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在布景和細節方面的用心有目共睹,因此許多觀眾都在期盼入夜後的長安,一睹古時燈會盛況。
終於,該劇在昨天迎來了夜晚場景,各式燈彩悉數登場,雖然還未迎來燈會高潮,但也足夠讓人心馳神往。
△《長安十二時辰》燈會片段截圖
古人把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正月十五)稱為上元,正如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展現的,上元節是古代相當隆重的一個節慶,舉國上下都可歇職度假,而這個節日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賞花燈。
自唐朝開始,在朝廷的重視下,賞燈便從小規模的活動擴展為全城的燈會。自上而下的支持和自下而上的參與,讓古代的花燈製作無論是在工藝還是創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影視劇中往往只能呈現燈會的大概面貌,今天就來看看,在上元節燈會這天,古人究竟都能看到什麼樣的花燈。
唐朝經濟富庶、國力強盛,元宵賞花燈活動規模空前盛大。無論是皇宮內院,還是鄉鎮街頭,處處張燈結彩。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人人外出賞花燈。花燈工匠們還製作出巨大的花燈輪、花燈樹、花燈柱等,滿城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大型魚形燈
在《朝野僉載》中記載,唐睿宗曾經在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於安福門外,皇帝命人製作了一個高20丈(約等於如今的60米)的巨大燈輪,在這個燈輪之上,共懸掛花燈五萬盞,且如此龐大的花燈居然還能轉動。
《開元天寶遺事》裡也曾有巨型燈樹的描述:「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裡皆見,光明奪月色也。」在如此璀璨的花燈面前,恐怕漫天星辰都要黯然失色,難怪全長安的民眾都心心念念期盼著這一天。
萬國來朝的大唐,用巨大的花燈彰顯著自己的地位,異邦諸國的貢品中也有珍奇的燈品,可見鄰國也盡知大唐皇帝的愛好以及中原燈節的繁盛了。
宋朝:以浪漫之名行花燈之事
精緻的宋朝人,在造物方面本就極盡講究。宋時花燈的種類和工藝精細程度上都有了顯著的進步,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花燈品種,有鬼子母燈、屏風燈、佛塔燈、車輿燈,還有鯇燈、玉燈、綴珠燈、羊皮燈、羅帛燈等等。
△ 南宋李嵩所作《觀燈圖》,最為背景出現的宋時花燈,燈面繪圖精細,制式各樣,並掛有綾羅錦緞。
「自非貧人,家家設燈,有極精麗者」,別有匠心的制燈人,將獸角、翎毛、絲綢等巧妙運用,將燈製成荷花、牡丹、菊花等形狀,異彩紛呈。周密的 《武林舊事》更記述了南宋京城杭州元夕「百藝群工,競呈奇技」的盛況風情。
再來要提的,是宋代元宵燈會的壓軸花燈——鰲山燈,鰲山是《列子·湯問》中的海中高山,據說渤海之中有五座高山常隨海浪浮動漂流,天帝用了十五隻巨鰲將其頂住,五山才保持不動。宋代工匠便根據這一立意構建了鰲山燈組,以顯神威。《大宋宣和遺事》這樣描繪東京的「鰲山燈」:「高一十六丈,闊三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長二十四丈,兩下用金龍纏柱,每一個龍口裡點一盞燈,謂之雙龍銜照」。
△眾多觀音天神坐鎮的鰲山燈
△ 民間自發製作的小型鰲山燈
△秦淮燈會中的鰲山燈,相信宋時的鰲山燈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明朝:花燈的100種樣子我都有
明朝建立後,為了鼓勵民間儘快從戰亂動蕩的狀態恢復過來,統治者特別重視元宵燈會,慶祝的時間延長至整整十天,要知道唐代和宋代元宵燈節分別不過三日和五日而已。
想知道明朝的元宵有多熱鬧,有兩副長畫卷不得不看。一副是《明憲宗元宵行樂圖》,描繪了上元節這天明憲宗(朱見深)在宮中慶賞元宵的情形。另一幅《上元燈彩圖》繪製的是明代宮牆外市井燈市的盛況。
△ 明代 佚名《上元燈彩圖》局部
△ 明代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從這兩副畫中,我們看到了嬉戲玩鬧的臣民、被人群圍得水洩不通的鰲山燈、雜戲班子、掛著各色燈彩的賣貨郎,以及種類異常豐富的造型花燈。
隨手放大幾處,蟾蜍燈、螃蟹燈、兔子燈、仙鶴燈和官員燈,可以用琳琅滿目來形容。若是真穿越到當時,應該能看到上百種造型的花燈吧!
