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你知道繪本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嗎?
17世紀!繪本至今已經流行了300多年。
可是很多父母還在把繪本當做文學啟蒙、識字讀物,浪費了最重要的價值。
繪本是孩子幼年時的心靈滋養。寶寶會在繪本中主動尋找自己熟悉、感興趣的部分,還會將繪本中獨到的東西再還原到生活當中。
父母引導很重要
明星爸爸鄧超曾經在微博力推了一個繪本,《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很多家長買了之後特別失望,說整個書都在講動物的糞便,哪個動物拉出的粑粑是哪個樣子。怎麼會有很多寶寶喜歡這本書,喜歡這個故事。
因為「屎尿屁」就是小孩子喜歡的一種存在。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體的排洩行為伴隨著快感,寶寶最初能夠體驗的快感就來源於屎尿屁,所以他們非常喜歡這個繪本。
你看,寶寶喜不喜歡閱讀,跟父母的引導有直接關係。你如果站在成年人的立場看待閱讀這件事,就無法get到寶寶的興趣點。
為什麼要給寶寶讀繪本
讀繪本不是為孩子奠定文學基礎,也不是為孩子建立認知體系,甚至也不是為了用這本書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習慣。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育兒專家指出,為孩子提供豐富大量有趣好玩兒的童話書,是為了讓孩子享受它,讓他和書之間建立一種正向積極喜悅的聯繫。
繪本與孩子的生活密切關聯。
比如,我們馬上就要過勞動節了,後面還有國慶節、聖誕節、春節。這些都是孩子身邊正在發生的重要生活。借著繪本,跟孩子分享世界上的風俗傳統,就建立了閱讀與生活的關聯。
另外一種重要的關聯是孩子本身的成長事件。
比如,寶寶學習自己大小便,突然發現男孩女孩的身體構造不一樣,這些重要的成長節點都可以經由繪本,娓娓道出。這比父母乾巴巴講述來的有吸引力。
好的繪本伴隨著兒童成長,它符合兒童的一般發展水平,可以更好的滿足孩子的需要。
分齡閱讀VS分級閱讀
既然閱讀繪本有這麼多好處,有家長提出,趕緊給我列個書單,我照著去買。這樣仿佛就為孩子鋪就了一條更好閱讀的大道。
但其實,很多親子閱讀倡導人或者育兒專家的意見是不一樣的。
按照種類劃分,主流的薦書方式是分齡閱讀和分級閱讀。
如果父母不能準確區分,就可能帶著孩子走向一條錯誤的道路,把孩子從閱讀上越推越遠。
據悉,分齡閱讀的主要依據是年齡。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發展矛盾和困惑,也有不同的學習需要和需求。比如1歲多的孩子吃手,2歲多的孩子尿床,3歲的孩子有入託分離焦慮症。
分齡閱讀就是用好玩的故事,幫助家長做親子溝通,借著繪本來跨越這些困惑。
分級閱讀的依據不是年齡,而是水平。
主要是考察孩子通過閱讀文字獲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閱讀速度,閱讀準確度,對於文本意思的理解等。
但是大部分孩子在閱讀的時候體現的不是能力,而是參與其中的娛樂性和遊戲感。『
如果家長把這兩種不同的閱讀方式混在一起,往往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同時也帶給自己很大的焦慮。
你會不停地去想,孩子讀懂了沒有?哎呀,別的孩子已經能讀短篇小說了,我家的還在讀繪本。這種壓力和困惑,會傳導給孩子,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讀書。
親子閱讀的正確打開方式
也有父母問,我寶寶還小,看見繪本只知道撕和吃,該怎麼引導他看書。
其實不用著急,撕和吃本身,就是讀書方式,寶寶在用他能力範圍內的方法認識書,構建與書的關係。
怎麼樣才能有效促進親子閱讀呢?給大家分享5個方法。
父母講故事。把一個故事繪聲繪色的講出來。
最後把故事的解讀留給小朋友,而不是講完故事之後,一定要說一句,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父母說故事延伸一下繪本相關,爸爸媽媽自己童年的事。你會發現孩子不僅想聽到優秀的文學故事,他還會對身邊的人表示好奇,非常希望能夠跟大人聊一聊大人的故事。
父母演故事。父母可以把繪本演一演玩一玩,比如拿出一個玩偶當做故事裡的人物,跟孩子對話,讓孩子感到放鬆。
父母玩故事。很多孩子都喜歡《石頭湯》。父母也來嘗試煮一鍋石頭湯,讓孩子感受到故事中的角色經歷過的樂趣。
父母聽故事。傾聽者很重要。孩子可能會講一個跟繪本完全不一樣的故事。這恰恰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父母需要仔細聆聽孩子的心聲。
所以,儘可能的放鬆,享受和孩子一起讀書的過程。認真觀察那個懷抱中的孩子,看書的時候是不是開心,是不是專注。這才是最重要的。當然,你也要相信,大量閱讀之後,這個喜歡讀書的孩子,無論是文學修養、識字能力,還是寫作能力,都會有不一樣的提升。
我是佑媽,每天分享一個育兒故事,讓育兒變得更簡單更快樂~
你家孩子喜歡閱讀嗎,你又是如何引導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