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關乎服飾 「布衣」源自葛麻

2020-12-23 騰訊網

西安一名女孩穿漢服參加成人禮。

紅裙寬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頭巷尾,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舉辦的漢服秀活動也多了起來;一些高校、社區還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承傳千載的國風成了時代潮流的元素。

不少專家指出,並不是說穿漢服就是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對漢服和相關文化的認識不能浮於表面,成為形式上的復古。作為「漢服愛好者」,大家還要了解古代服飾的發展演變,古人如何染布、製衣等相關知識。

漢服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完備於漢

漢服從何而來?

漢服,顧名思義,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裝、華裝,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據一些古籍資料顯示,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在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中國自古以來稱為「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與服飾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這裡將帽子、衣服的華美叫作華,將人口眾多的國家稱為夏。《春秋左傳正義》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在古代,服飾不僅僅是衣裳之用,而是包括衣、冠、髮式、鞋等一整套禮儀體系。

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總體風格偏向於凝重、古樸、典雅,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常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所謂「交領」,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疊,兩邊相交成領;「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左邊長、右邊短,衣服前襟向右掩。這一服飾的誕生,體現的是中國古人泰然自若、寬厚仁愛、與世無爭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

先人在特殊場合對服裝有特別的要求。比如,正式場合中,貴族身穿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服裝來彰顯身份。在《詩經·小雅·採菽》中描寫了天子賞賜諸侯的場景——「又何予之?玄袞及黼。」「玄袞」指的是繡有黑色龍紋的禮服,「黼」為有黑白相間花紋的禮服。

麻布衣曾是漢服主流 蠶絲等多為貴族所用

服飾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歷代詩詞歌賦中都有表現。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更見端倪。據統計,《詩經》300多篇中,有60餘篇涉及服飾描寫,從中也可窺探先秦時期漢服的材質、色彩和意韻等。

漢服愛好者之間互稱「同袍」,這一稱呼也與《詩經》相關。《秦風·無衣》一篇有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裡所說的「袍」透露了當時漢服的材質,也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長衣。麻布衣是當時漢服的主流。

《詩經》中的《周南·葛覃》篇就生動記載了當時製衣的過程。

在當時,漫山遍野的葛麻是人們製衣取之不盡的源泉。葛是一種草本植物,莖可用來做繩,纖維可用來織葛布。從詩歌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製作工藝比較簡單,人們採集山上的葛草、藤枝等,浸泡在流動的河水中,材質不會發臭,再用蒸煮捶打揉搓等方法抽出裡面的纖維,細纖維可織成細布,做貼身穿的衣服;粗纖維可紡織成粗布做外套,厚實而耐磨。

據記載,在先秦時期,葛、皮毛、蠶絲等都是主要的服裝材料。葛多為平民百姓製衣所用,以麻布為主要衣著材料的庶民,被稱為「布衣」。而皮毛、蠶絲等多為王公貴族所用。《詩經》中,與蠶作、桑、絲等相關的內容多達四五十篇,可見養蠶在當時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學家在浙江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距今數千年的絹片;在河南滎陽的青臺遺址中,發現了留有絲綢殘痕的甕棺。這些發現都說明,中國先民很早就利用蠶絲編繩、織布等。

春秋時期「綠衣黃裳」 染色工藝已有較高水平

春秋時期,古代服飾就已有「綠衣黃裳」,服裝有了色彩,而染色工藝已有較高的水平。《詩經》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談及交領和青色上衣;「縞衣綦巾」「縞衣茹濾」等詩句也可看到衣服的多色系。縞是白色的絹,綦巾是指淺綠色的裙。濾是一種麻類植物,通過染色可以變成紅色。在當時,服飾已出現紅、黃、藍、綠、白等多種顏色,其中貴族尤其崇尚朱紅色。《詩經》中不少詩篇提及染料植物,包括柘、藍、綠、楰等。比如《大雅·皇矣》中提到的「柘」,指黃桑,可用作黃色的染料,用以染製成黃色衣物。《小雅·採綠》云:「終朝採綠,不盈一匊……終朝採藍,不盈一襜……」這裡的「綠」與「菉」同義,是一種草本植物,可用來做黃色的染料。而「藍」也是一種草本植物,指蓼藍等,可用它做青藍色的染料。

各朝代服飾風格不同漢服傳統在清朝終止

秦代之前,服飾就形成了「深衣」(長衫形式服飾)漢服體系。之後,各朝形成了各自風格的服飾。

隋唐時期,漢服在不脫離原本特徵的基礎上創新。女子服飾中可以看到許多鮮豔的花卉圖案,藝術風格強烈,服裝更為華麗。而兩宋時期更崇尚簡潔、清新和質樸。元朝沒有強制實行易服制度,民間仍以漢服為主,但蒙古服飾與漢服二者呈現影響的趨勢。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詔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恢復了漢服的傳統,服飾款式更加多變。清朝實行剃髮易服政策,漢服傳統被迫終止。

