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蘇州河而行·循聲|沿河建起大型居住區

2020-12-19 澎湃新聞

沿蘇州河綠道漫步 張左之 攝蘇州河見證了上海從一片田園風光轉變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同時也承載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它的情感與回憶。10月25日的「沿蘇州河而行」漫步從昌化路橋到江寧路橋、鎮坪路橋、寶成橋再到武寧路橋,途經中遠兩灣城、新湖明珠城及半島花園等大型住宅區。

武寧路橋下隨薩克斯起舞的人。 張廷鈺 攝

武寧路橋下演奏薩克斯的人。 張廷鈺 攝

在樹蔭下對弈的居民。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攝

在綠道長椅上休息的老人。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攝「三灣一弄」的歷史回溯這次「沿蘇州河而行」漫步主要的途徑地點都是大型居住區。在行程前,我從王唯銘所著的《蘇州河,黎明來敲門》一書中讀到了一些有關「三灣一弄」的歷史背景。

蘇州河在流入北新涇後,河道逶迤曲折,在普陀區境內長達14.3公裡的河道中形成了十八個灣,被稱作「普陀十八灣」或「蘇河十八灣」。

河水流到昌化路橋這一段,形成了一個「M」型的彎道,即昌化灣。1912年,中國第一民族工業的榮氏家族在昌化灣創辦了上海第一家麵粉廠——福新麵粉廠。自此,蘇州河上的船舶每日都運送數以千計的麵粉袋。因此,在今昌化路橋至長壽路橋之間的地區曾被人叫做「叉袋角」,其中「叉袋」指的就是麵粉袋。

劉懿琛分享「三灣一弄」的由來和改造大型居住區的過程 錄音、剪輯:王越洲

獨坐在老弄堂門口的老人。 張廷鈺 攝

探訪上海造幣廠旁的老弄堂。 麗華 攝

探訪上海造幣廠旁的老弄堂。 btr 攝蘇州河流至江寧路橋時,改向東北流,至中潭路又改向東南流,在「濱北」形成了譚子灣,因其毗鄰上海造幣廠,又被稱作「造幣廠灣」。

上海造幣廠正立面。 劉懿琛 攝

參觀上海造幣廠展銷中心。 麗華 攝再往東去便是朱家灣、小沙渡灣和藥水弄灣。1874年,後來創辦了上海《申報》的英國商人美查(Ernest Major)在這一帶建造起專門生產硫磺、硝酸和鹽酸的美查制酸廠,一年後更名為江蘇藥水廠。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江蘇藥水廠遷入小沙渡西,長壽路一帶。而藥水廠所在的這條長弄,也因整日瀰漫著經久不散的硫酸氣味而被人們稱作「藥水弄」。在它旁邊,還有整日塵土飛揚的「石灰窯」。人人都對這裡避之不及,甚至還流傳著「寧做三年牢,不住石灰窯」等民謠。

張廷鈺分享「小沙渡」和「藥水弄」 錄音、剪輯:王越洲

寶成橋連起了周圍的居民區。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攝人們在港灣河汊,一邊用毛竹做梁柱,用竹籬笆糊泥做成牆壁,用茅草鋪成屋頂,搭建起草棚屋,在滬語中叫做「滾地龍」。「三灣一弄」的棚戶區指的就是朱家灣、潘家灣、潭子灣和藥水弄一帶。

施銘分享蘇州河畔棚戶區居民的地方來源 錄音、剪輯:王越洲

在武寧路橋附近的步道上健身的居民。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攝漫步同行者,現在康奈爾大學攻讀城市規劃專業碩士的施銘介紹道,最早出現在蘇州河東段的工廠大多都是外資企業,西段開發到「三灣一弄」地區才湧現出大量的民間資本工廠。工廠選址在河邊主要是為了排汙和運輸方便,彎曲河道的岸邊曾經有大量的空地,底層工人便在這些空地上搭建起簡易的居所。20世紀初,近代民族工業興起,蘇州河兩岸的居民開始走入工廠車間,成為工人。隨著工業文明的不斷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不斷擴大,這一帶開始出現外地移民。他們大多是從上海周邊、蘇北和安徽等地來上海打拼的難民,白天在工廠或碼頭謀生。