清朝:極盡精緻與奢華的宮廷花燈
清朝基本延續了前朝的節日之俗,正月期間,紫禁城、圓明園、暢春園等各處會安設成百上千盞華美的宮燈。室內屋頂、桌面、地面,室外簷下、廊廡內頂、宮門之上、石欄柱頭、月臺兩側等,均可見宮燈安設。它們形態各異、五彩斑斕,蘊含不同的吉祥寓意。除安設用宮燈外,還有隨身所攜之燈及燈火戲用燈。
△ 清 金廷標 元宵燈戲圖
清朝宮廷內務府造辦處下設燈庫,專司宮燈、花燈的製造修理,皇宮外開始湧現出一大批自產自銷的燈鋪,出現當時名冠京師的燈鋪:文盛齋、華美齋、美珍隆、秀珍隆等。
清代宮燈製作非常講究,其所使用的材料也根據年代不同而有所變化,到後期通常都是用名貴木材做骨架,配以玻璃燈罩製成,外塗大漆,並加上各類流蘇、珠綴、花飾等,無論觀賞性還是實用性都大為提高。
得益於年代最近,保護得當,我們現在還能有幸目睹這來自清朝的宮廷花燈實物。今年的元宵節,故宮就在《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大展上,展出了精心複製和修復的清代宮燈百餘件,無不華美至極。
△ 圖源:發現中國 滑動查看圖片
穿越千年而來的花燈
元宵燈節傳承千餘年,一些地方的燈彩久負盛名並延續至今。比如北京宮燈、蘇燈、秦淮花燈、泉州花燈、自貢燈會等等,其中一些都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蘇燈中最負盛名的代表——走馬燈,至晚起源於宋代,屬於宮燈的一種,可以說是蘇州流傳下來的老工藝,也是很多工藝的集合。
△ 蘇州走馬燈
古時候的走馬燈,以木質或紙質結構為主,結合了書法、繪畫、刺繡等,還有機械的原理。只需在走馬燈內點上蠟燭,產生的熱氣流就會推動輪軸轉動。因以前多在燈的各個面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
流傳至今蘇州走馬燈,形式已發展出多種多樣,除了塔狀的,也有傳統宮燈形狀的。不過雖然製作原理很簡單,但因為比較花時間,所以現在整個蘇州做得好的也就20多位。
泉州,自古就是「虹掛長街十裡燈」的名城。明人謝肇就曾感嘆「天下上元,花灼之盛,無逾閩中」。花灼指的就是花燈。
泉州花燈有彩扎燈、刻紙燈、針刺無骨燈三類。彩扎花燈的式樣豐富,顏色豔麗,是一種最常見的花燈,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花燈。由泉州刻紙大師李堯寶首創的刻紙燈不用骨架,全是用刻好圖案的紙板拼成,故叫刻紙燈,之後這些鏤空的圖案內鑲上玻璃絲,便成了聞名遐邇的刻紙料絲燈。針刺無骨燈全是用鋼針把圖案刺出密密麻麻的針孔,再把針孔圖案紙塊面粘拼成燈,光源從針孔中透出,顯得玲瓏剔透。
△ 刻紙料絲燈
△ 展會上展出的無骨燈,全燈靠摺紙而成,無一根骨架
花燈,不僅僅是照明和賞玩的工具,更代表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刻在骨子裡的浪漫情懷。那柔和的燈光,亮麗的色彩,挽住了歷史,喚回了記憶。
不可否認的是,傳統花燈儘管在燈材、樣式上都有做符合時代的改良,但因市場、經濟等原因,手藝仍難以繼承。
佳節喜慶日,當燈點亮時,我們就能找到來時的路。燈滅了,就很難再點起來了。
撰 文 | 雯雯
圖 片丨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