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陝西府谷哈鎮的地方風味飲食

2020-12-18 左書文苑

康文慧/文

哈鎮位於陝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交界處,鎮北緊鄰準格爾旗的五字灣,為內蒙與陝晉交往的通衢要道。清末民初,即為府谷北部與內蒙貿易的三鎮之首,蒙漢交往十分頻繁。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不少山西商人在此落腳經營生意,抗戰期間馬佔山將軍率領的東北挺進軍總司令部在此駐防八年,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為蒙漢民族進行廣泛的接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而經濟上的聯繫促使飲食習慣漸近而普遍交融,構成了今天這裡色彩斑斕,集晉、陝、蒙飲食精華為一體的品味齊全的哈鎮地方風味飲食。

一、肉食

哈鎮地方風味飲食中肉食主要有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魚肉等,此外也有驢肉、騾肉,受蒙人不食馬肉的影響,哈鎮人也不食馬肉,民間的說法是「香騾臭馬」。其實,馬是人們騎乘的重要工具,人們不忍殺馬。肉食的製作方法有燉、燒、烤、滷、蒸、炒、燜等多種方法。

二、主食

由於地理條件所限,哈鎮的農作物主要有糜子、穀子、高粱、玉米、小麥、蕎麥、黑豆、豌豆、土豆等,特別是土豆(山藥),群眾有「半年糧」之稱,做飯燴菜,均不可少。家常便飯是米飯。米飯主要是糜米、穀米飯,其中糜米飯居多。過去,穀米飯也有頂主食吃乾飯的時候,當今則主要是熬稀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大米、白面由外部大量調入,當今鎮民的主食除糜米、穀米外,大米、白面亦相當普遍。糜米飯是當地的傳統飲食,炊制有酸甜之別,撈、燜、熬之分。

酸飯是受當地人民普遍認可的主食,(此食法在府谷東部數鄉鎮及晉西北河曲、內蒙準格爾旗一帶盛行),其做法是:在灶臺上放置一個漿米罐(罐內存放約一碗發酵米湯),提前一頓飯把糜米淘洗後倒入罐內,使米發酵變酸,炊時先取一隻盆將酸漿倒出,用勺把米撈入開水鍋內,待米心煮開,將鍋內米湯舀出一部分與原酸漿湯一同倒入罐內。做酸撈飯米湯要多留些;做酸稀粥,米湯略少一些;做酸粥,米湯要更少一些;酸燜飯需湯則更少。酸飯有清暑解渴之功,食之日久,也不覺膩味,近年更有研究者認為,酸飯是符合現代保健要求的健康食品。甜飯也有多種炊法,主要有撈飯、燜飯、粥等,但吃甜飯不太普遍。

三、蔬菜副食

吃菜在哈鎮比較困難,多數時候不能自給。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附近惠家溝村水澆地多種蔬菜,可滿足鎮內居民、機關食用,後水利設施破壞,村民多不種菜,致使吃菜往往要靠外部販運。一般家庭的吃法是:中午燴菜,早晚以爛醃菜、腐醬菜或紅醃菜佐餐。每年秋季,家家戶戶將大白菜加鹽入甕醃製,以備冬春兩季食用,夏秋季一部分農戶在門前地畔或院內種些蔬菜,但產量低,多數僅供自家食用。爛醃菜於晚秋時,將蔓菁、蘿蔔、圓白菜、辣椒、芹菜等用擦子、刀切成絲狀,略加鹽入甕,使其發酵變酸,撈出可直接佐餐,下酒食用。腐醬菜是用沸水煮胡椒、辣椒、茴香等調料,大量加醬、鹽,放入蔓菁、黃瓜、豆角、芊蓮等,長時間密封醃製而成。紅醃菜是次年春天將尚未吃完的爛醃菜撈出曬乾,再放入籠內蒸軟,再曬乾即成。紅醃菜久放不腐,吃時用開水泡軟即可,食之方便,易於攜帶。吃酸粥就紅醃菜抹油辣子是一大美食。

