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重利用幾何意義理解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內積),在教材上原有的第一幾何意義「投影」的基礎上,創新引入數量積的第二幾何意義「極化」。將泛函分析中的「極化恆等式」降至二維,從而研究天津高考數學中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相關問題,具有相當的普適性。巧妙利用「數形結合」的方式,深刻理解向量的本質——「代數與幾何的橋梁」。
關鍵詞:投影;極化;幾何意義;數形結合。
向量,既是高中數學的重點,也是線性代數的根基。對於這類數學核心的知識體系,天津高考自然格外重視。縱觀歷年天津卷高考,向量題目頻出不厭,難度普遍較高。
平面向量的難點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兩類:第一類,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相關問題;第二類,平面向量數量積相關問題。本文針對第二類問題進行分析。
平面向量的數量積涉及題型比較廣泛,主流問題有「求值」和「求最值(求取值範圍)」兩種。本質來說,無論其中哪一種題型,難點之所在都歸於「向量夾角」的影響。
由向量數量積的定義可知,兩個向量的數量積與這兩個向量的夾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平面向量的數量積是二維平面的內積運算,它不同於一般的線性運算。線性運算可以形象地理解為一維直線上的累加作用,與此不同的,向量的數量積則是一種空間上的累積作用,所以向量夾角的變化會影響這種累積的效果,從而影響數量積的數值。
由於夾角問題的存在,使得數量積的運算複雜許多。對於「求值」問題就會產生運算繁瑣的問題,而對於「求最值」問題就會受到夾角變化的影響,不容易尋找取得最值的條件。
筆者注意到:「兩個向量的數量積是一個數量」,這是代數層面的理解。我們將其轉化到幾何層面,那麼平面向量數量積的運算在幾何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一種「降維」的過程。其實,教材中就有現成的模型——投影。
小結1.:由以上三道例題,我們可以適當總結利用投影解決「求值」問題的方法:第一,題目往往以平面幾何模型作為背景,並且有較明顯的「幾何特徵」(規則);第二,通常要把方向不「規則」的向量,向具有明顯「幾何特徵」的三角形(如直角、等邊三角形)的邊做投影;第三,做投影后往往要構造出相似三角形,再運用平面幾何的知識求解。
小結3:利用坐標方法可以迅速地找到動向量的「蹤跡」,能夠直觀地在圖上表示出來,助力題目分析,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投影這一幾何意義的本質——垂線。
以上列舉了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第一幾何意義——投影的三種表現形式。分別對「求值」和「求最值」這兩類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並利用「坐標軌跡」的思想揭示了投影的本質。近幾年天津高考與模擬題中的類型題例,也充分顯示,投影在處理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問題上,無疑是個系統完備,能夠有效地「規避」夾角的優選方法。
然而,深入研究不難注意到,無論是「求值」、「求最值」問題,還是「軌跡」問題,使用投影的前提條件都要「擁有一個『定』的向量(或是一個具有明顯『幾何特徵』的向量)」。
這是因為,投影具有方向性。如果兩個向量都是變化的,我們就無法構造投影。於是,類似於兩個向量均「不定」的問題,投影的方法將無法使用,而這類問題往往是平面向量數量積考察的真正難點所在。這也是第一幾何意義的局限性。
筆者查閱文獻,試圖尋找解決這類難題的普適方法。於是,在高等數學的泛函分析中發現了「極化恆等式」,並將其降至二維平面,得到了平面向量形式的極化恆等式。筆者深入分析其幾何意義,並挖掘其本質,發現這個恆等式也可以利用幾何的理解巧妙地「規避」向量的夾角給分析造成的繁瑣,與投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於是,筆者為了完善利用幾何意義解決平面向量數量積問題的結構體系,嘗試建立了一個與投影類似的新模型,即平面向量的第二幾何意義——極化。
小結4:運用極化的方法解決「求最值」的問題,我們要先構建「矢量三角形」,而後取其第三邊中點與兩向量的公共起點連線,將兩向量的數量積轉化為「第三邊中線」與「第三邊一半」的平方差。這種處理的方法我們不妨也仿照投影,編一個口訣:「兩定兩動連中線」。
(1)「兩定」:矢量三角形中第三邊中點的位置是確定的;矢量三角形中第三邊的長度是定值。
(2)「兩動」:兩個向量的模長或方向不確定(或都不確定)
(3)「連中線」:兩向量的公共起點(或公共終點)與矢量三角形第三邊的中點連線。
小結5:利用坐標意義可以清楚地找到兩向量起點的軌跡,能夠直觀地在圖上表示出來,便於分析,同樣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極化這一幾何意義的本質——圓。
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兩個幾何意義,各自巧妙地揭示了內積運算的實質。兩種理論互相交錯,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利用幾何意義理解平面向量數量積」完備的結構體系。深刻探究了內積運算與線性運算的區別與聯繫。
在天津高考中,向量是考察的重點和難點,數量積作為平面向量的重要理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向量題目借著豐富的幾何背景,變化無窮。使用幾何意義解決數量積問題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答案,這種操作上的「迅速」與思路上的「明晰」是「基地分解」、「建系」等方法難以逾越的。
反過來,「基地分解」和「建系」則是向量數量積幾何意義的根基,由本文例題不難看出,幾何意義往往需要其他知識的輔助才能最終解決問題。所以,良好的基礎是使用幾何意義最堅實的後盾。
參考文獻
[1].單長松.向量中不得不提的一個恆等式[J].中學教研(數學),2014,1:30-31
[2].王紅權,李學軍,朱成萬.巧用幾乎恆等式 妙解一類向量題[J].中學教研(數學),2013,8:24-25
[3].楊蒼洲.例談極化恆等式的應用[J].高中解題研究,2016,10:52-53
致謝
特別感謝:天津市第一〇二中學嚴虹老師在「投影」方面的研究,給予我思路上的啟發,以及嚴老師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鼓勵。
感謝天津市第一〇二中學數學組:紀洪偉,馬萍,張倩老師對我研究的幫助與支持。
感謝「高中數學解題研究會」提供優良的研究平臺及學術氛圍。
感謝周圍對我研究的支持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