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
昨天上班的時候,有個同事突然問我一句,你知道端午節麼,我說,我知道啊,他又問能給我講講麼。我說可以啊,就是紀念屈原的。他又問我,還有麼。我突然愣住了,是啊,紀念屈原什麼事情的啊,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麼,一時之間竟然語塞。去找找度娘學習一下,去維基百科查看一下,去必應搜索一下,一定得搞明白了。當下次有人在問我的時候,我就可以給他們講一下了,不至於現在的吞吞吐吐的。
一查之下才發現,原來端午節並不是我們學習到的那麼簡單。
」端午「一詞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端」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午」就是「初五」,按照曆法所講,「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
端午中的不少習俗都是有禳毒驅疫的意義的,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這時候是處於仲夏,疫情流行的五月就是一個「惡」月。人們為了在五月預防疫病,所以,許多的習俗開始出現,比如:用蘭草做沐浴之用,或者採集穀物煮豆湯消暑,用艾草防止蚊蟲叮咬,等等。
端午節的來歷,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紀念戰國時代的楚國詩人屈原,他在農曆的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少年時代的屈原受過良好的教育,志向遠大,勤政愛國。在年輕的時候非常受楚懷王信任,在朝廷中任重要職位,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到小人的排擠和流言蜚語,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後來,楚國的都城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己感覺有愧於國家,同國家共生死,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在屈原當官期間,受到了大多數民眾的愛戴。當死的時候,人們為了紀念他,在他死的這一天紀念他。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並不是屈原。伍子胥大家都清楚,吳國君主倚重伍子胥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後來,在破楚國之後,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建議要徹底的消滅越國,但是夫差不聽,吳國的大宰,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了,讓伍子胥自殺,並讓人將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之中,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不知道你感覺哪種說法比較準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