四、乾貨(糕點)

逢年過節,人們常常要備辦乾貨糕點,既在家中待客食用,又可走親訪友作為饋贈禮品。比較常見的有月餅、爐食、麻花、麻葉、馬蹄酥、疤籽餅、混糖餅等。舊社會,除有錢人家可以通年吃到乾貨糕點外,普通百姓只有逢年過節才可以嘗一點。乾貨買賣的興隆,造就了一些以此為業的人,當地人稱之為「餅兒匠」,民國年間,哈鎮人口興旺,生意興隆,一度常住人口逾萬,餅兒匠的生意通年不息,名氣大的就有幾家。

五、風味小吃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地方風味小吃已經從街頭小攤登上了招待貴賓的大雅之堂,佔有一席之地,許多外地來賓還專門點地方風味小吃,並且讚譽有加。這些風味飲食品種有:燉羊肉、羊雜碎、細雜燴菜、燉豬骨頭、豬肉砂鍋、炸油糕,糕圐圙、豬灌腸、長豆面、蕎面圪坨兒、山藥丸子、米涼粉、碗坨兒、擦粉、粉皮、炒米、杏茶等,其炊制與吃法如下:

燉羊肉:將帶骨羊肉沿骨縫處割下,羊腿及肋骨用斧子砍成一寸見方的肉塊,在鍋中放適量水,放佐料、辣椒、鹽,加蓋,文火燉。快熟時可適量放一些土豆塊,燉熟後放入蔥花,以鍋中無湯為佳。特點:味醇肉香,無羊羶味。

羊雜碎:羊下水洗淨,頭蹄毛煺盡、燙好,放在水鍋中加鹽煮至七成熟撈出,把羊頭肉、蹄筋剝下,與羊心、肝、肚、大腸一起切成筷子粗,一寸長的肉絲,鍋中放羊油少許,旺火燒熟,投入羊雜碎肉絲,爆炒,加花椒、乾薑、鹽、蒜片、辣椒麵,放入煮好的土豆條,加湯(煮雜碎湯),改用文火熬熟,趁熱吃。特點:香辣可口,葷而不膩。

細雜燴菜:豬肉肥瘦各半(也可用紅燒肉),切成筷子厚,一寸寬、二寸長的片,土豆切塊與豆腐片油煎熟後使用;雞蛋、白面攪成糊狀,油炸成面圪蛋待用;長白菜(也有用醃成的酸白菜)切成一寸長、半寸寬的條;將豬肉放入鍋中,出油後添加佐料、蔥花、蒜片、醬油、鹽燷炒;將白菜、油炸土豆塊、豆腐塊、面圪蛋、寬粉條次第放入鍋中燴熟,再放入適量蔥花,攪勻即可食用。鎮民殺豬及農家待客常做此菜。特點:葷素結合,一菜多樣。

燉豬骨頭:將豬骨頭砍成一寸見方的塊,放入鍋中用文火炒至鍋底滲油,改用急火炒,同時加入佐料、蒜片、醬油、鹽等,待骨頭均勻變色後,倒入少許水燉熟。有的在快熟時放入土豆塊。特點:不葷不膩,膾炙人口。

豬肉砂鍋:將豬黑肉(或排骨)切塊,先在鐵鍋燷炒便宜,然後放入砂鍋內,同時加入佐料、蒜片、生薑片、醬油、鹽等,再放入白豆腐、土豆塊、寬粉條、少許白菜,加適量水燉熟。特點:不葷不膩,美味可口。

