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滴漏實驗:持續近100年,「熬走」2名教授,能得出啥結論?

2021-02-18 屢戰屢敗123

每個看似無用的實驗都是科學的一次偉大的進步,我們每個人在讀初中的時候都會接觸到化學以及物理這兩個科目,試想過嗎,我們日常所看到玻璃看似好像是固體,但是實際在化學的角度中它是名副其實的液體,只是受力不同的原因,故而人們把他認為是固體,而路面上常見的瀝青也是如此。

眾所周知瀝青是路面上的鋪墊材料,是高黏度有機液體的一種,在高溫之中會熔化成粘性極強的液體,但是很多人都以為瀝青是固體,但其實它也是固體,只是看起來類似於半固體而已。

而其實早在1927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就有人做過相關的實驗,裡面有一個名為託馬斯·帕內爾教授就向學生講解了這個理論,為了證實這個理論的事實,於是他拿了一塊瀝青放進了封了口的漏鬥之中。

當時很多覺得託馬斯的定論無疑是錯誤的,為此很多人都興致勃勃地一天天觀察著瀝青有沒有掉落,答案也是如他們所願,瀝青隨著時間的推移,並沒有掉落,很快這群學生們就失去了興趣,而託馬斯卻沒有放棄,一直在觀察著瀝青的掉落。

不過這個實驗周期非常漫長,到了什麼地步呢?

一直到託馬斯將要去世的時候,也沒有見到瓶子中的瀝青滴落的過程,不過倒是有人接替了託馬斯的夙願,但是很遺憾,他們都沒有看到瀝青在漏鬥裡面滴落下來的過程。

不過倒是在三年之後,瀝青是液體的事實被科學界所承認,但是曾經為了證實瀝青是液體的事實一直到當時也沒有得到證實,一直到了八十多年後,奇蹟發生了。1938年2月,漏鬥中的瀝青經過長期的重力的影響下,最終完成了第一次滴落。

這個過程整整耗時了96-108個月,但是比較遺憾的是,當時沒有專門用來記錄瀝青滴落的過程,故而也就無緣於瀝青如何滴落了。

1947年2月,瀝青相隔數年終於得以完成第二次滴落,這個過程耗時100個月,不過依然沒有人看到這個過程。

最終等到1954年4月,第三滴瀝青也相繼落下,結果很顯然,這個時候的瀝青滴落實驗被廢棄了,故而也沒有在意到這個過程,不過在1961年,物理學家約翰·梅恩斯頓來到了昆士蘭大學,得知這個情況之後接受了託馬斯未完成的夙願。

但是結果卻也是不盡人意,在未來長達50多年的時間中,約翰並沒有用專業的設備進行對瀝青掉落的捕捉,這個期間瀝青落下了6次,猶如機會就像雨點一般向約翰打來,但是約翰每一次都完美地錯過了,為此,在2005年,約翰因為這件事還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了物理界的笑柄,難道瀝青的掉落永遠將隱藏在世人眼前嗎?

