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是傳統醫食兼用的名貴兩棲動物,有「百蛙之王」之美譽,人們稱之為「食之長壽、藥用化瘡」的珍貴野味,是麗水人民引以為傲的名貴山珍,因其特有的營養、保健及藥用價值而深受消費者青睞。過去,麗水廣大鄉村的山澗溪谷中具有豐富的石蛙野生資源,後來由於人類的大肆捕捉,野生資源破壞極為嚴重,發展石蛙的人工養殖,已是大勢所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石蛙的人工養殖受到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二十一世紀以後逐步進入發展高潮,麗水的石蛙養殖真正起步於2010年前後,到2018年,全市養殖單位已經有100多家,基地面積500多畝。石蛙養殖已經成為我市重點發展的三大生態精品產業之一。為了讓大家更多地了解石蛙,現將其生物學習性簡要介紹如下。
一、分類與分布
石蛙,學名棘胸蛙(R.spinosa),又名石蛙、石雞、棘蛙、石鱗等,屬脊椎動物門(Phylum 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兩棲綱(Amphibia),滑體亞綱(Lissamphibia),無尾目(Anura),參差型亞目(Diplasiocoela),蛙科(Ranidae),蛙屬(Rana),是我國特有的大型蛙類。
棘胸蛙在我國分布廣泛,分布區域主要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香港和廣西,尤以西部的井岡山、寧岡、安福一帶山區數量較多。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由於人為的大量捕捉,既有的野生數量驟降,為滿足人類消費需求,發展人工養殖業已成大勢所趨。
二、形態特徵
棘胸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壯肉肥。全身披灰黑色,頭扁而寬,吻端圓,吻稜不顯。鼻孔位於吻與眼之間,眼間距小於鼻間距,兩眼後端有橫置的膚溝,顳褶極明顯。兩眼間有一黑橫紋,上下唇邊緣有黑縱紋。雄蛙皮膚粗糙,長有一對咽側內聲囊;背部有成行的長疣和小型園疣,多成行排列而不規則;頭、軀幹、四肢的背面及體側布滿小圓疣,疣上還有分散的小黑棘,以體側最明顯,胸部滿布分散的大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質黑刺,故名棘胸蛙。雌蛙胸部無刺,背部散布小型園疣,腹部光滑有黑點。
棘胸蛙雄大雌小,雄蛙體長約8至12釐米,體重可達250~750克。前肢粗壯,指端膨大成圓球形,指側有厚緣膜;關節下瘤及掌突均發達,第一指基部粗大,內側三指均有黑刺。棘胸蛙後肢肥碩,脛趾關節前伸可達眼部,跗褶明顯;趾間全蹼,第一、五趾的游離緣有膜;關節下瘤發達;內耳突發達,無外耳突。
三、棲息習性
棘胸蛙屬兩棲類動物,既能在陸地活動,也能在水中生活,一生離不開水。它對生態條件要求較苛刻,需要「清、涼、靜」的棲息環境。「清」就是要求水質清新,無汙染;「涼」則要求水溫適中,最好終年水溫保持在 l5~26℃;「靜」就是要求棲息地遠離人類活動區,林木蔥鬱,環境幽靜。
棘胸蛙喜棲息在底質為砂質的水域,常生活於深山老林的山澗和溪溝的源流處,尤喜棲居在懸巖底的清水潭及有瀑水傾瀉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動、清晰見底的山澗溪流中。要求水質中性至弱酸性,即pH值6.0~7.0。人工養殖棘胸蛙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場地選擇的合理性,即養殖場的生態環境是否適宜於棘胸蛙的生長和繁殖。
棘胸蛙是穴居性動物.白天多匿藏洞中或洞口。洞穴一般為自然石洞或土洞,繁殖季節時居石洞者較多。洞穴多在溪流岸邊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洞底略低於洞口。這些洞口一般不大,較光滑,進出洞時不易擦傷體表。洞深一般為20~25釐米或更深。冬眠時,往往雌雄同居,大小共處一穴。
四、活動特點
棘胸蛙習慣晝伏夜出。白天很少外出活動,只有到黃昏時分,才從匿藏處爬出,沿山坡或溝谷草叢尋覓食物,直至午夜甚至黎明時分才返回洞穴棲息。通常在天氣涼爽的晚上,其覓食活動最為頻繁。棘胸蛙活動範圍一般不大,只限於穴居周圍幾十米的範圍內。