炸油糕:將黃糯米放入盆中淘淨、去砂,撈出來將水瀝盡,半乾後加工粉碎成面,拌少許水,蒸籠上鋪紗布均勻灑一層(可灑五六層),待全蒸熟後,手提紗布四角將蒸熟的糕倒入盆內(叫毛毛糕),趁熱揣勻,分成劑子(名素糕),捏成小圓餅,包豆沙或炒熟的胡羅卜菜等,捏合,或擀開鋪一層棗泥,再捲成圓柱狀,切片,放入油鍋炸熟即可,常蘸白糖或與粉湯配食之。特點:色澤金黃,綿軟香甜。

糕圐圙:黃糯米和少量糜米麵摻在一起,放入鍋中用開水拌成糊狀,與乾麵和在一起,放入盆內,置熱炕頭,待發酵後捏成餅狀,中間用手指旋孔,捏成光滑的圈餅狀,油炸熟即可食。特點:色澤焦黃,外脆內軟。

豬灌腸:豬肥腸洗淨放在盆內,用鹽面加少許醋,反覆揉搓,洗淨,泡入涼水中,取出瀝乾,一頭用線紮緊,將蕎麥糝子面加水和成糊狀,灌入腸內,將口紮緊,放入蒸籠,待半熟時,要用針在腸衣上扎眼放氣,蒸熟晾涼,切成片狀,放入碗內,調上醋、蒜湯即可食用。也有將灌腸切片加尖椒用油炒食者。特點:軟硬兼具、清淡適口。

長豆面:豌豆或小豆面加蒿籽拌勻,溫水和,面要硬,分成一斤左右的劑子,餳到,小米麵做面撲(襯面),用麵杖擀薄如紙,切成一分寬的長條,用手抓起抖去襯面,再理順整好一把一把分開放好,放數日不粘不餿(即使豆面變硬味道亦不變),吃時放開水鍋中,煮熟加臊子即可。特點:味道獨特,易於消化。

蕎面圪坨兒:蕎面溫水和,搓成指粗條狀,在掌心搓圪坨兒,煮熟後撈出,加豬肉或羊肉臊子即可。特點:色澤白皙,軟滑可口。

山藥丸子:將土豆(山藥)削皮洗淨,擦成絲狀,倒入盆內,灑麵粉與土豆絲拌勻,放入籠屜蒸熟,倒入盆內,鍋中放豬油,加熱至油熟後放佐料、鹽、蔥花,將蒸熟的山藥丸子倒入鍋內,用鏟子翻攪,炒熱即可食用。過去困難時期,人們也有蒸熟後直接調酸鹽湯食用者。特點:堅軟適宜,入口綿爛。

米涼粉:把新穀米淘淨,用冷水浸泡二十分鐘撈出,配一倍半水,用水磨磨成米漿入鍋熬煮,邊熬邊攪,快熟時加入蒿籽面,把熬熟的米糊在高粱箔子上攤成薄餅,待晾涼後再攤一層(一個箔子可攤三四層),吃時用刀切成一公分寬的細條,抖開夾層,調上熟芝麻、芥末、辣椒油、醋等,涼吃。特點:綿軟光滑,清涼爽口。

碗坨兒:蕎面糝子倒入盆內,灑涼水少許,滲約十分鐘倒在面案上略擀一會兒,入盆逐漸添涼水,用拳頭揣成糊狀,用細蘿過濾,倒在碗內,入籠旺火蒸十分鐘後,用筷子逐個碗攪動一下,再蒸十分鐘,出籠晾涼。吃時用小刀將碗坨兒劃成菱形塊,將調好的醋蒜湯加辣椒麵倒入碗內,用小竹棍挑食之。特點:堅軟香醇,久食不厭。

擦粉:每斤綠豆粉面加一盅(盛三錢的酒盅)白礬,先用三碗冷水將面稀釋,再將九碗水倒入鍋內,待水開後將粉面稀湯倒入鍋內,用木桿攪拌,約二十分鐘,呈稠糊狀即熟,用木鏟鏟入盆內,冷卻後扣放在高梁箔子上。吃時用特製小擦子順拉,用筷子夾入碗內,將醋、辣椒麵、熟芝麻、芥末等調上即可食,系夏季消暑佳品。特點:晶瑩透明,軟堅清涼。