當時在整個上海,來自不同地區的人會有不同的職業分布。出生於上海的現任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在她的《上海罷工》一書中對此有研究。以榮氏家族為代表的無錫人大多來這裡做生意,蘇北人大部分到工廠裡做非技術性工人。在「三灣一弄」棚戶區中生活的人,七八成來自上海近郊農村和江浙兩省,特別是蘇北。不同族群的文化開始在這裡交融,蘇北話也曾是這些社區內部的通用語。

由於這一帶河道曲折,極易造成泥沙淤積,棚戶區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一到下雨天,建在河灣處的茅草房經常會被河水漫灌,屋內也常常漏雨,梅雨季則更加潮溼。

中遠兩灣城介紹牌。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攝

從中遠兩灣城內的步道遙望蘇州河對岸。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攝《上海城市導報》記者王永娟在2014年的一篇題為《中遠兩灣城:從棚戶區到景觀城》的報導中說,上世紀80年代,上海市政府率先對藥水弄進行了改造。到1998年,譚子灣、潘家灣和王家宅作為「兩灣一宅」正式開始動遷改造,改造後新建的商品房即為中遠兩灣城。這裡原有一萬多戶居民以及約147家企業、事業單位,動遷費用巨大,涉及到的問題也紛繁複雜。

中遠兩灣城 孫大肆 攝

蘇州河中的兩灣城倒影 孫大肆 攝1999年7月,中遠兩灣城正式投入建造,整個小區共分五期開發,一至四期為住宅區,五期為商務區。建成後的小區與蘇州河有1800米的水岸相連,包含三條蘇州河景觀綠化帶,包括沿蘇州河2公裡長、16米寬的濱江綠化帶,6OO多米長、24米寬的中譚路夾道綠化帶,以及北部1800米長、15米寬的輕軌綠化隔離帶。從外部看起來,中遠兩灣城的高樓給人一種過於密集的感覺,但走在中遠兩灣城內,樓間距實際上比較開闊,植被覆蓋率也很高,距離蘇州河岸僅幾步之遙。這個2000年獲得上海最佳住宅特別獎的小區,曾在2006至2007年因群租現象被進行過綜合整治。現在,隨著蘇州河濱河空間的貫通加速,它再一次進入我們的視野。

居住在中遠兩灣城的體驗

作家周嘉寧是一位在中遠兩灣城內居住過十幾年的租戶,談到在兩灣城的租房經歷,她首先講到了近年來租金的大幅上漲。2004年租的一間大約80到90平米的房子,朝南的房型,能在陽臺上觀賞到蘇州河上的龍舟比賽,租金是每月1900元;現在同樣面積的房子,朝北的房型,一個月的租金高達8500元。

周嘉寧分享中遠兩灣城獨特的樓委會 錄音、剪輯:王越洲

中遠兩灣城內,貼在牆上的活動室和服務站銘牌。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攝由於兩灣城內的居民數量較多,為了方便溝通與管理,每棟樓都建立了樓委會,這使得同一個小區內不同單元樓的管理與維護存在差異。周嘉寧舉例,有些單元的樓委會組織能更加積極主動地聯絡業主,籌集資金,改善居住環境,將大堂等公共空間,門禁等公共配套設施全部進行更新改造。但這完全取決於單元樓委會的運作方式,以及居民對社區事務參與熱情度的高低。租客基本沒有參與樓委會事務的權利,在有關籌集資金的事項上,僅由業主們少數服從多數進行表決。不過,為了建立起社區文化,促進鄰裡之間關係的發展,樓委會也會利用微信群組織有相同愛好的居民共同舉辦活動,如廣場舞、社區桌球賽、網球賽等。

2020年10月25日,中遠兩灣城內的橫幅。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攝在蘇州河沿線綜合整治工程中,中遠兩灣城段將作為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貫通的一部分。在我們經過的時候,中遠兩灣城正在進行業主大會的換屆選舉,也許新的業委會將做出決定性的選擇。漫步同行者們認為,對於生活在兩灣城的居民來說,沿河步道貫穿小區可能會影響到居住空間的私密性與安全性,需要通過協商和探討合理設置門禁,在打造開放共享的濱河步道的同時確保居民正常生活不受打擾,實現兩者的平衡。大型居住區和城市發展的關係