到了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法令,各族服飾文化逐漸恢復。受當時國際潮流的影響,國人穿上西式服裝,中西合璧的旗袍和中山裝,風靡一時。近年來,我國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中國風引領時尚潮流,漢服甚至走出國門。

來源:中新網、《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區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各類漢服秀更是屢見報端。
  • DAZZLE、江南布衣等服飾品牌求解私域流量
    DAZZLE、江南布衣等服飾品牌求解私域流量來源:聯商網2020-03-02 22:05品牌商們絞盡腦汁從微信小程序上攫取著流量,以求解決當下困境。近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 d』zzit和姊妹品牌DAZZLE、江南布衣等服飾品牌瞄準了微信這個流量池,尋求提振業績的方式。有聲音認為,深挖微信小程序流量這對疫情期間尋求解決方案的品牌而言值得借鑑。「屬性私域流量平臺的小程序為品牌直達消費者提供路徑,很適合打造中高端品牌的VIP客戶群體。」
  • 古代服飾十八種代稱,布衣借指平民
    古代的服飾以其鮮明的特性,顯示了穿著者的貴賤尊卑或性別職業,因而不同特點的服飾就成了不同社會地位人的代稱,有的甚至沿用至今。黔首黔,黑色。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布衣之交,即指貧賤之交。
  • 江南布衣等44家服飾品牌宣布撤出京東 原因何在?
    核心提示:據報導,從8月起,江南布衣、韓都衣舍等44家服飾品牌宣布退出京東;海瀾之家和太平鳥則宣布與天貓籤署合作協議。商家退出京東原因何在呢? 據《南方都市報》、財經網等多家媒體報導,從 8 月起,太平鳥、江南布衣、韓都衣舍等 44 家服飾品牌已陸續關閉京東旗艦店,其中包括女裝品牌 27 家,男裝品牌 7 家,童裝 7 家,內衣 3 家。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些品牌給出的理由大多為「戰略調整」或「業務調整」。
  • 服飾中的錦繡華夏
    熱議的背後反映出網友對漢服的關注,而不論是從山東博物館正在展出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還是央視新推出的《衣尚中國》節目中,都可以從實物展陳和專家解讀的角度走近服飾中的錦繡華夏。
  • 華夏服飾中,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寶藏?
    而將兩者聯繫在一起的是一個中國品牌——蓋婭傳說,專注中國服飾美學的蓋婭還曾把敦煌壁畫穿在了身上。 在2019年春夏主題「畫壁·一眼千年」時裝秀上,敦煌壁畫中的菩薩、飛天等在華服上活靈活現。 中國服飾在時尚秀場上的大放異彩的同時,漢服古風也在年輕群體中吹得正勁。穿著漢服撫古琴,背著唐詩練書法,國風少年表達著他們對古人生活方式和精神的熱愛。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在鏡頭下,化著古典妝容的女子低眉訴說著東方神韻。
  • 零售服飾業態演進趨勢 第三屆華夏時尚論壇等你來論
    (圖片來源森馬服飾)   以零售服飾業態為例,消費升級下,零售服飾這個傳統的行業正在變中求存,從安踏體育完成收購始祖鳥母公司,到森馬構建全渠道零售體系,啟動種子店鋪計劃;從步森服飾市值蒸發70億,到老牌鞋企富貴鳥宣布破產
  • 中國現代人與古代人的生活對比之一——衣著服飾
    有考古記載,1927年在中國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出土了北京人頭骨化石,經過考古學家研究,北京人距今有150萬年到170萬年,周口店北京人就是華夏民族的祖先,周口店遺址裡面的雕塑狩獵人腰間圍著的獸皮,應該就是人類最早的衣物。
  • 漢服別稱「華夏服飾」意境唯美!年少不讀紅樓夢,長大已是樓中人
    漢服作為民族服飾,既非完全模仿古代服裝,也非隨意發揮戲服,而是與其他民族傳統服飾一樣,代表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外在形象。漢服的歷史悠久!從周代禮儀制度的確立到明朝滅亡,每個時代都的漢服都有其時代特色。在秦朝前,對中國的統稱是:諸夏、華夏,很多文人寫文章都稱:華夏兒女。所以,如今的漢服除了這個眾所周知的名稱以外,還有個別稱是「華夏服飾」。關於漢的命名,《詩經》有這樣一句話:「倬彼雲漢,昭回於天,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 讓以時尚為名的國家汗顏,衣冠之邦,華夏服飾文化千年變更
    商代以前沒有文字記載,從甲骨文和商代青銅人像等文物中可以看到當時已經初步出現一些服飾等級。我們已經可以從服飾上區分諸如大奴隸主及其親屬、臣妾和侍臣、人質、奴隸等多種不同身份。區分身份等級的方式,除服裝樣式外,還有衣料的質地、色澤和花紋,例如有一種皮質的裝飾物,上面塗繪有花紋,懸掛於腹前,可以做權威的象徵。