粉皮:粉面加適量白礬倒入盆內,加入二杯清水,用勺子攪勻,拿勺子舀粉糊倒進粉皮旋盤,迅速轉動使粉糊均勻布滿旋盤底(約一毫米厚),放入開水鍋內,待粉糊凝結髮白,掀動粉皮旋盤,淹入開水(淹滿盤底即可),視盤底有均勻氣泡冒出,把盤底熱水倒入鍋內,將旋盤浸入冷水盆,撕下粉皮,再如是做下一張。做完後,將粉皮攤在案子上,切成半寸寬條狀,再用清水淘洗一遍,調以醋、辣椒油、油炸蔥花、熟芝麻、芥末等即可食。特點:亮滑透明、堅軟爽口。

炒米:炒米是蒙人食品,做法是將糜子煮一下,撈出拌入黃沙,然後在鍋內炒,將炒熟的糜子灑少許水用石碾碾壓,去殼,便成炒米,通常的吃法是早晚以奶茶(或杏茶)泡炒米就乾貨吃。特點:香脆可口,便於攜帶。

杏茶:將杏仁用冷水浸泡幾天,多次換水以除去毒素,然後將浸泡過的小米和泡過的杏仁一起用小磨磨成糊狀,倒入開水鍋內煮沸,舀入碗中冷凍成型,放在零度以下的室外(現在可存在冰箱),食時取一塊熬熟,加入鹽即可。特點:醇香開胃,健脾生津。

此外,本鎮風味飲食還有包子、餃子、炒餅、煎餅、燒麥、麵皮、餛飩、攤黃兒等等,總之,哈鎮現代風味飲食名目繁多,難以盡列,僅擇其要,點到為止。

六、宴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宴賓時通常吃三盤和四盤(四盤又有軟、硬之分)。以下酒之涼調豆芽、紅燒豬肉、細雜燴菜合稱三盤(也有將肉炒粉、酥雞肉、紅燒肉稱三盤者)。三盤之外,加一盤肉為軟四盤,若加兩盤肉為硬四盤,一般加清蒸羊肉、羊肉炒粉、酥雞、豬肉勾雞、肉丸子等。六、七十年代,筵席發展為「六六」、「八八」,分別是炒盤、蒸碗的數目代稱。進入新世紀,筵席飲食葷素、冷熱兼備,海裡遊的、陸地跑的、空中飛的兼集,食譜頗豐。菜餚除涼菜多為四拼八樣外,炒、熘、炸、扒、燜、燒、蒸、涮、拔絲、滷等烹調方法一應俱全。肉以豬、羊、牛、雞、魚為主,鴨、海參、魷魚、蟹、蝦等入宴也非常普遍,至於炒時鮮蔬菜已很普遍,筵席盤、碟通常為二十個以上。