棘胸蛙感覺器官特別靈敏,尤其是對氣候的變化最為敏感。每當熱帶氣旋來臨之際,天氣悶熱的時候,棘胸蛙往往會傾巢而出,蹲在潮溼的石崖高處,或在溪流的草叢中納涼,並頻頻發出「嘓」、「嘓」的鳴叫聲,聲音洪亮,幾十米遠處就可聽到。山區的村民常以此來預測天氣的變化。在繁殖季節,棘胸蛙也會發出鳴叫聲。棘胸蛙攀爬和彈跳能力都很強,可彈跳1米高,即使是剛變態的幼蛙,也可彈跳 40釐米高。在自然條件下,為了覓食和其他原因,它常沿著水潭邊的石壁攀爬,因而又有「石蛙」之稱。在人工圈養條件下,也會沿著直立的池壁攀爬。剛到新的環境時,很不安分,往往利用其良好的攀爬能力和彈跳力進行逃脫。因此,養殖棘胸蛙時,不論是剛從野外捕回的種蛙,還是自行孵化養殖的商品蛙,都要做好防逃工作,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棘胸蛙對噪音和震動異常敏感。當聽到噪聲,或感覺到有震動時,它即迅速逃回洞穴,即使是正在攝食,也會棄食而逃。因暴雨造成水位上漲和水流渾濁時,棘胸蛙會自行爬上高處,或入洞匿藏。因此,山區的村民稱棘胸蛙為「山精」。
棘胸蛙的活動強弱與外界的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係,水溫水流等變化對其影響尤為明顯。它在冬季寒冷季節都蟄伏起來,不吃不動,雙眼緊閉,對外界沒有反應,進行冬眠,主要靠體內貯存的養分來進行極為微弱而緩慢的新陳代謝。根據觀察,一般在霜後(秋末水溫低於15℃),開始冬眠,驚蟄前後水溫(在15℃以上)陸續復甦,冬眠期約100多天。冬眠期間,若天氣睛暖,水溫高於15℃時。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動。冬眠時,棘胸蛙喜棲居於山溪的深水潭內或溪邊有泥土的洞穴內,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在夏秋季節,其棲息水溫高於28℃時,減少攝食甚至停食,出現夏眠現象。棘胸蛙成蛙的致死高溫在31℃左右。
五、食性
棘胸蛙不同發育階段的食性差別很大。剛孵化出膜的小蝌蚪,以自身的卵黃囊為營養,卵黃囊消耗後即開始覓食。在蝌蚪階段,自然條件下,早期小蝌蚪主要攝食水中體積較小的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如藻類和纖毛蟲、草履蟲等。後期大蝌蚪則吃食水中體積較大的苔蘚、植物碎屑,甚至吃食蚊子幼蟲等。人工飼養時,可投餵一些高蛋白的飼料,如蛋黃、豆漿及魚粉等。變態後的幼蛙食譜較廣,以食昆蟲為主,主要吃食當地生長繁殖的昆蟲、蚯蚓、蜘蛛、金龜子、小蜈蚣、大螞蟻和蟋蟀等動物。個別蛙類還攝食小螺和植物嫩葉花果種子等,食性複雜。
棘胸蛙的視力較差,天然生長的棘胸蛙習慣於捕食活物。當它發現目標時,即迅速跳起,直撲食物對象並攝住食物,用其特有的舌頭把食物粘捲入口腔以吞下。它的胃容量較大,一般情況下,傍晚和夜晚大量攝食,白天則進行消化吸收。在人工養殖時,從小經過調教,它也能攝食飼料,這時可投餵由魚粉、碎螺肉、麥麩和玉米粉等配製而成的混合飼料。
六、年齡與生長
棘胸蛙的生長速度取決於食物、溫度和水質等因素,不同的生長條件,其生長速度差別很大。它的生長過程可分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三個階段。
棘胸蛙蝌蚪完成整個變態需90~130天,有的甚至長達150天。蝌蚪和幼蛙階段的生長速度略快於成蛙階段的生長速度。
剛孵出的棘胸蛙蝌蚪體長僅 1釐米左右,體重約 0.5克,在人工養殖時,從剛變態的幼蛙開始,進行馴食,幼蛙和成蛙也會吃食死料(包括人工飼料)。
剛變態的棘胸幼蛙體長2.0~2.5釐米,重3~4克。幼蛙階段生長速度較快,第一年體重可達 20~40g克,翌年達 80~150克,第三年上半年可增至160~200克。雄性個體的生長速度快於雌性個體。雄性個體最大可重達750克,雌蛙個體最大重達 600克左右。
七、生殖習性
棘胸蛙為雌雄異體,其性成熟年齡為2齡。成熟個體的大小因食物豐歉而有較大的差別,體重 100克以上的個體多具有生殖能力。性成熟的雌性個體繁殖季節腹部飽滿、柔軟。同一批生長成熟的生殖群體,雄性個體往往大於雌性個體。
棘胸蛙的產卵量因個體大小、水溫及性腺發育狀況而有差異。它的交配一般在晚上進行,交配前,雄蛙發出「呱呱」的求偶聲吸引雌蛙,雌蛙聽到叫聲則在水中徘徊,有時發出「卡卡」的應和聲,尋求擁抱。抱對時,雄蛙騎伏在雌蛙背上,並用其前肢緊抱雌蛙,精、卵同時產出,進行體外授精。
棘胸蛙產卵的時間隨個體成熟的差異和地域的不同而有先後。一般產卵期在每年的3月下旬至9月中旬。棘胸蛙群體產卵大致一年分3批,第一批在4月上旬,第二批為5月底至6月初,第三批為7月上旬至9月初。同一個體一年產卵1~2次。
棘胸蛙卵常產於水流平緩的淺水處,附著在石塊、水生植物體上,卵外的膠質膜遇水膨脹變厚,粘性強,相連成索狀或葡萄串狀,有時長達20釐米左右。卵的直徑一般為4毫米,最大可達5毫米。蛙卵的孵化時間因水溫而異,通常在8~15天後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內的大石逢內或碎石堆中,在適宜的環境中,一般經50~78天變態成幼蛙。
來源:麗水香魚
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