一艘巡邏船經過普陀區大型居住區之間的蘇州河河道。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攝關於是否願意生活在這樣一個人口密度較大的大型居住區內,漫步者們也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中遠兩灣城所在的地理位置交通非常便利,周邊配套設施也很完備,對於外地租客和上班族來說是經濟的。也有人認為,這樣的大型住宅區內人員流動大、人口密度大,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同時社區的管理與服務質量也可能有波動。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區內人口數量的急速膨脹,大型居住區的建設是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舉措。在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主編的《2013中國可持續城市發展報告》一書中,詳細地介紹了緊湊城市發展理念和實踐評估。在2015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了「緊湊城市」的理念,並指出緊湊城市是中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了對城市邊緣無序擴張加以控制,同時又要緩解人口增長與土地規模有限的矛盾,大型居住區這種集約化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成為城市住房建設的新模式。

在城市中,緊湊的用地規模促使建築不得不向上或向下尋求延展空間,也會導致住房密度與容積率提高。而在大型居住區中,居民來源範圍廣,層次結構較複雜,外來人口佔有一定比例,該如何聯絡起鬆散的鄰裡關係,激發居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的意識,促進社區進一步實現自治和有效管理,是需要在社區治理實踐中不斷探索的。

尾聲

漫步者途經創意產業園。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圖對我來說,上海給我最初的印象是老上海月份牌年畫上穿著旗袍的摩登女郎,是張愛玲《半生緣》裡刻畫的弄堂裡、屋裡廂的悽美愛情故事,是悠揚綿軟的滬劇,也是散發著清香味道的雪花膏。當我第一次來到上海,與大多數人相同,更讓我為之心醉的是外灘的絢麗璀璨。然而2020年每一次的「沿蘇州河而行」,都會讓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在霓虹燈之外的市井生活。在行走中,我常常試圖去尋找屬於上海市井生活的痕跡,有時是一位在街邊幫人理髮的手藝人,有時是一塊老舊殘缺的木質招牌,有時是斑駁牆面上已經掉了色的幾行用油漆塗刷出來的標語。

我無法去說明,那些被鏡頭記錄下來的影像片段能否算作蘇州河漫長歷史中的一塊拼圖,只能去一點點地拼湊,把沿途看到、聽到的印在記憶深處,在理解和感悟中尋找蘇州河帶給我的全新啟發。

