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是一種消化科常用的檢查方式,但是很多人對於腸鏡都抱有幾分排斥和恐懼的心理。很多患者一聽到醫生建議做腸鏡,就已經先打了退堂鼓。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腸鏡就是一根管子在腸道中捅來捅去,不僅畫面有些不雅,生理上也會產生一定的不適。但是如果不做腸鏡,就無法確定自己的腸道中究竟出了什麼「么蛾子」。在這些心理活動的作用下,很多人對於「究竟做不做腸鏡」這個問題反覆糾結,十分苦惱。
那麼,腸道檢查一定要做腸鏡嗎?有沒有其他的檢查可以替代腸鏡呢?醫聯媒體採訪了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戴世學,與大家聊一聊做腸鏡那些事。
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腸鏡?
戴世學醫生表示,很多患者都很糾結「要不要做腸鏡」以及「為什麼要做腸鏡」這些問題。總體來說,如果患者疑似有下消化道疾病,醫生會選擇做腸鏡檢查,因為做腸鏡可以發現很多病變,包括息肉、潰瘍、腫瘤等等。因此,一旦懷疑患者有下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在結腸1.5-2米的範圍發生病變的時候,醫生會優先考慮做腸鏡。
戴世學醫生補充道,除了腸鏡,還有很多檢查是可以用於檢查消化道疾病,並且可能會更優先,價格也會更低。其中一個就是肛門指檢。之所以要做肛門指檢,是因為我國的結直腸的腫瘤,尤其是位於左半結腸的腫瘤的發病率高於西方人。
在結直腸腫瘤當中,下段直腸的病變又佔了主要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醫生通過肛門指檢也可能會發現很多病變,包括息肉、腫瘤等等。所以,對於懷疑是下消化道疾病,特別是結腸疾病來說,消化科醫生應當先進行肛門指檢。如果肛門指檢沒有陽性的發現,再考慮做腸鏡。
做腸鏡能查出什麼病?
戴世學醫生指出,腸鏡可以給消化科醫生帶來很多陽性的發現,從而讓很多疾病得到診斷。通過腸鏡,醫生可以發現息肉、炎症、潰瘍、出血、腫瘤、狹窄等非常多病變。所以,對於長期腹痛、腹瀉、消瘦、大便帶血、大便帶粘液的患者,建議做腸鏡檢查,來看看有沒有上述的一些病變。總體來說,做腸鏡也是非常安全的,患者無需過度擔心。並且,做腸鏡可以非常直觀地發現腸道的一些病變,為醫生制定診療措施帶來非常直接的參考。
戴世學醫生表示,很多需要做腸鏡的患者,特別是年輕的患者,可能會有一定的心理壓力,擔心可能會發現嚴重的病變,其實這種擔心也是不必要的,因為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很低。患病時間比較短,並且用藥效果比較好的患者,往往提示沒有大的病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患者不需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做腸鏡痛苦嗎?
戴世學醫生坦言,有比較多的患者反映,腸鏡在進肛門的一段不適感比較嚴重。在腸鏡大概進入20多公分,繞過乙狀結腸時,可能會導致一定的腹痛的感覺,但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並且大多數患者都可以接受。如果患者在有條件開展無痛腸鏡的醫院就診,戴世學醫生建議儘量優先選擇無痛腸鏡。
戴世學醫生補充道,如果在沒有病變的情況下,通常在30-4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次完整的腸鏡檢查。但是,如果患者本身存在病變,如腸道狹窄、潰瘍或者腫瘤,這個時候醫生就要對病灶進行仔細的觀察,包括做活檢等。這種情況下,一次腸鏡往往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但是通常都會控制在一個小時以內。總體來說,腸鏡所耗的時並不算長,多數患者都是可以接受的。
總而言之,腸鏡儘管會帶來一些不適,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腸鏡作為消化科醫生的「得力助手」,在必要的情況下還是當做則做,這樣才能最準確地發現腸道存在的病變,並且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讓腸道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