就會導致兩個後果:
一個是孩子在爸爸媽媽面前不敢表現自己的情緒,而是把積壓在心裡的負面情緒都發洩在了別人身上。
另外一個就是孩子將不敢發洩的負面情緒一直積壓在心裏面,久而久之就成為了自己的一塊心病,導致成長和學習都受到幹擾。
其實,當孩子有了情緒,用哭和發脾氣來表現的時候,正是我們家長教會孩子做好情緒管理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要引導孩子去感知自己的情緒。
在剛才的案例中,孩子大發脾氣是因為憤怒,這是個複合情緒,包含了生氣和傷心。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兒子,看到你哭了,爸爸知道沒帶你去遊樂園讓你很生氣,爸爸媽媽沒有遵守約定這件事讓你感到很委屈。」
當你用同理心把孩子的情緒描述出來時,孩子會感到自己被理解了,這份情緒也會得到緩解,同時孩子也學習了怎麼標註自己的情緒,意識到自己正在發脾氣是因為委屈。
這一點看起來好像很簡單,根本不用花一節課的時間專門講這件事。但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經歷,你因為生氣而情緒失控的時候,真的意識到了自己正在經歷「憤怒」這樣一種情緒嗎?
其實,一時衝動、頭腦發熱等等都是因為我們的理智腦沒有在工作。
而當我們在嘗試識別自己的情緒,我們就是在運用理智腦思考問題,我們會察覺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樣的情緒。
這個情緒是怎麼來的?我們要如何處理這個情緒?當我們開始這樣思考的時候,才不會讓讓自己的情緒牽著鼻子走。
在這裡要說一下,情緒並沒有對錯,每個人都會有「積極」的情緒和「消極」的情緒,不要總覺得孩子發脾氣了,這屬於「消極」的情緒,就要立刻去制止。
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作為家長,要接受孩子偶爾的「消極」情緒,引導孩子認識情緒,然後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記得我兒子在初二的時候偶爾早上上學會遲到,有一次孩子起晚了,覺得自己今天肯定要遲到了,他就抗拒去學校,一直在家裡很焦慮地走來走去。
我知道情況後就問孩子,你不想去學校是怕老師批評你,還是害怕同學嘲笑你?
孩子說都不是,是怕當打開門時吱呀一聲,全班同學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要在那種情況下坐回到位置上,想到這個場景就讓他感到喘不上氣。
然後我就開玩笑地跟他說:「你大概是把全班同學的目光都當成了太陽光吧,他們齊刷刷的目光會讓你燒成灰燼。」
兒子聽後長舒一口氣,哈哈大笑起來。
為了進一步平復孩子的情緒,我又和孩子一起做了幾組深呼吸放鬆,將孩子焦慮的情緒轉化了,當孩子平靜下來後,背起書包就去學校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一聽到孩子不想上學就開始責備孩子,而是去引導孩子去發現自己不想上學,覺得恐懼的原因,然後再用一些簡單的方法幫助孩子平復了恐懼的情緒。
下面給大家分享兩個幫助孩子平復情緒的小方法,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去幫助自己的孩子:
深呼吸放鬆法
深呼吸的秘訣是緩慢綿長,在呼氣時同時把注意力放在本人兩個肩膀上。這樣,馬上便感到兩肩的肌肉開始放鬆,維持這樣的做法,直到雙腿、雙手和頭部都放鬆,這時,他整個人都已經進入放鬆的狀態了。
能量平衡法
讓孩子坐著或站著,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十指相觸,自然放置在腹部處,保持深呼吸。這樣可以快速從焦燥中恢復平靜。
最後,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等到孩子情緒平復之後,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一些認知層面的分析,讓孩子了解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地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在一件事情發生之後,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高興」或者「生氣」之類的情緒呢?
就拿孩子考試沒考好這件事來說,有些父母覺得無所謂,下次努力就好,可有些父母就會對著孩子大吼一通。
其實呀,我們的情緒來源大多是因為我們對於事情的解讀,而不是這件事情本身。
同樣是孩子考試沒考好,抱著「一次沒考好不代表孩子永遠都考不好」這樣一種信念的父母,就會覺得無所謂,不會去責怪孩子。
而抱著「一次考不好就代表你最近學習不認真,以後成績就會更差」的信念的父母就會越想越焦慮,然後把自己的焦慮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所以,事就是這麼一件事,但對這件事的不同看法就會讓我們產生不同的情緒,做出不同的反應。這也就是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其中A表示誘發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個體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
阿爾伯特·艾利斯認為「人們不會受到事物的幹擾,而是受到他們對事物的看法的幹擾。」
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產生許許多多的情緒困擾,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他抱有不正確的信念。
之前我接到過一個初中女孩的心理諮詢,她有餘光恐懼,總覺得別人在看她、討厭她、在後背說她壞話,所以她覺得很痛苦。
有一次我在跟她通話的時候,被我兒子聽到了,後來我兒子就跟我聊起了這個話題,他說他在上初二時有段時間也總覺得別人都在看自己,給他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然後我就問他後來是怎麼解決的呢?孩子說一開始也很不舒服,但後來就想,他們看我是因為我長得帥呀,長得帥被看看也就無所謂啦。
我聽後會心微笑,看來我兒子把ABC理論用的很好。其實,事情都是中立的,就看孩子如何解讀它。
情緒既然不是外界人或事的產物,而只是自己的信念的產物,那麼要掌控和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就得總自己的信念出發。
當孩子總是產生消極情緒的時候,運用情緒ABC理論,去幫助孩子改變看待事情的角度和信念,這樣就能幫助孩子調整情緒、改變心態了。
關於如何引導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緒,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
做積極父母,育樂觀孩子,祝福所有的家長做智慧父母,陪伴孩子順利地渡過這一人生美好的階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