七、果品

哈鎮是府谷東部盛產果品的地區,主要品種有蘋果、梨、海紅子、檳子、海棠、桃、杏、李、葡萄等。傳統的果品工藝有晾海紅幹、熬果丹皮,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鎮上先後成立幾家果品加工廠,生產水果罐頭、果脯、果丹皮等,產品除本地供應外,還遠銷內蒙、廣東、北京、河北、山西等地。哈鎮果脯,是縣內馳名的饋贈佳品。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哈鎮傳統風味飲食富有地方特色,歷史悠久;現代風味飲食品種繁多,流光溢彩。它是蒙漢人民共同交流的產物,是晉、陝、蒙三省人民經濟、文化互相交流、影響、揚棄、融合的產物,既保留了當地的傳統飲食精華,又吸收了外來飲食之珍饈,融質、色、香、味、形、藝為一體,在飽人口福之餘,還有賞心悅目之功,饕餮者百食不厭,美食家沒齒不忘,有客自遠方來,忘不了哈鎮的風味飲食,忘不了哈鎮人濃濃的情誼。所以,哈鎮風味飲食遐邇聞名,八方讚譽,當地人常引以自豪和驕傲。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介紹,桃花面等地方風味小吃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桃花面」是湖北孝感市傳統風味小吃。而這種地方風味名食是經過由餛飩食品演變而成。桃花麵漿水面是陝西關中一帶民間的傳統名食,製作須首先用清水、麵粉、醋曲、芹菜等為原料,經發酵製成漿水。然後在烹好的麵條中,澆入漿水,淋上調料而成,湯清利口,酸香提神,別有風味。
  • .| 盡享陝西好物,相約風味之旅!明天,「陝西風味地理生活節」開啟
    我愛我的家鄉 | 盡享陝西好物,相約風味之旅!明天,「陝西風味地理生活節」開啟 陝西 擁有千差萬別的地理地貌 北部有陝北高原 中部有關中平原
  • 陝西鹹陽的特色風味美食小吃
    作為陝西風味小吃發源地之一,鹹陽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類繁多,色香味全,享譽國內外。血條湯是陝西長武的特色食品。長武人紅白喜事,生日滿月,逢年過節,招待客人的頭一頓上等飯是血條湯。煎湯時加用動物油(大油)作的油潑辣椒、豆腐、蔥花、鮮香菜等,形成血條紅,豆腐白,辣而不嗆,油而不膩的特點,為地方風味吃食一絕。
  • 大西北具有的地方特色的美食——陝西篇
    陝西是華夏文化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西周、秦、漢等在陝西建都!小樹苗今天主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陝西的美食,讓大家了解一下在這個具有華夏文化的地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讓來到陝西旅遊的你們能夠吃到陝西所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 「我愛我的家鄉·陝西風味地理生活節」開幕
    「我愛我的家鄉·陝西風味地理生活節」開幕 2020-12-21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陝西風味小吃,牛肉泡饃和滋卷,讓人流連忘返!
    陝西風味小吃,牛肉泡饃和滋卷,讓人流連忘返!我是百家號作者【時時美食推送】陝西風味小吃,【牛肉泡饃】在陝西,提起牛肉泡饃。沒有人不知道的。牛肉泡饃是西安獨特的風味食品。外來遊客為了牛肉泡饃,不惜千裡萬裡來到陝西來品嘗。以飽口福。
  • 東營首家陝西風味特色主題餐廳 「31°北」憶長安主題餐廳
    東營吃貨們的口福到了,東營首家陝西風味特色主題餐廳:「31°北」憶長安主題餐廳7月21日(農曆六月初六)正式營業啦。  7月21日-7月23日開業期間菜金全場五折。各位小夥伴們快奔走相告吧!!!
  • 陝西旅遊烹飪職業學院旅遊飲食文化經濟研究所所長齊和系列談
    陝旅烹院旅遊飲食文化經濟研究所所長齊和簡介:獨立文化學者;陝西美食家交流中心主席;陝西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飲食文化經濟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陝西傳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西安飲食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陝西電視臺美食評委點評專家;數家省內外文旅集團、公司文旅項目飲食文化顧問。
  • 香江漫話:神秘面紗揭開 亞洲美食主打香港迪士尼
    中新社香港九月二日電 題:香江漫話:亞洲美食主打香港迪士尼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吃」是遊客在迪士尼遊玩的經典主題,在迪士尼前四大主題樂園中,人們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但惟獨難覓世界第一美食中餐的蹤跡。
