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一層棉。
白露過後,天氣轉涼,是養生的一個重要節點。
此時,做好身體的養護,可為秋冬健康打好基礎,安度秋冬。
白露過後,少瓜多豆,常吃二寶,勤飲三茶,做好四事,秋冬少生病
白露過後,少「瓜」多「豆」
白露過後,進入仲秋,天氣越發寒冷。
此時,要注意養脾,飲食上,少吃「瓜」字輩。
西瓜、香瓜等寒涼的瓜類,過多食用,會損傷脾胃。
一旦脾胃受損,不但會影響秋季進補,還會誘發一系列不適。
所以,在白露後,水果選擇上,要少吃「瓜」,減少對身體的損害。
「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
白露過後,多吃點豆類,有益身體健康。
紅豆補心,黃豆補脾,益氣。白芸豆補肺,潤肺補氣、滋陰。
綠豆補肝,排洩體內毒素。黑豆補腎,強身健體。豆類煮粥,益於脾胃健康。
白露過後,常吃二寶
1、茭白
茭白,又名茭筍、菰筍,每年白露時節,茭白正是當令菜品。
白露時節,食用茭白尤為適宜,清熱通便,補充人體的營養物質,還可健壯肌體,增加對抗病邪的能力。
2、龍眼
民間有「白露必吃龍眼」的習俗,甚至有「吃龍眼一顆頂只雞」的說法。
白露時節,龍眼個個大顆,核小味甜,可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
白露過後,經常吃點龍眼,可消除疲勞,幫助恢復體能,還可補氣血,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不過,龍眼雖好,一次不可吃太多,以免引起「上火」。
白露過後,勤飲三茶
白露節氣,是喝茶的好時節,解渴、防燥又提神。
因此,在白露過後,多喝點植物茶水,養五臟,促進秋冬少生病。
1、青茶,除燥、生津
白露過後,最適合飲青茶。
青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不寒不熱的溫性茶類。
白露後,天氣轉涼,氣候乾燥,令人口乾舌燥,嘴唇乾裂。
此時,喝點青茶,潤膚、除燥、生津、潤肺,有利於秋季健康。
2、蘇子葉茶,驅寒,防感冒
白露過後,天氣轉涼,晝夜溫差大,容易導致感冒。
經常用蘇子葉,泡水代茶飲,可發汗散寒,預防改善感冒。
3、蒲公英茶,清熱、下火
白露過後,「秋燥」嚴重,易引起上火發炎的情況。
蒲公英,有「天然抗生素」、「下火草」之稱,用其泡水,可預防上火。
白露過後,做好四事
第一件:防秋燥——吃得「潤」一點
白露後,秋燥嚴重,要注意「防秋燥」。
秋燥傷人,易出現口鼻乾燥、乾咳、皮膚乾裂等情況。
此時,要重視飲食,吃得「潤」一點,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
梨,肥嫩多汁,潤肺生津,多吃點秋梨,用來煮水、蒸梨皆可。
此外,還可多吃銀耳、百合、蓮子、蜂蜜等,滋潤身體,對抗秋燥。
亦可用一些滋陰潤燥的食材,一起煲湯喝,滋陰潤燥。
枇杷,銀耳、山藥等煮湯,潤燥清熱,滋陰補氣,大有益處。
百合,潤肺止咳,潤燥清熱。枇杷,潤肺下氣、生津止渴。銀耳,滋陰補氣。
山藥,滋陰養肺,一起煮湯喝,對於對抗「秋燥」,大有益處,不妨經常喝一點。
第二件:防著涼——「秋凍」要適度
「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白露過後,要助於防著涼,適當的增加衣服。
雖然「秋凍」有益身體健康,但是,白露後,「秋凍」要適度。
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更應該注意防寒保暖,護住脖子、關節等。
此外,白露過後,還要撤掉涼蓆,關上窗戶,換上長袖衣入睡。
早晚添加衣被,不袒胸露背,睡臥不可貪涼,護好腹臍,避免寒邪入侵身體。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衣物,也不必加得太多,適當做些耐寒訓練,可提高人體抵抗力。
第三件:防胃病——常按揉
白露時節,正值夏秋交替之際。
此時,很容易犯老胃病,一定要注意防胃病。
胃,對溫度敏感,喜溫熱,怕寒涼,白露後對胃是一大考驗。
很多人,稍不注意,便會出現胃脹、胃痛、反酸、噯氣等,深受折磨。
所以,在白露後,要格外注意防止胃病復發,做好胃腸的養護工作。
清晨早餐,一定不能省,還要吃得有影響,選擇溫熱食物。
早飯後20分鐘左右,用手反覆摩擦腿部膝關節,可使胃經通暢。
然後,按揉足三裡穴,5分鐘,可生發胃氣、燥化脾溼,有利長壽。
第四件:護腎氣——常泡腳
白露後,天氣轉涼,要守護腎氣。
很多人,秋季體虛,大多是腎氣不足所致。
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而寒從足下起。
保持雙腳溫暖,對於腎臟健康,尤為重要,熱水泡泡腳,大有益處。
自白露起,用熱水泡腳,可調整臟腑功能、增強體質,也有助於睡眠。
泡腳時,可配合揉搓腰眼。
腰為腎之府,經常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脈,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而在泡完腳後,可將足心搓至發熱,堅持下來,對保養腎氣很有幫助。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