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勸合不勸離」,但前兩天,28歲的張琳(化名)卻找律師勸自己父母離婚——父母隔三岔五吵架,只要一吵,不管自己談業務還是開會,他們總是一個接一個電話哭訴,「被父母騷擾得都想辭職換電話」的張琳不堪其擾,索性找來律師處理家事。
對此,吵了大半輩子的父母卻又受不了了,大罵女兒「不孝!」「白眼狼!」
找律師勸父母離婚 女兒被罵「白眼狼」
張琳家住南岸區南坪西路68號4-1,兩年前去了成都一家廣告公司工作。上周五,她突然接到南岸區騎龍社區電話:「你母親來社區投訴你,說你是白眼狼……」
工作人員的話讓張琳一頭霧水:自己工作以來,每月都給父母上交數百元不等的生活費,每逢節日和父母生日更會送上禮物,同時也從沒有打罵父母的事情發生,何以背上「不孝」的罵名?
原來,當天一大早,張琳的母親劉蘭芬找到社區主任劉南。哭訴說,自己一向引以為榮的女兒,不知為啥變了,不僅不願聽自己說話,前幾天甚至找律師來動員自己和丈夫離婚:上周四,因為一點小事,跟丈夫吵了嘴,丈夫摔門而去後,自己越想越委屈,想給女兒打電話傾訴傾訴,但一連5個電話都被掐斷。後來電話終於接通了,話才說一半,女兒就不耐煩地打斷了,說「你們天天這麼吵,過不下去乾脆就離婚,有什麼不懂的我找人幫忙!」
女兒的話,劉蘭芬沒放在心上,但當天晚上,一位叫王剛的律師就打進家裡電話,說受女兒委託,協助他們離婚,這讓劉蘭芬和丈夫心裡很不是滋味。就找到社區投訴,「哪有這樣當女兒的?你們教育教育她。」
不堪父母電話哭訴 多次想辭職換電話
「我正愁一肚子苦水沒處倒,他們還先投訴我了?」弄清楚自己「不孝」的緣由後,張琳也對工作人員倒起苦水。
張琳說,自己從記事以來,父母就一直吵個不停。小時候,他們吵了架不會給自己說,但在他們氣頭上,自己只要稍不注意便會莫名其妙挨頓罵,成了出氣筒;長大後,母親慢慢開始喜歡對自己傾訴,只要一吵架就拉著自己訴說委屈。
最初,張琳覺得母親很可憐,會在中間努力調和、勸解。但這樣的調和沒有絲毫作用,隨著年齡增長,父母吵架不但沒收斂,反而越吵越兇,大到存款處理,小到菜鹹茶淡。兩年前,不堪忍受的張琳索性離開重慶的家,前往成都工作。沒想到,空間的距離並沒讓她免受騷擾。每次吵了架,母親依然第一時間給她簡訊或電話哭訴。受母親影響,父親也開始變得愛向女兒訴說委屈。張琳每天疲於應付父母的電話,手機打不通,還往單位打電話,最多的一天,竟接到兩人13個電話,「工作都受到影響了,好多次想辭職換電話」。
向女兒哭訴只為發洩 吵歸吵並未真想離婚
張琳告訴記者,誰不希望父母恩愛家庭和諧,但父母成天吵,確實已經影響到自己正常工作和生活,找律師勸他們離婚,也是無奈之舉。
昨日,第一次聽了女兒的心聲後,劉蘭芬夫婦有些內疚:「我們每次吵了架只想到自己委屈,想找人傾訴,但沒考慮到娃兒的感受……」劉蘭芬說,她和丈夫確實常吵架,這可能已經是他們35年婚姻生活中改變不了的習慣,但兩個人吵歸吵,並沒真的想到一把年紀了還「打脫離」。
父母吵架 子女該咋辦
記者隨機調查發現,不少人都遇到父母吵架向自己哭訴的煩惱。在如何對待父母吵架這一問題上,50位參與調查的讀者,36%的子女表示「父母吵架,我會去調解,但效果不佳」;另有36%的子女因為父母吵架而難受哭泣;還有12%的子女認為父母吵架不如離婚;有16%的子女對父母吵架感到無能為力,選擇迴避。
調解父母矛盾「創意小動作」。
1、買兩張電影票給他倆,不管去不去,心意和想法他們都知道,也不好意思再在子女面前鬧下去。
2、找些理由,如節日、生日,結婚紀念日等等,哄他們一起去環境溫馨的飯店吃飯,這樣的場景下他們就生不起氣了。
3、帶上他們,一家人出去旅遊,濃濃的家庭氛圍下,讓矛盾消於無形。
4、悄悄買媽媽喜歡吃的東西,說是爸爸買的;悄悄買爸爸喜歡的東西,說是媽媽買的。
記者 張一葉 實習生 孔秀英
□我有話說 勸合也勸離
重慶協和心理諮詢所所長、首席諮詢師譚剛強:「勸合不勸離」的說法已經過時了,以前的觀念中,認為不離婚,一輩子過下去就是成功的婚姻。現代人更注意自己內心感受,不離婚並不代表婚姻成功,關鍵在於這段婚姻中兩人是否幸福,心理諮詢中遇到婚姻問題時,心理專家也會根據情況,勸合也勸離,所以子女勸父母離婚無可厚非。
別把孩子當傳聲筒
南岸區騎龍社區主任劉南:父母有矛盾向子女傾訴本沒錯,但不把握尺度,一天數個電話,影響到孩子正常工作就不對了。身為父母,應該給孩子做出好的典範,有問題多自己溝通解決,不要把孩子當成傳聲筒和出氣筒。
父母也該替兒女想想
網友「這不是馬甲」:父母吵架,我從小看到大,勸也沒用,經常勸他們離婚,也許離了更好,有時也覺得自己很不孝。但沒經歷過的人真的不明白,這種家庭環境有時確實讓人崩潰,現在自己都受影響,患上了婚姻恐懼症,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多考慮孩子的感受。
父母老還小 孩子要包容
網友「阿加西」:畢竟是自己的父母,躲避不是辦法。父母天天哭訴肯定不對,但想想他們養育自己這麼多年,就包容一下吧,做個明事理的子女也不錯,他們向你傾訴的時候,你也可以嘗試去以朋友的態度傾聽。換個角度,他們只是想說一說,發洩發洩,並非要你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