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各國有相同的文化,歷史上來往又比較頻繁。因此,有許多相同的習俗不足為奇。舉個例子來說,端午節是中、日、韓三國都會過的一個重要節日。那麼端午節是如何來的呢?
據《史記》裡面的「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同志,原來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張聯齊抗秦,遭到保守派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到現在。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將要滅亡,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曆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XX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同志殉國以後,楚國的老百姓聽到信息,非常悲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老百姓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想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其他人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人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上是端午節來歷的通俗版本。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其實,東亞人民過端午節要早於春秋戰國時期。
在上古時代的東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那就是夏至節。此時太陽剛好在北回歸線上,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非常有紀念意義。現在夏至節雖然消失了。但是東亞中原地帶。過夏至節的一些習俗,卻融進了端午節裡面。
上古夏至節,據考證,北方中原漢人喜歡在晚上點起火把、火堆,一大家子人或者一個家族、一個部落共同下跪祭祀神靈,祭祀完神靈以後做一桌豐盛的酒席,大家不分男女老少共同喝酒,以慶祝這個隆重的節日。在大蟲的印象中,古代日耳曼人也有類似的習俗。
這些習俗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失,點火把只有甘肅的某些地方可能還保留著。喝酒吃宴席倒是全國都推廣了,只不過中國東南江浙那一帶喝的是雄黃酒(突然想起許仙)。
上古夏至節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習俗,那就是採擷一些野外植物的葉子泡在水裡喝下去,或者包一些食物吃下去,表達一種樸素的對神、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這又讓我想起了包粽子。
最後補充一下,端午節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那就是古吳越人的迎接龍神的宗教儀式。
在古代吳越人的心目中,相傳龍神會在夏至的這一天從大海上回歸,給崇拜她的人民帶來無限的幸福。人民為了早早的得到幸福。就搖著各家的小船。拼命的向龍神出現的地方,向大海的深處划去,這一習俗後來演變成划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