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洗明月 石蛙鳴溪溝
仙翁·居士
倘若寫春日夜晚之「靜」,非"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莫屬;倘若寫晚秋之「靜」,非「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獨尊,可以說唐代詩人王維已把「靜」感覺至高境界,把「靜」寫到了至高無上。
這等感受非鄉村僻壤所不及,不是喧囂的都市所能體驗。
鼠年的盛夏,仙翁居士在花院湖畔的鳳凰灣體驗到了「清風洗明月,石蛙鳴溪溝」。
夜色橫山澗,飛鳥暮歸林。鳳凰灣朝軍家屋邊有一籠斑竹林,每天麻眼時分,一群大眼罩鳥盡歸竹林,任憑路人來往、走狗奔竄,它們卻閉目養神,漸漸進入無垠的夢鄉。對於偶爾下榻鳳凰灣的仙翁居士來說,正是欣賞山鄉夜色的最好時候,當然也是享受山鄉寧靜的最好之夜。季夏的月亮出來得晚,夜深人靜之時,一面碩大的圓鏡從東山冉冉升起,照射著花院湖,掃射著鳳凰灣。「跨跨跨,跨跨跨」石蛙聲從龍井溝傳出來,頗似馬蹄聲脆,擊碎了明月下的靜夜,也驚動了欣月賞夜的仙翁居士。有道是,「月照深山靜,石蛙山澗鳴。不欲山珍味,只求石蛙聲」。二位雅士聞聲而去,用手機光搜索著溪溝的每一個角落。由於石蛙的顏色近似飄落的木葉,又似沉入水裡的石塊,它一動不動時與石塊木葉渾然一色,若不受到威脅時,自然不會逃遁。當你順著聲音而去時,它卻悄無聲息了;當你又循著上邊的聲音去尋找時,它又鴉鵲無聲了。正當此時,先前下遊的蛙聲又起。急得返回尋覓,仍然未見蹤影。正在無奈時,上邊的石蛙又叫起來了!哎喲,有點像捉貓貓式的。仙翁居士分別在幾處發聲處靜靜尋覓,畢竟離聲源越來越近,相信繼續尋找下去,一定會找到!居士越溪流而上,果然見到一隻土灰色的石蛙趴在水裡,用手電直照,慢慢地靠近,當拍照燈閃光時,石蛙察覺不妙,迅速竄進石縫中,用手電再度仔細搜索,它卻鑽進一條小陰溝深處。這裡很安全,是它的保險巢穴。就是不知道蛇類威脅到它否?仙翁說,「一般小蛇不是它的對手,石蛙挺厲害呢,它的兩隻手膀力大無窮,箍住老蛇的七寸,蛇根本無法動彈。」想不到,在大自然界各有各的生存本領。正在說話間,下遊的陰溝裡傳來「」 ,這是一隻老石蛙的聲音。仙翁在陰溝上埠,終於發現了這隻約三兩重的石蛙。由於不好拍照,仙翁用一竹杆驅趕它出來,起初石蛙裝著文絲不動,後來發現不對頭,轉身一躍,竄入陰溝裡。正準備堵住陰溝下出口時,誰知石蛙一個順勢躍出,滑進下一段陰溝裡去了。晃眼見著這隻石蛙肚皮都泛黃了,居士還擔心它的肚皮被劃破否?仙翁說,「石蛙皮子厚,跑起來如皮球般,又有彈韌性,根本傷不著它一點皮。」
小時候,居士在故鄉也有夜裡捉石蛙的經歷,當地石蛙叫「石蜯」。在故鄉,有一條小河叫黑泥衝河,河岸森林黑壓壓的,只聽水響不見水流,石蜯特別多,白天進山砍柴,河溝裡都會傳來石蛙的叫聲。憑藉聲音就大致可以判斷出石蛙的大小,小點的石蛙叫聲「胯胯胯」,清脆而嘹亮;大的石蛙叫聲「」,粗曠而渾厚。石蛙越老聲音就越莽,聲音若似洪鐘,那有可能是老前輩啦,肚子那面都是黃黃的。石蛙,白天一般捉不到,只有在晚上用火把或手機筒去搜尋。它喜歡晚上出來,蹬在水邊的石頭上,一邊歇涼一邊捕捉蚊蟲吃。但它有一個弱點,見光不曉得跑,伸手就能捉到。當然,動靜大了,也會嚇跑它。記得有一次,與寨裡的一個小夥帶著火把進河溝裡捉石蛙,一個捉得十來斤,倆個高興「慘」了!不過,代價也是沉重的,衣褲被刺抓爛完,手腳也劃出了血。至今想起來,覺得在這些野味中最好吃還是石蛙肉,尤其是蒸食是最鮮美的。其實工藝挺簡單,就是將打整好的石蛙盛在一個碗裡,隨即斟一點豬油、一點鹽巴,最後放在甑子裡,飯熟石蛙肉也熟了!現在回味起,口水都會淌喲!飛水巖有三級瀑布三口潭,中間那口水潭最深最險最恐怖,老石蛙叫起來如雷轟頂,從來沒有誰在這裡抓到過一隻石蛙。聽說在夏夜,石蛙常常舉辦歌唱會,還有一隻老石蛙手舞足蹈,當起了音樂指揮!看來,這裡的石蛙成精了!