  • 跟著國寶過年|跟著鹿晗學穿正裝 明衍聖公朝服裡藏著華夏服飾密碼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黃陳睿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服飾是華夏文明的具象載體。解開華美衣裳的服飾密碼,追溯禮樂文明的悠久源頭,才能讓人們連接過去和現在,找到那個使我們成為我們的答案。在最新一期《國家寶藏》節目中,鹿晗化身江南才子沈德符,娓娓道來明衍聖公朝服裡藏著的華夏服飾密碼。鹿晗國寶明衍聖公朝服四宗「最」明衍聖公朝服,出自有「天下第一家」之稱的孔子家族。
  • 古代服飾都咋穿?
    服飾,也是一種文化。一、 頭衣(冠、冕、巾幘)冠,用以捆住頭髮,同時也起裝飾的作用。冕,大禮帽,天子、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時所戴。圖:冕二、 體衣(衣、裳、袍、裙、裘、布衣)上身為「衣」,而那些寒士庶子則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織)、褐(灰色粗布)之類。三、 足衣及其他足衣,就是鞋,古代稱「履」。古時鞋分革、絲、麻、草四種,有錢人穿革履絲鞋,窮苦人穿草鞋或光腳。
  • 服飾周報:太平鳥與阿里合作 服飾品牌撤出京東?
    聯商網消息:過去一周(9.18—9.24),京東下線了超40個服飾品牌,優衣庫聯名款又賣瘋了,海瀾之家全品類集合店Heilan Home優選生活館開業,太平鳥入局阿里新零售,優衣庫推出」半定製服務」,全國首家Champion
  • 深度| 可持續時尚是國內服飾品牌的新機會嗎?
    江南布衣集團1997年在杭州成立,主要擁有5個服飾品牌,包括女裝 JNBY、男裝 CROQUIS 速寫、童裝 jnby by JNBY 和 Pomme de terre 蓬馬以及高端女裝less,集團還將觸角延伸至家居領域,先後創立了JNBY HOME和悖論集兩個家居品牌。
  • 透過87版《紅樓夢》,觀人物服飾,賞華夏傳統文化之美
    透過87版《紅樓夢》,觀人物服飾,賞華夏傳統文化之美其中服飾之美更是令人無法忘懷。自軒轅黃帝開始,中華民族就實行「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制度由此成為了整個古代傳統社會最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是維護整個社會秩序的手段之一,是傳統文化中「禮」的重要內容。因此,古時,通過一個人的衣冠服飾往往就能判斷出這個人的職業和社會地位。
  • 五千年文明鑄就華夏服飾之美,漢服的各種樣式你知多少?(上)
    服飾作為人類出現之後被發明的產物,它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面貌風氣。我泱泱華夏作為禮儀之邦,服飾之美自是可以體現出其悠久的歷史,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鑄就的中華服飾之美。在人類剛出現的母系社會,當時的頭等大事是填飽肚子要緊,對於服飾可能沒有太大的需求,所以人們大多是獸皮裹身,並不考慮身上衣服的華麗,更多的是考慮保暖等實用性問題。
  • 扒一扒|江南布衣在童裝世界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今天我們聊一聊「江南布衣」小編小編,江南布衣不是女裝嗎?怎麼還會賣起童裝了啊?質量好嗎?江南布衣創立了「JNBY女裝」、「速寫croquis」男裝和「jnby by JNBY」等品牌。誕生歷史杭州江南布衣服飾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2004年改用為「JNBY」。
  • 童裝怎麼突然成為國內服飾品牌的現金奶牛?
    如今巴拉巴拉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很多消費者甚至不知道其母公司就是人們同樣熟悉的森馬服飾。得益於旗下童裝業務的穩定增長和休閒裝業務的復甦,森馬服飾2017年第一季度營收淨利潤實現雙增長,期內公司實現營收20.67億元,同比增長7.47%;實現淨利潤2.52億元,同比增長3.16%。在森馬推出童裝十年後,國內服飾市場突然又掀起了一股童裝潮。
  • 諸葛亮出身世家,為何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
    作為世家弟子的他又是為何自稱為布衣?在諸葛丞相傳奇的一生裡,又是什麼經歷讓他將自己稱做布衣?在隆中這十年間,諸葛亮沒有功名在身卻與高官做友,種田為樂卻走遍川西大江南北,熟知天下事宜,「臣本布衣,鞠躬於南山。」對諸葛亮而言只是一種謙遜,卻也算得上實話。布衣含義為何?
  • 《來自星星的你》千頌伊同款服飾大盤點
    江南布衣2014春夏新款女裝精選(圖) 江南布衣(JNBY)2014春夏女裝成衣已經發布,依然是一貫的自然、知性和古樸風格。今天為妹子們帶來江南布衣(JNBY)2014春夏新款女裝精選(圖),一起來看看吧。 2014年春季流行打底衫款式 2014流行打底衫推薦 本期小編給各位妹紙帶來了2014年最流行的打底衫款式!總有一款是你心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