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香囊、懸艾草……關於端午節你知道多少?

2020-12-23 湖南在線

端午節是中國重大傳統節日,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於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確立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由來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曆新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意義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啤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別稱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 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天中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 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習俗

划龍舟

在汨羅江畔,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活動。競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穿著新裝,扶老攜幼,並抬著龍頭,先到屈子廟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遺像。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繫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浴,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懸艾草菖蒲

在我國民間有一句諺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藥,性溫,味苦,可以祛寒溼。蒲,即菖蒲,是一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揮發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竅、殺菌。端午節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貼上艾葉,稱為艾虎,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而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汙濁空氣,或將艾葉和蒼朮、白芷、大黃、芸香等中草藥放在室內燃燻,能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的良方。此類習俗,在我國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黃,大夫忙",是說端午時分,因為夏季來臨,天氣漸轉溼熱的緣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節前後一段時間正是勸人們講衛生、逐瘟疫、除蟲害的日子。

佩香囊荷包

端午節來臨時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五顏六色,玲瓏奪目,既美觀漂亮,又清香四溢,還可以預防某些傳染性疾病。而在節前,家家戶戶的媳婦、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絲線、花布、綢緞等材料,繡製成形態各異的荷包,以贈親友和佩戴。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裡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闢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 ,必須慎用。

故事

白蛇傳的故事

過端午的那天早上,由千年修行白蛇精變成的白素真,就對他的隨身丫環小青說:「今天是端午,你趕緊到山上躲一躲吧!」

因為民間的俗忌中,農曆五月是「毒月」、「惡月」,可能是因為天氣漸轉溼熱的緣故吧,許多 害頻繁,而五月五日又是九毒日之首,因此在這一天,按習俗都要喝雄黃酒、戴香包、插蒲艾草…,都是為了要驅邪避惡。 小青走後不久,許仙不一會兒就回來了。 「娘子,快來!快來!我特別準備了美酒佳餚要與你一起過節呢!」 許仙一進門就忙著將手中提回的酒菜準備上桌,並且一改這些日子以來的陰霾,非常殷勤熱絡的招呼著「小青呢?叫他也一起來吧!」許仙說。 白素真:「小青啊,我讓他出去買東西了,這…這酒我不能喝的…」 許仙:「為什麼不喝,這雄黃酒可以驅邪避惡的。」

白素真:「相公,我不能喝啊…因為……因為,我已經有身孕了!」

白素真話一說完,只見許仙立刻抬起頭來,放下手邊的事,簡直是用衝的衝到白素真的身邊。

「真的?你真的有身孕了嗎?」許仙興奮地說。 「是啊,我有身孕不能喝這酒的。」白素真說。

「不能喝雄黃酒啊?有身孕了?怎麼都沒有聽你說呢?」許仙的表情顯得有點奇怪。

遲疑了一會兒,許仙接著說:「這雄黃酒,能驅邪避惡,你喝也好,寶寶喝了也好,喝了它吧!」許仙說這話時,口氣十分堅定。

白素真心想:「不喝只怕相公要起疑的!況且我有千年的修行,這區區一杯雄黃酒,還會困住我不成?」白素真當然也察覺到許仙對自己的猜疑,於是硬著頭皮喝下了一小杯的雄黃酒。

沒想到,酒才下肚,白素真立刻覺得天旋地轉、身體發熱發脹……白素真知道大事不妙,擔心自己會現出原形,跌跌撞撞的爬到床上,斷斷續續的說著:「相公,你……你…出去……我…我不舒服,要……我要休息一下…」 許仙一聽,這才緊張了起來。「娘子,你不要緊吧…要不要請大夫來瞧一瞧哇?……你…」許仙一邊說著,一邊往床邊走了過去,掀開 子一看……「哇!」床上居然是一條又粗又肥的大白蛇!許仙當場就昏死了過去。

白素真休息了數十分之後,又變回人形。看到昏死在床邊的許仙,立刻只身前往崑崙山,盜取仙草將許仙救了過來。 只是清醒後的許仙,已不願再與白素真同住,又加上法海和尚強加阻攔,這一段人蛇相戀的愛情故事,最後終以悲傷的結局為故事畫下句點。

插艾習俗的起源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粽子由來久、花樣多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本地、中國、臺灣、香港,還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曆五月初五前準備各式粽子應節。

但你知道嗎,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 黍,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 時 的 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端午民俗與保健