答案顯然不是的,在2013年7月11日,在高速相機的捕捉之下,瀝青掉落的那一瞬間終於被抓拍到,不過這個時候,約翰早已經魂歸天國,實乃人生一大憾事。

相關焦點

  • 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近百年,熬走了2名教授,究竟想證明什麼?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你認為做實驗的目的是什麼?它的意義又是什麼?大多數科學家們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他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證實某種理論,第二個是通過探索得出某個結論。然而很多實驗不是通過一朝一夕就能看到結果的。記錄太陽黑子的實驗耗時400年,自從望遠鏡問世以來,人們就一直在研究黑子的活動。
  • 瀝青滴漏實驗是幹啥,為啥能熬死兩名教授?90多年實驗想證明什麼
    相信大家看到瀝青滴漏實驗都會是一頭霧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有這麼一位教授,設計出了這麼一個實驗—瀝青滴漏!而這個實驗也成為了世界上持續時間最久的實驗,甚至到現如今都沒有人親眼看到過瀝青滴漏的現象發生。
  • 揭秘耗時最長的科學實驗:瀝青滴漏實驗
    比如瀝青,看上去像固體,其實是一種粘性極高的液體。焦油瀝青雖在室溫環境下流動速度極為緩慢,但最終會形成一滴。因此他開展了瀝青滴漏的實驗,該實驗是從1927年開始實施的,現在這項實驗仍在繼續,並可能持續數百年。在實驗中,帕內爾將瀝青樣本放入一個封了口的漏鬥內,三年後,即1930年,他將漏鬥封口的切開,讓瀝青開始緩慢流動。
  • 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到底為了證明什麼?
    這些科技的背後,從構思到技術實現,需要經過不斷的反覆實驗,直到一項技術的落地成功,並投入到多個領域中運用。不得不說,科學實驗是科技發展的基石,科學實驗可以大大促進科技的更新和進步。在眾多科學實驗中,有一項實驗非常特別——瀝青滴漏實驗。
  • 一個進行了將近100年的實驗,現已熬死2位教授,究竟要證明什麼?
    一個進行了將近100年的實驗,現已熬死2位教授,究竟要證明什麼?,這項試驗就是瀝青滴漏實驗。100年的時間。9年之後第二滴瀝青又成功的滴落,但讓人感到無奈的是當時做這項實驗的教授已經離開了人世,因此他也無法等待瀝青全部滴落的那個時刻,到了上個世紀的60年代,有位物理學家來到了這所大學,無意之間發現了這個試驗,因此他決定想要繼續這項實驗。
  • 乳化瀝青及應用簡介
    提到瀝青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瀝青滴漏實驗。
  • 這項實驗進行了97年,還需上百年才完成,科學家是想證明什麼?
    1927年,瀝青試驗正式開始這項實驗其實就是瀝青滴漏實驗,之所以進行了100多年,並不是因為實驗的難度大,而是為了保證實驗效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這項實驗從1927年開始,當時澳大利亞有一位教授,他準備了一個封口的漏鬥和一個燒杯,漏鬥放在燒杯的上方,把瀝青倒入漏鬥裡,正好呈現滴落的狀態。
  • 獵奇:史前陷阱,瀝青坑裡的動物經歷了什麼?冰河世紀也有盛夏?
    眾所周知,在遙遠的冰河時期,地球表面上覆蓋著大面積的冰川冰蓋,地球已經誕生了45億年,這麼長的時間內曾經出現了幾次冰河時期。這些冰期的事件佔了地球歷史的十分之一。科學家確定地球在18億年前已經經歷了七次大冰期,其中第四紀冰期從258年前一直持續到今天。
  • 論文調查結論如何得出?專家為你釋疑解惑
    巴德年坦言,「這9名院士來自國內生物醫學領域最著名的研究機構、高校和醫療機構,願意接受國家任務,是不好找的。聯合工作機制交給我們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要拿出一個經得起推敲、實事求是的結論。」此次調查稱,相關論文「未發現有造假」。公眾非常關心,這一結論又是如何得出的?「具體覆核工作中,我們服從的是事實。」
  • 【實驗專題】實驗的假設和結論
    假定不發生染色體變異和染色體交換,回答下列問題:(1)若A/a、B/b、E/e這三對等位基因都位於常染色體上②,請以上述品係為材料,設計實驗來確定這三對等位基因是否分別位於三對染色體上③。(要求:寫出實驗思路、預期實驗結果、得出結論)(2)假設A/a、B/b這兩對等位基因都位於X染色體上④,請以上述品係為材料,設計實驗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⑤。
  • 高效教學原理:如何讓學生自行得出結論?
    在實驗數據中,能夠通過此方法掌握「內在結構特徵」、並能遷移到「射線殺癌」問題的,只不過比「1個案例」的情況,增加了3%(32%)。作為佐證,在我的網絡調查中,看完原理描述+1個案例後,約26%的人"認為"自己想出了答案,比只看原理描述進步了近10%,應該說有些效果,但這個效果的提升應該遠低於預期吧?
  • 鹹豐縣忠堡鎮板橋村瀝青攪拌站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公示
    參加現場檢查驗收的有:鹹豐縣雙星交通建設有限公司板橋採石廠(建設單位)、鹹豐藍博諮詢有限責任公司(驗收監測報告編制單位)等單位代表,會議邀請2名專家參加驗收組的工作。(二)建設過程及環保審批情況2018年12月,鹹豐縣雙星交通建設有限公司板橋採石廠委託成都中環國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擔其「鹹豐縣忠堡鎮板橋村瀝青攪拌站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成都中環國保科技有限公司於2019年2月編制完成《鹹豐縣忠堡鎮板橋村瀝青攪拌站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並提交建設單位報鹹豐縣環境保護局審批。
  • 「肖秀榮教授」發聲!「2個結論」需注意!
    不過,對於「上熱榜」,肖秀榮教授說出了2個結論! 肖秀榮教授肖秀榮教授給出的第一個結論:每年給出國家線都要遵循一個時間順序,那就是擁有自主劃線權利的那30多個985而且肖教授也說得很明白,34所不公布,國家線是不會出來的!考生能怎麼辦?只能耐心等啊!
  • 放電180年,牛津電鈴響了100億次,人類卻不知其電池構造
    一塊電池放電180年,使牛津電鈴響了100億次,人類卻不知電池的構造。其實這塊電池並非普通的化學能電池,而是核能驅動的電池,使用的是放射性元素鈽,所以它並不能民用,因為放射性元素對人體有傷害。 那除了使用核能驅動的電池以外,還有沒有可以持續放電的電池呢? 答案是肯定的,有一個實驗裝置現在就擺放在英國牛津大學克拉倫登實驗室門廳的架子上。它長這樣:
  • 2017年排名Top 100的Java類庫——在分析了259,885份源碼之後得出的結論
    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來看看2017年最受歡迎的Java類庫都有哪些?今年又是誰穩坐第一的寶座。和去年一樣,排名第一的類庫,依舊是JUnit。基於它擴展的 JUnit Runner 佔據第二名的位置,甚至是較舊的 junit.framework 此次也在第三名的位置。也就是說JUnit包攬了前三甲。Mockito,這個開源的mock測試框架排名第四。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得出的育兒道理,60年後很多父母還不懂
    導讀:60年前,「恆河猴實驗」得出的育兒道理,60年後很多父母還不懂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60年前,「恆河猴實驗」得出的育兒道理,60年後很多父母還不懂!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破爛教授」走後,能捐的都捐完了,連自己也沒剩下
    林甘生前資料圖「破爛教授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0月15日凌晨0點5分。「牛腸板結」是啥?聽了林甘的結論,牛的主人更慌了。林甘也不著急解釋,他把衣服解開,露出胳膊,直接把手伸進去,沿著牛的腸壁找到板結位置,把牛的腸子正了過來。農科院的研究員還能做到這樣為牲畜治病,林甘的這一手也讓同事們相當佩服。
  • 科學研究得到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否一定正確?
    那麼科學研究得到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否一定正確呢?我們該如何對待科學研究呢?下面我們將以水域生態學研究為例談談我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不但水平方向如此,浮遊動物還有垂直的分布,我們的採樣點往往也不能涵蓋整個水柱,因此我們的研究過程會存在很多的誤差,這些誤差的大小,與我們的實驗設計會有很大的關係,在現有條件下如何才能減少這些誤差,仍需要我們不斷去思考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