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民進城:能用「土地換戶口」嗎?
記者:為何要提出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農民進城,將釋放什麼紅利?
蔡昉:人口紅利將在中國逐漸消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所作為。政府可通過改革戶籍制度和推進新型城鎮化,釋放制度紅利,並以「一石三鳥」的效果提高潛在增長率。具體而言,第一,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民市民化可大幅度提高非農業產業的勞動參與率,增加勞動力供給;第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給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鼓勵,有助於提高勞動力資源重新配置效率和延長人口紅利;第三,通過公共政策吸引農民從農業生產向非農轉移,使他們在城市安家更穩定,能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費需求,改變過度依靠外需和投資需求的不平衡狀況。根據測算,如果未來10年每年將勞動參與率提高及全要素生產率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將分別升高0.88及1個百分點,並改善內需,使經濟增長更加協調、可持續。
記者:目前,這種方式能在全國「齊步走」嗎?
蔡昉:戶籍制度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夜之間完成。全國需統籌考慮、積極穩妥、規範有序,各地要充分考慮能力和可能,優先解決存量,有序引導增量。尤其是要尊重城鄉居民自主定居意願,合力引導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預期和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城市要因地制宜,又要有所區別。各地共同努力,最後達到預期標準。但是,也不能因為漸進性的要求而延誤改革的進程,全國應該有統一協調的時間表,確保改革按照計劃推進。
記者:有的地方以讓農民進城為條件,要求他們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承包地經營權。對於「土地換戶口」,您怎麼看?
蔡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是法律賦予農民的財產權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涉及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問題,的確要萬分謹慎。我們都知道土地對農民意味著什麼,哪怕是對已進城的農民。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是不可逆的。但是,這是就整體趨勢而言,具體到農民個人,還是存在進城風險的,要給他們迴旋的餘地,要真正尊重農民的意願,更好地保護農民的利益。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地方政府需要激勵,同時也需要獲得合法性,即守住耕地保有量的紅線。另外,要有效形成各類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公平、安全和效率的統一。因此,確保土地的合理合法利用,以及土地的合理流轉和集中,關係到改革的成功與否。
記者:農民進城後,如何提供平等的保障,推進常住人口基本服務全覆蓋?
蔡昉:戶籍其實並不重要,關鍵是戶籍背後的公共服務和福利,這是戶籍制度改革的要義所在。農民進城,要解決農民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子女上學四大難題。當前,並非所有的城市政府都具備,一下子解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力。這個改革約束條件,一方面有賴於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探索形成包括在各級政府之間分擔戶籍制度改革成本的機制。(本報記者 楊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