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名女孩穿漢服參加成人禮。
紅裙寬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頭巷尾,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舉辦的漢服秀活動也多了起來;一些高校、社區還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承傳千載的國風成了時代潮流的元素。
不少專家指出,並不是說穿漢服就是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對漢服和相關文化的認識不能浮於表面,成為形式上的復古。作為「漢服愛好者」,大家還要了解古代服飾的發展演變,古人如何染布、製衣等相關知識。
漢服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完備於漢
漢服從何而來?
漢服,顧名思義,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裝、華裝,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據一些古籍資料顯示,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在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中國自古以來稱為「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與服飾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這裡將帽子、衣服的華美叫作華,將人口眾多的國家稱為夏。《春秋左傳正義》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在古代,服飾不僅僅是衣裳之用,而是包括衣、冠、髮式、鞋等一整套禮儀體系。
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總體風格偏向於凝重、古樸、典雅,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常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所謂「交領」,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疊,兩邊相交成領;「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左邊長、右邊短,衣服前襟向右掩。這一服飾的誕生,體現的是中國古人泰然自若、寬厚仁愛、與世無爭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
先人在特殊場合對服裝有特別的要求。比如,正式場合中,貴族身穿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服裝來彰顯身份。在《詩經·小雅·採菽》中描寫了天子賞賜諸侯的場景——「又何予之?玄袞及黼。」「玄袞」指的是繡有黑色龍紋的禮服,「黼」為有黑白相間花紋的禮服。
麻布衣曾是漢服主流 蠶絲等多為貴族所用
服飾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歷代詩詞歌賦中都有表現。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更見端倪。據統計,《詩經》300多篇中,有60餘篇涉及服飾描寫,從中也可窺探先秦時期漢服的材質、色彩和意韻等。
漢服愛好者之間互稱「同袍」,這一稱呼也與《詩經》相關。《秦風·無衣》一篇有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裡所說的「袍」透露了當時漢服的材質,也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長衣。麻布衣是當時漢服的主流。
《詩經》中的《周南·葛覃》篇就生動記載了當時製衣的過程。
在當時,漫山遍野的葛麻是人們製衣取之不盡的源泉。葛是一種草本植物,莖可用來做繩,纖維可用來織葛布。從詩歌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製作工藝比較簡單,人們採集山上的葛草、藤枝等,浸泡在流動的河水中,材質不會發臭,再用蒸煮捶打揉搓等方法抽出裡面的纖維,細纖維可織成細布,做貼身穿的衣服;粗纖維可紡織成粗布做外套,厚實而耐磨。
據記載,在先秦時期,葛、皮毛、蠶絲等都是主要的服裝材料。葛多為平民百姓製衣所用,以麻布為主要衣著材料的庶民,被稱為「布衣」。而皮毛、蠶絲等多為王公貴族所用。《詩經》中,與蠶作、桑、絲等相關的內容多達四五十篇,可見養蠶在當時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學家在浙江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距今數千年的絹片;在河南滎陽的青臺遺址中,發現了留有絲綢殘痕的甕棺。這些發現都說明,中國先民很早就利用蠶絲編繩、織布等。
春秋時期「綠衣黃裳」 染色工藝已有較高水平
春秋時期,古代服飾就已有「綠衣黃裳」,服裝有了色彩,而染色工藝已有較高的水平。《詩經》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談及交領和青色上衣;「縞衣綦巾」「縞衣茹濾」等詩句也可看到衣服的多色系。縞是白色的絹,綦巾是指淺綠色的裙。濾是一種麻類植物,通過染色可以變成紅色。在當時,服飾已出現紅、黃、藍、綠、白等多種顏色,其中貴族尤其崇尚朱紅色。《詩經》中不少詩篇提及染料植物,包括柘、藍、綠、楰等。比如《大雅·皇矣》中提到的「柘」,指黃桑,可用作黃色的染料,用以染製成黃色衣物。《小雅·採綠》云:「終朝採綠,不盈一匊……終朝採藍,不盈一襜……」這裡的「綠」與「菉」同義,是一種草本植物,可用來做黃色的染料。而「藍」也是一種草本植物,指蓼藍等,可用它做青藍色的染料。
各朝代服飾風格不同漢服傳統在清朝終止
秦代之前,服飾就形成了「深衣」(長衫形式服飾)漢服體系。之後,各朝形成了各自風格的服飾。
隋唐時期,漢服在不脫離原本特徵的基礎上創新。女子服飾中可以看到許多鮮豔的花卉圖案,藝術風格強烈,服裝更為華麗。而兩宋時期更崇尚簡潔、清新和質樸。元朝沒有強制實行易服制度,民間仍以漢服為主,但蒙古服飾與漢服二者呈現影響的趨勢。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詔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恢復了漢服的傳統,服飾款式更加多變。清朝實行剃髮易服政策,漢服傳統被迫終止。
到了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法令,各族服飾文化逐漸恢復。受當時國際潮流的影響,國人穿上西式服裝,中西合璧的旗袍和中山裝,風靡一時。近年來,我國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中國風引領時尚潮流,漢服甚至走出國門。
來源:中新網、《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