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李兆基中學教師之中掀起了一股開展課題研究的風氣,通過開展科研活動,不少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也極大地促進了教師自身的發展,不少教師逐漸成長為名教師和骨幹教師。2020年12月12日上午,根據課題主持人申請,學校組織了一個區立項課題的結題報告會。
報告會在學校教工小會議室進行。本次結題報告會共有趙家良、蔡潤芳、賴小雲、藍釗、李志敏老師分別主持的5個課題參加匯報。
首先進行匯報的是趙家良老師主持的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方式與策略研究》。該課題是2017年立項的規劃課題,主要研究了①基於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策略②高中數學常見模型應用③高中數學分層作業的設計與應用研究等主要內容,在三年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省級刊物發表論文兩篇,教學案例獲獎六篇,其中馬飛老師的教學設計《簡單幾何體的外接球問題》獲得2020年廣東首屆「高考數學疑題難題教學設計」特等獎,趙家良老師論文《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數學課堂行為的有效分析》發表在2019年第14期《數學學習與研究》,教學設計《雙曲線及其標準方程新設計》發表在2019年第4期《中學數學教學研究》。專家們對該課題研究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認為該課題研究能夠緊扣課堂,研究意義較大,材料支撐較多,也給予了寶貴的意見,選題落腳點要更聚焦,重點更突出,要更突出研究過程,成果儘可能的可複製,可遷移,增強成果與研究目標的匹配性,結題報告中數學核心素養分層表意義較大,要繼續深入挖掘!
接著匯報的是蔡潤芳老師主持的2017年立項規劃課題《高中數學微課設計、製作及應用研究》。蔡老師圍繞著課題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過程、研究成果作為比較詳細的介紹。在匯報中,蔡老師著重介紹的課題的研究過程。1.選取實驗班:選取李兆基中學2019級高一(11)(12)班作為實驗班,以高一上學期期末與下學期期末數學成績的T分數作為教育實驗的前後測成績。2.製作、搜集本課題所需的微課類型——①重難點突破型微課、②階段複習型微課、③專題系列微課;3.利用微課進行複習,輔助教學。4.數據處理:(1)由於前後測時兩次考試難度不同,把原始測驗分數轉換為正態化的T分數再評價,可以使評價結果更具合理性和科學性。(2)具體的數據處理方法:Z分數(z-score)是一個數與平均數的差再除以標準差的過程。「T=50+10×Z」對Z分數進行線性變換得到T分數。這一研究過程的介紹反映了蔡老師對科研工具的熟練運用情況。專家組對蔡老師主持的課題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他們認為課題組圍繞著課題設計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結合緊密,完全符合中小學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發展要求,課題研究比較規範,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專家們也為該課題總結提出了一些建議:1.研究過程要結合任務和目標,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成果及思考,要在研究過程中呈現。2. 研究成果是所形成的策略、模式、機制、路徑等,這可以用圖譜來表示。研究成效是指學生成績得到提高等,可以用圖表、數據證明。3. 微課可以分類,本課題的分類有待商榷,分類有交叉部分。4.調查研究要有一份完整的調查報告5.可以通過測驗型評價檢驗研究的成效。
在規劃課題匯報完成後,2019年立項的小課題進行了匯報。《利用生活情境培養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的教學研究》課題主持人賴小雲老師向專家重點匯報了課題組從綜合思維的三個維度開展教學案例研究,《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雲南彩色農業為例》課例從要素的綜合維度、《黃土高原》課例從時空的綜合維度、《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紐芬蘭海域為例》課例從地方的綜合維度闡釋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培養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匯報了核心素養培養的路徑為「情境-問題-行動-生成」,即發掘來源於生活生產實踐的各種素材,創設地理情境問題,然後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生成綜合思維方式和能力。還匯報了培養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的策略:① 轉變觀念,改變教法,重視問題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② 貼近生活,重視情境創設,有利於營造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良好氛圍。③ 建構思維導圖,促進綜合思維水平的提升。④ 發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改革的助推器作用。最後匯報了課題研究成果有三個教學案例,兩篇研究論文,案例和論文也獲得了獎項。聽取主持人的匯報後,專家肯定了研究綜述做得紮實,文獻引用規範,選題有意義,聚焦了新高考要求,成果與課題關聯度高。同時,專家也指出了課題中的不足,如問卷調查要形成詳細的分析報告,小課題研究內容不宜大多,可以聚焦一個課例,開展全面深入研究。
接著匯報的是藍釗老師。藍老師的課題是《利用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問題驅動型課堂教學效果的實踐研究》。藍老師首先圍繞課題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和「問題驅動型課堂」解讀了研究問題的提出,再通過6個綜合實踐活動案例具體展示了研究成果和成效。藍老師通過視頻和照片生動呈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清晰解讀了如何將綜合實踐活動成果轉化為情境,用於問題驅動型課堂開展教學,展示了多篇教學設計的思路和獲獎論文的觀點,並通過微課直觀呈現研究成果。藍老師的課題思路清晰,內容詳實,成果豐富,獲得了專家組的高度認可。鮮瑜老師認為,該課題立意新穎,過程嚴謹,活動開展有板有眼,成果轉化思路清晰,超任務地完成了研究,可以考慮繼續申報省市級規劃課題。王常斌老師認為藍老師的結題報告很規範,「綜合實踐活動」和「問題驅動」兩個關鍵詞都有所體現,過程詳實。葉建老師和潘紅老師同樣認為藍老師態度認真,報告規範精美,值得學習。但同時,四位專家也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其一,「綜合實踐活動」範圍較廣,建議重新定義,縮小研究範圍;其二,需要進一步聚焦教學效果,有理有據地說明該模式的開展有利於教學。
最後,化學科李志敏老師的課題《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提出的層遞性研究》進行了匯報,該課題的研究任務主要是通過把教學內容問題化,而問題的設計要體現層遞性。研究結果表明這樣的問題提出方式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專家肯定了該課題選題聚焦性好,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課題研究也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同意結題。
在匯報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專家點評和提出建議的過程中,與會的教師們獲得了一次很好的關於開展課題研究工作的指導機會,專家們從選題、文獻綜述、過程設計、成果總結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好方法,強調了課題研究的規範性,對於未來學校教師們開展科研工作毫無疑問將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