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郭佳
8月27日,記者跟隨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土壤汙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暨江河源環保世紀行採訪小組走進海東市。此次執法檢查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張光榮帶隊,就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田殘膜回收利用、有機肥料生產加工、重點行業用地汙染地塊修復與治理等情況展開實地檢查。
互助 示範推廣 有機耕種
站在田間地頭,馬鈴薯、蠶豆、油菜,生機盎然,滿眼綠意。這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的萬畝農田示範區,示範區帶動了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的推廣使用,真正發揮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讓農民群眾獲益。
丹麻鎮的萬畝農田示範區,僅是互助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的一個縮影。今年,互助縣在16個鄉鎮建成26666.666公頃示範田。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貴全說:「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行動,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了農業高質量發展。」
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行動具體都幹了什麼?能給群眾帶來什麼收益?面對記者的問題,王貴全指著示範田說,你看地裡的藍黃板,那是環保型捕蟲板,這樣不僅可以達到除蟲的目的,還可以減少因農藥和殺蟲劑給人和環境帶來的危害。除此之外,在深入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試點行動中,我們示範區全力推廣有機肥,使示範區有機肥覆蓋率達100%。推廣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防草防蟲、生物農藥防治等模式,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汙染。
互助縣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緊扣現代農業示範縣的定位,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縣,成立了互助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試點行動項目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今年示範推廣了「有機肥+有機葉面肥」模式及「有機肥+輪作倒茬」技術模式,其中有糧油作物、經濟作物,千畝示範基地3個、肥料對比試驗7個,實現「有機肥替代化肥全覆蓋,實現綠色防控技術全覆蓋,實現農業保險全覆蓋,確保有機肥資源利用到位,確保農產品品質提升到位。」整合多個項目和技術力量,切實支撐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試點行動項目建設服務。同時,一邊加大技術培訓力度,讓農民增產增收。一邊機械化操作,全方位提高工作效率、節本增效。
平安 殘膜回收 變廢為寶
幾年前,走在村裡都會看到農田殘膜在田間地頭、田野樹梢、溝渠路邊、房前屋後,嚴重影響村容村貌。農田殘膜,留在土中,破壞耕作層,影響土壤的透通性能,分解產生的有毒物質會造成土壤汙染。
推廣全膜覆蓋栽培技術,要為農業增長增效,讓農民受益;「白色汙染」日趨嚴重,土壤結構惡化。兩者矛盾重重,這一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平安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偉元給出了答案,平安區從2009年開始至今年,先後在全區5個山區鄉鎮46個行政村實施了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項目,累計推廣全膜覆蓋栽培技術2.83萬公頃,種植作物主要為馬鈴薯。從2011年起,平安區根據《海東市平安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的要求,在全區深入開展殘膜清理回收工作,回收比例達91%。
在平安區古城鄉農田殘膜回收點,李偉元告訴記者,農田殘膜回收工作納入平安區委區政府農村保潔工程目標考核內容中,並由平安區委區政府牽頭成立督查組,不定時巡查督促工作開展情況。同時,平安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利用農閒季節和推廣全膜覆蓋技術工作時,向農民廣泛宣傳,重點宣傳農田殘膜對耕地的危害,減少農業面源汙染的重要意義,提高農民回收農田殘膜、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的意識,使農田殘膜回收工作成為農民的一項自覺行動。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殘膜回收要按照「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的工作思路,著重引導教育群眾轉變焚燒掩埋的觀念,鼓勵引導農民回收殘膜,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本著「誰供膜誰回收,誰使用誰撿拾」的原則,設立殘膜收購網點,對農民撿拾的殘膜及時回收,督促回收企業按時回收拉運殘膜。
樂都 土壤庫存 長期監測
8月的河湟谷地,瓜果飄香、麥田金黃。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覺跟隨檢查組來到樂都區土壤樣品庫。在土壤樣品庫裡都是白色的瓶瓶罐罐,只見小瓶子上標明了採樣地點、土壤情況、樣品量、經度、緯度、採樣時間、封存日期、管理人,樣品區分為土壤類型。經了解,這是可以長期跟蹤各採樣點對應的土壤環境質量變化,對土壤肥力提升和土壤汙染防治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進一步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穩產和農民持續增收。
據樂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綱介紹,樂都區自2006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共採集土壤樣品1萬多份。根據樂都區土壤類型、生態類型和作物,將耕地土壤採樣區域劃分為若干個採樣單元,按照「隨機、等量」和「多點混合」的原則進行土壤採樣。2019年測試結果顯示,全區耕地土壤,大、中、微量元素含量與歷年基本持平,重金屬元素均未超標,對土壤無汙染。
後記
從田間地頭到土壤檢測監測,近年來,海東市以保護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畜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汙染擔責、公眾參與,確保土壤汙染防治工作落實落地。用數據說話、用行動踐行,海東市全面貫徹落實土壤汙染防治法,以法律的武器治理土壤汙染,用法治的力量守護高原淨土,以實際行動確保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