因為農曆五月,歷來被世人視為「毒月」,其時令已近盛夏,蚊蠅滋生,百蟲活躍,各種常見病、多發病流行,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威脅。我們的老祖宗們便總結出一套衛生防疫的好辦法。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站上懸艾蒿、菖蒲,或用雄黃、蒜頭、菖蒲根浸灑於牆壁上,用蒼朮、白芷等多種燥烈中藥,關門閉戶,雜而焚之,以驅瘟除邪。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艾葉對多種細菌都有殺滅或掏作用,同時還能增強人體網關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從而達到驅毒防病的目的。

塗灑雄黃酒也是端午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將雄黃摻在酒裡製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牆腳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按照氣候規律,端午前後,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此時不僅氣溫較高,空氣相對溼度也較高,風速則較小,天氣條件有利於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

端午節,各地小孩子佩帶香袋,堪稱端午節中民俗衛生的絕妙一筆。香袋子把具有揮發性芳香的中藥切成細茸,裝在繡制的錦袋內,這繡袋既是精美的工藝品,又是祛病防疫的絕佳預防藥物。香袋中所用的中藥多由蒼朮、白芷、蒼蒲、冰片、雄黃、樟腦等組成,對流行性感冒、白喉、水痘等傳染病有積極的抑制預防功效。