  • 舌尖上的陝西,念念不忘的美食,漢中風味小吃四絕之首——熱麵皮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於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還有習俗的不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就拿今天小編要說的陝西漢中來說吧,一提到漢中想必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熱麵皮。漢中的麵皮是陝西漢中及周邊地區著名的特色風味小吃。
  • 漫話桔子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漫話桔子 2020-12-15 15: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陝西的中華老字號品牌你知道幾個?
    1、西鳳酒陝西西鳳酒股份有限公司,始於1956年,國內鳳香型白酒的鼻祖,中華老字號,西北地區規模較大的名酒製造商,因其「不上頭、不幹喉、回味愉快」被世人贊為「三絕」,譽為「酒中鳳凰」。2、白水杜康始於1973年,知名白酒品牌,陝西省著名商標,陝西名牌產品,中華老字號,以白酒業為主並涉及礦泉水產業/度假旅遊業等的大型集團公司。
  • 「老蒙窪」漫話新生活
    來源:「老蒙窪」漫話新生活-新華網記者:劉菁、李亞彪、劉美子、
  • 美食鑑賞:陝西十大經典麵食
    陝西的麵食品種繁多、風味各異,麵條品種豐富,上期已經介紹了5種麵食,今天接著介紹剩餘的5種經典麵食。 六、燴麻食 燴麻食是獨具陝西特色的美味的小吃。
  • 地方飲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開發的研究
    6六、幼兒教師與家長對地方飲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開發的看法 6(一)地方飲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開發中對幼兒成長的意義 8(二)地方飲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開發中對教師成長的意義 9(三)地方飲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開發中對家長參與的意義 9七、地方飲食文化課程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0(一)課程安排忽略地方飲食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全殼甲魚湯等地方風味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全殼甲魚湯,又名「活甲魚湯」,它是楚鄉湖北房縣的地方風味名菜。「賽蟹羹」為杭州傳統風味名菜,採用鱖魚或鱸魚加料蒸熟,剔除皮、骨、配以熟火腿、熟嫩筍、水發香菇、蛋黃、蔥、姜、紹酒、醋、雞湯等烹製,成菜鮮嫩潤滑,味勝蟹羹。據說此菜是由南宋名餚「朱嫂魚羹"演變而來,以其天珍美味名傳古今。
  • 風味獨特的飲食文化——客家菜
    風味獨特的飲食文化——客家菜炒算盤子雜糧,在客家飲食文化中佔很重要地位,其中有種叫金錢粄,又叫算盤子,是用來提醒客家婦女要勤儉持家、刻苦耐勞。這種韌而頂牙風味獨特,可切片加豬肉、香菇炒食,也可拌麵粉漿油炸,這是常見食品,每當早谷登場後,家家磨味酵粄以慶祝豐收。大米浸透磨成米漿,用開水衝漿,配以適量土鹼(梘沙),盛小碗用旺火蒸至碗面周圍膨脹,中間成窩形時即可。
  • 「鬧」元宵 各地風味飲食大PK(組圖)
    油錘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其製法與品種已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屬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等,真可謂唐宋食風今猶在。  元宵  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習俗。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開始元宵稱為"湯圓",因它飄在碗裡,像是一輪明月掛在天際。
  • 商洛板慄、白水蘋果、火晶柿子醋……陝西風味美食等你來
    >你還記得專屬於家鄉的風味嗎?豆乾製作採用流傳數百年的傳統工藝,無添加、無防腐,鳳凰山優質黃豆、泉水及天然調味品,色香味美、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是居家旅遊饋贈之佳品。12月18日-20日「我愛我的家鄉 加油陝西-陝西風味地理生活節」即將在西安高新區嘉會坊嘉會國際交流中心舉辦
  • 商洛板慄、白水蘋果、火晶柿子醋…陝西風味美食等你來!
    才是人生百味 你還記得專屬於家鄉的風味嗎? 清澗紅棗果汁以新鮮清澗紅棗為主要原料精製而成,保持了原果風味和營養,採用先進灌裝設備進行無菌灌裝,保證存放及飲用安全,可靠;果汁中不含人工色素和防腐劑,是真正天然、新鮮、營養、保健的果汁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