(作者劉懿琛系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播學院在讀學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不夜城綠地尋找童謠及其他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不夜城綠地尋找童謠及其他 澎湃新聞記者 馮婧 沈健文 2020-07-28 17:21 來源:澎湃新聞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城市人的自然觀
    ,「沿蘇州河而行」的參與者們針對蘇州河的水質治理、代表物種、蘇州河邊的自然教育以及現代人的自然觀等方面進行了一番探討。 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郭陶然參與編纂的《尋夢清源——上海蘇州河夢清園自然導覽》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出版的自然導賞系列讀本之一。在編寫過程中,他和工作室成員做了大量調查,以圖鑑的形式展示了夢清園中的生物物種,書中也梳理了蘇州河治理的全過程。此次漫步夢清園,嘉賓們的討論首先從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夢清園的誕生開始。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17位漫步者的蘇州河關鍵詞
    2020年「沿蘇州河而行」小組共組織了8次漫步活動,從外白渡橋到外環,每一段路程中都能令人發現獨特的城市圖景。在體驗蘇州河兩岸濱河公共空間的同時,也引發了漫步者們對這座城市的回憶與思考。在2020「沿蘇州河而行」全程結束之時,漫步者們回顧了這一年的步行感受,並分享了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蘇州河關鍵詞。
  • 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不過,近代上海依然在蘇州河的兩岸起興。   1848年的法文上海地圖中,將她同時標註了「Woosung」與「Soochow」——原來,上海開埠後,外國商人知道從這條河可以行船至蘇州,便叫她「通往蘇州的小河」。1848年,上海道臺麟桂與英國駐滬領事阿禮國籤定擴大英租界協議時,第一次在正式文本中將吳淞江上海段稱為蘇州河,一直沿用至今。
  • 沿蘇州河而行·地標|在夢清園做自然教育:人與河的共舞
    此後的許多年,我與蘇州河之間並未再有太多交集。它給我的印象就像周迅與賈宏聲參演的那部同名電影,熟悉又朦朧,真實中又帶著一絲距離感——就像某天遇見染了病的故人,蒙著面紗,戴上口罩,在身邊躡足而行。你極力想表現得親切些,卻又心有掛礙不免期期艾艾。
  • 沿蘇州河而行·訪談|五十年代生人與河交織的生活
    「20世紀50年代,橋少,蘇州河上有過擺渡,售價一次2分。在當時,2分錢並不便宜,渡過黃浦江要6分。後來,隨著跨河橋梁的增多,擺渡基本關停了。」「現在河面上有魚和垂釣的人。當蘇州河漲潮時,河面上呈現出還算乾淨的黃中帶灰。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蘇州河最髒的時期,當時工廠大規模興建,汙水往蘇州河裡直排。退潮時河水最髒,整一條河都是黑的。」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對蘇州河的考現與文旅開發的想像
    在12月18日的「澎湃下午茶」中,作家btr以一位普通上海市民的身份,分享了他如何用「路上觀察」的方法在蘇州河「考現」。一位普通市民,即使不了解蘇州河的歷史,也能在「路上觀察」中獲得樂趣。在講座的後半部分,btr展開了他對蘇州河的未來及文旅開發的想像。蘇州河馬拉松、蘇州河香(臭)水,以及更多。
  • 沿蘇州河而行·圖集|《此河舊影》裡的橋串起一趟旅程
    漸漸地,終於讀到這篇《此河舊影》,位於全書前五分之一,就像一部電影徐徐展開,而腦中浮現的視覺畫面竟然來自於陸元敏的攝影集《蘇州河》,只不過變成了動圖的樣子。滬西蘇州河緊鄰滬杭鐵路線與中山北路以一河一鐵道一路並列向西延伸·1990  金宇澄 繪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翻拍自《洗牌年代》金宇澄先生提示的這條線路十分吸引人,他還繪製了一幅彩色插圖,以無人機的視角展現《滬西蘇州河緊鄰滬杭鐵路線與中山北路以一河一鐵道一路並列向西延伸
  • 東西河本月底全新亮相 兩處小「串珠」沿河布設
    東西河治理進入收尾階段。(無人機拍攝)記者 葉義斌 攝  福州新聞網9月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孫漫 見習記者 汪培清)全長超2.2公裡的東西河,在福州中心城區蜿蜒流轉。昨日,記者從市水務集團獲悉,目前,全河段兩側近4.5公裡的步道已全線打通,按水系治理60天攻堅行動要求,本月底,有活水、有景致的東西河就將全新亮相。
  • 「火烈鳥」現身蘇州河,中環線下全新沿河體育公園來了
    很多在蘇州河健身步道跑步的市民經過這裡後也放慢了腳步,有的還拿出手機拍下了籃球公園外的可愛火烈鳥。一月一日,中環蘇州河公共開放空間長寧段第一期新項目正式對外開放,包括橋下綠地,景觀平臺,健身步道和位於高架下面的洛克籃球公園,這也是長寧區橋下空間系統最新的貫通亮點。