正因為石蛙肉好吃,鳳凰灣龍井的一隻老石蛙被賊人擒走。提起這隻石蛙,鳳凰灣的人個個惋惜,很久沒聽到它的叫聲了,心裡非常失落。大家記得在夏秋之夜,石蛙聲如悶雷,響徹湖畔沿岸。人到井邊喝水,還捉它來親一口,然後又放回井邊,它一個縱躍,鑽進水井深處。有時大家在井邊歇涼、閒聊,這隻老蛙還跳到石板上來聽故事呢!
仙翁說,前些年,花院有幾位石蛙捕捉專業戶,周邊跑遍了,就跑到朱家山原始森林的溪溝裡去捉,結果遇到一條大蟒蛇追趕,嚇得二人魂不附體、狼狽逃竄。有一位巫師對他二人說,「這僅僅是山神、河神對你們倆的警告而已。」弦外之音就是說,再去抓石蛙就可能有劫難發生。從此,二人再也不敢進山捉石蛙了。其實,人也是生靈的一部分,大家都要愛護生靈、愛護大自然。
在鳳凰灣革家寨,有一個石蛙精的故事。很古以前,有一革家夫婦沒有孩子,由於渴望有一個兒子,弄得茶飯不思、勞作無力。一天夜晚,夢見一白鬍鬚老頭告訴說,明天你夫婦二人到龍井溪去呼喚兒子一一蛙崽。夫妻二人如夢所曰,在龍井溪一邊呼喚「蛙崽,快回家來」……一步一喚,一步一尋,尋到龍井邊,只見一隻石蛙蹬在井邊「跨跨跨」回應,疑心便是此石蛙。於是捧著石蛙回屋,養在缸子邊,並放滴滴水養著。誰知石蛙餵熟了,每天隨人進出,成了一個小寵物。當挑東西時,石蛙便跳到扁挑上,主人輕輕一舉就起來了,非常輕鬆、毫不費勁。一段時間,妻子懷了身孕,夫妻高興之餘,去缸子邊看望石蛙,卻不見蹤影了。到龍井溪尋找也未果,但龍井溪卻發出「蜯蜯蜯」的石蛙聲。後來,夫妻倆喜添一子取名叫「蛙崽」,蛙崽長大後很有出息。
鳳凰灣的只石蛙就活動在龍井溪溝,有時還順流水跑到湖邊去玩。有時垂釣者僥倖捉到石蛙,鳳凰灣人也叫其放生,說是餵養在龍井邊,專門吃害蟲的,有時候它跑出來玩耍。是的,石蛙喜歡生活在水質好的地方。有「水不好,娃不棲」的說法。難怪,在仲夏時,龍井下的溪溝邊產有一顆顆一串串石蛙卵喲!
仙翁居士又回到朝軍的院壩裡歇涼,月亮在天空裡時隱時現:一會兒鑽進雲層,一會兒露出雲端。夜還是很靜,靜得湖尾處輕輕的「堤塔堤塔一一」的蛙聲都聽得到,節奏很慢、很慢,有點催眠曲的味道!
一段靜謐之後,狗也未鳴叫一聲,石蛙聲又從龍井的溪溝邊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