相關焦點

  • 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看古人怎麼過端午?
    又到一年端午時,對於大多數小夥伴來說,端午節在我們的印象中意味著吃粽子、賽龍舟,懷念屈原。但古人在這天會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端午節也是古人的「衛生防疫節」,今天就跟希望小編一起來了解下。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能祛溼,古人很早就了解了它的好處,於是在潮溼多雨的端午節,古人就用祛溼的艾葉和菖蒲,加上殺菌的大蒜一起來祛除寒溼防止生病,所以艾葉、菖蒲、大蒜也被叫做「端午三友」。通過把它們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可以用來除病菌、驅毒避邪、佑護健康。
  • 關於端午節的習俗
    我們知道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昨天,我們幼兒園對孩子們進行了關於端午節時俗的介紹,也學了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過端午,划龍舟,敲大鼓,12345,你包粽子我跳舞。通過這首兒歌,孩子們輕而易舉的學到了關於端午節的日期,端午節的習俗。
  • 端午節為何要佩香囊,掛艾草,驅五毒?這些民間開運風水習俗禁忌不能...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 文末有驚喜丨端午佩香囊,防蚊保安康!普陀專家教你DIY中藥香囊→
    文末有驚喜丨端午佩香囊,防蚊保安康!香囊既能避邪驅瘟,又應了端午佳節最美好的一道景色。端午時節,天氣溼熱,「五毒」盡出,蚊蟲滋生。古人認為端午日是草木藥性在一年裡最強的一天,這天採的草藥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所以古時每逢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會流行蘭湯沐浴、懸艾草菖蒲、佩香囊等習俗,以表達闢瘟除穢、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願望。
  •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而端午節都有哪些風俗活動呢?
    端午節的風活動有很多,比如說吃粽子啊,賽龍舟啊,懸艾草啊,佩香囊啊等等等等。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菖蒲和艾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除蚊蠅、蟲蟻,還有淨化空氣的作用。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
  • 端午佩香囊,深圳中醫專家教你如何製作香囊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俊 通訊員 劉暢 劉曉韻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習俗各地有所不同,吃粽子、塗雄黃、尋艾草、掛菖蒲、佩香囊、洗藥浴、賽龍舟等。25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中醫科學科帶頭人、科主任秦鑑向市民分享製作小香囊的「秘方」,讓市民在家也能製作一個防蚊防疫還好聞的小香囊。香囊有驅蟲、除穢、防病的功能據介紹,「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中藥香囊源自中醫裡的「衣冠療法」、「服氣療法」。中藥香囊有驅蟲、除穢、防病的功能功效。
  • 端午節,你配香囊了嗎?朵雲軒直播手把手教你做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青年畫家、香囊設計師金藝在「浴蘭時節·畫說端午:海上畫派與非遺香囊設計」的直播現場,和熱心傳統藝術的網友們分享端午節豐富的文化民俗內涵,邀請觀眾過一個蘭草芬芳的端午。圖說:朵雲軒直播教你做香囊 官方圖作為百年藝術品牌朵雲軒旗下新近成立的子公司,主辦方上海朵雲軒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將致力美育的傳播推廣和藝術體驗的創新。以「藝術的生活和生活的藝術」為系列主題,用鮮活有趣的藝術創想,帶動年輕人的文化認同。
  • 端午節掛艾草的習俗你真的了解嗎?艾草有啥神奇?
    端午節掛艾草闢邪去災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艾草歷史記載艾草與端午節的淵源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 端午節的由來,你知道嗎?
    端午節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秦滅楚後,他悲憤欲絕,不想做亡國奴,便抱石縱身一躍,投進了汨羅江,以身殉國。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 為什麼端午節門旁掛艾草?關於它的傳說你又知道多少?
    用心生活,用心感悟,如你有好的故事,好的感悟,可以分享。喜歡美子,歡迎分享和關注!端午節快要到了,那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我想大家都知道,無非就是賽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
  • 端午節,掛艾葉
    所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扒龍舟與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據官方消息,臺兒莊古城就在端午節這天在古城內舉辦龍舟大賽。臺兒莊端午節辦龍舟大賽有歷史了,早在臺兒莊古城沒建時就在城中那條河裡辦過,我還專門去拍了一組照片。
  • 端午節的神話故事,你知道多少?
    其實,不管端午是否該命名為蘭浴節還是端午節,蘭浴說作為一個說法,確實與端午有關係。現在知道的端午節要吃粽子、划龍舟,實際上各地端午節行為及習俗五花八門,歸納為九項: 吃粽子、賽龍舟、蘭湯沐浴、掛菖蒲、掛艾草、登高遠遊、纏五色絲或線、採百藥、互贈香囊。 這9項內容中,後面7項均與驅邪防瘟疫有關。
  • 端午習俗洗藥澡佩香囊:揭秘國醫大師香囊配方
    也許你還對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裡的端午節印象深刻:許仙在法海的教唆下,餵白娘子喝下雄黃酒,白娘子露出了白蛇原形。當然,這只是電視劇裡的情節,但端午習俗倒是大致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懸艾葉菖蒲、佩戴香囊、喝雄黃酒、洗藥水澡……  然而沿襲千百年的習俗究竟有沒有經過科學考證呢?其中有沒有不恰當的做法呢?為此,記者聯繫到咱們成都的老中醫們,為大家揭秘兩位國醫大師的香囊配方和端午習俗。
  •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你的家鄉還有什麼關於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嗎?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你的家鄉還有什麼關於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嗎?時間:2020-06-25 09:4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你的家鄉還有什麼關於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嗎? 在我國湖北、湖南、貴州、四川、江蘇、浙江等地,在端午節時都有賽龍舟的習俗。
  • 端午節的民俗,你知道哪些?
    端午節的這些習俗裡,還有跟花花草草相關的,今天花花就來給大家推薦幾種跟端午節習俗相關的花花草草,感興趣的花友們跟著花花一塊來看看吧!1、簪榴花在古代的時候,很多女性都會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在頭上帶石榴花,石榴花開花的顏色比較鮮豔,古時候覺得石榴花是非常裝扮人的。
  • 端午在即,你佩戴中藥香囊了嗎?
    16日至25日,在該院門診就診的患者可憑掛號單到門診一樓服務臺免費領取端午香囊(經典款)一個(每日限前200名)。  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一直保留著懸艾草、掛菖蒲、佩香囊的習俗,以表達闢瘟除穢、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願望。今年,市中醫院自製的端午香囊是由該院名譽院長、全國名老中醫邵榮世親自組方,具有芳香化溼、溫中闢穢、驅蟲解毒之功效。
  • 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這些端午習俗你知道多少?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端午節也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這天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回家和家人團聚,而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活動,必不可少的就是賽龍舟、吃粽子,除此之外還會有掛艾葉、菖蒲、喝雄黃酒等習俗,而在古時候還有拜神祭祖、放紙龍、放紙鳶、栓五色絲線、佩香囊等,到現代部分地區仍流傳著這些習俗。今天主要介紹為什麼端午節會有和雄黃酒的習俗呢?
  • 明天端午節,你知道有哪些傳統習俗嗎?提前了解,早做準備
    下面就給大家講講在我國端午節的5個傳統習俗,快看看你知道嗎!吃粽子南方和北方喜歡吃的粽子口味也不同,大多數北方人吃蜜棗粽子,諧音是「早中」,而大多數南方人喜歡吃肉粽子。懸艾草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在仲夏時期,這是一個皮膚病頻發的季節。端午節那天,人們打掃庭院、掛艾草、灑雄黃水、喝雄黃酒,以祛腐、殺菌、防病。雖然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但它有許多醫學基礎,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祖先的智慧。
  • 幼兒園端午節主題活動+創意手工+環境創設
    【活動過程】一、引出話題老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麼?(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裡拿的粽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 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端午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傳說為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而流傳至今,端午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個節日的活動說起來特別豐富,比如它還有端陽節、龍舟節的叫法。端午節到底有哪些好玩兒活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