  • 福州屏東河兩岸架設對撐槽鋼 加固沿河駁岸
    福州市建委質安處表示,經多次現場覆核,沿河駁岸基本穩定,將督促施工方「中建三局」儘快修復沉降路面 屏東河兩岸用槽鋼頂住,防止堤岸塌陷  海峽網1月24日訊 (海都記者 張志宏 朱敏敏/文 毛朝青/圖 實習生 楊路璐)平日車來車往的福州觀風亭街,路面突然沉降,出現長50米的裂縫。
  • 蘇州河河景房,24小時遭「強光照射」!居民們,崩潰了……
    圖說:靜安國際中心B幢 新民晚報記者 王軍(下同)白天好刺眼 夜晚亮瞎眼靜安河濱花園、天鼎花園不少居民向新民晚報記者反映,他們小區與靜安國際中心B幢,隔著蘇州河「面對面」。靜安靜安國際中心大樓燈帶24小時亮著,強光直往居民家裡照射。
  • 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岸線今年將基本貫通,記者探訪:市民遊客會...
    今年是上海黃浦江兩岸45公裡公共空間貫通開放的第三年,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也將基本貫通開放。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上海市「一江一河」辦獲悉,「一江一河」將持續提升品質,擴大貫通開放的福利。新的一年,人們會有哪些「獲得感」?
  • 上海蘇州河42公裡濱水岸線有哪些好去處?詳細攻略來了
    根據計劃,上海蘇州河兩岸42公裡濱水岸線,將爭取在2020年內實現基本貫通開放。為更好體現沿岸城市歷史文脈與河濱風光,蘇州河兩岸將分為「典雅蘇州河」「華彩蘇州河」「秀美蘇州河」三段進行演繹。屆時,蘇州河兩岸將有哪些好去處?
  • 打造一個共享的親水城市空間 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岸線已實現基本...
    如今,昔日的「工業鏽帶」成為今天的「生活秀帶」,繼2017年底黃浦江核心段45公裡岸線貫通開放之後,目前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岸線已經實現基本貫通。2018年1月,上海啟動實施第四期蘇州河環境綜合治理,逐步實現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貫通。貫通工程啟動之初,中心城區(外白渡橋—外環線)蘇州河兩岸未貫通岸線約15.3公裡,63處斷點分布在沿線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嘉定等六個區。
  • 姑蘇:現代路上的古典仙境--記蘇州古城的保護之路(組圖)
    我們在城南坐上小船,沿古老的護城河緩緩西行。天上明月皓潔,水上波瀾不興,岸邊樹木萋萋,遠處城樓迷濛,儼然畫中夢境一般。  來到蘇州古城西側的新區,道路寬闊,建築疏朗,天地陡然開闊。但細細觀察,綠色蔓延,建築典雅,假山盆景時隱時現,頗有古雅的韻味。
  • 長寧又將新增一條「沿河慢行步道」!效果圖曝光~
    長寧又將新增一條「沿河慢行步道」!長寧區建管委推進實施新涇港沿線慢行系統改造工程,項目範圍為新涇港(蘇州河-虹橋路)沿線約3.7公裡,分兩期建設。目前,新涇港(淞虹路-可樂路)一期工程約500米已經開工啦,計劃下半年完工!
  • 蘇州河中心城區岸線:42公裡「山水人城相融」新畫卷
    記者 邢千裡攝 製圖:李潔  臨近年末,蘇州河上海中心城區段42公裡岸線公共空間將基本貫通開放。濱水空間轉型重生,母親河的溫度觸手可及。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指引下,蘇州河不僅蜿蜒出「山水人城相融」的綠色新畫卷,更牽引、承託起濱水空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
  • 短短九百米卻「移步換景」,上海蘇州河虹口段年底前對外開放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著力推進「一江一河」濱水岸線的改造與提升,而今年是蘇州河兩岸42公裡貫通的關鍵一年。據陳瓊嬋介紹,蘇州河虹口段東起外白渡橋,西至河南北路,全長約900米。這裡位於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是黃浦江貫通空間與環蘇州河貫通空間的重要轉換節點。同時,坐擁陸家嘴天際線和外灘旖旎風光,且沿線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林立,區位優勢獨特、文化底蘊深厚,是虹口區的重要門戶。
  • 涉及蘇州10萬套房子、54個小區……
    兩大重磅好消息:蘇州未來3年將迎來10萬套政策性租賃住房,蘇州舊改啟動54個小區迎來改造,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家?什麼是政策性租賃房?特別針對蘇州這樣外來人口居多的城市而言,政策性租賃住房的發展還可以補齊租賃市場缺少小戶型、低租金房型的短板。」蘇州10萬套政策性租賃房要來了!今年5月20日,蘇州正式發布《關於建設勞動者就業創業首選城市的工作意見》,為勞動者送出了一份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