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經歷什麼,才能懂父母的不易?

2020-08-01 滄州童學匯

之前看過兩個關於環衛工人的故事:

第一個,小男孩每個周末早上都會幫助環衛媽媽打掃街道。每次打掃完,母子就會在一邊歇一會,那個畫面很溫暖,很令人感動。

第二個,一個胖胖的女子,拽著一個環衛工人拖行了十幾米,旁邊的人上前勸阻,原來是女兒向母親要錢。這個母親已經快50歲了,做環衛工十多年,一個月幾千塊錢,女兒已經結婚有孩子了,但是還隔三差五的和母親要錢,不給的話就打罵。

孩子要經歷什麼,才能懂父母的不易?

同樣是環衛工人的子女,為什麼小男孩就知道幫助母親,而女子卻只會問母親要錢呢?

1.蜜裡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有人問這個小男孩的母親,你的兒子這麼懂事,是怎麼教育的呀?

這位母親不善言辭,說不出什麼道理,不好意思的說:「我們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窮人家的孩子,是有很多懂事的,但是也有很多任性的。這其中一定是有什麼因素導致有不同的差異,這種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高中時小男孩沉迷網絡,經常半夜翻牆去校外上網。有一天,那晚上翻牆出去,中途拔腿就跑,臉色十分的古怪,問也不說。從此以後,小男孩便認真讀書,不再上網,學校都在傳他是看到鬼了。

這個小男孩後來考上了名校,之前的同學問起此事,他沉默了,說道:「那天父親給我送來了生活費,自己卻不捨得住旅館,竟然在牆角坐了一夜。」

這個父親又感動到你嗎?如果這個父親的艱辛,沒有被小男孩意外發現,小男孩會洗心革面,努力讀書嗎?

孩子要經歷什麼,才能懂父母的不易?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心疼父母,只有當孩子真正的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才會知道感恩父母,進而嚴格要求自己,不辜負父母的苦心。

2.父母過度「呵護」是「毒藥」

現在有一個很可怕的現在,那就是「全民富二代」。富二代的孩子是富二代,窮人家的孩子也能當富二代,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現在有很多的父母,不顧家庭的差異,傾盡所有,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

夫妻兩人家長四個老人,照顧一個孩子,給孩子帶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上學時,我拼命的努力,想通過學習,去爭取更好的生活。我花錢從來不會大手大腳的,因為我知道,父母供我們讀書的每分錢都是父母的血汗錢。那個時候不僅僅是我,身邊大多數孩子都是這樣。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就覺得很虧欠孩子,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孩子比下去,就開始更加嬌慣孩子。大多數孩子都是過著舒適的生活,父母再苦再累,都想讓孩子過上好日子,不想讓孩子受一點點苦。

孩子要經歷什麼,才能懂父母的不易?

父母想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孩子,但是卻忘記了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艱辛。父母過度的呵護,對於孩子來說,其實就像是毒藥一樣。孩子們開始享受著生活的美好,卻不知道感恩父母,更不知道生活的艱辛。不僅如此,還有孩子變得很虛榮,變得很懶惰。

3.所謂富貴病,其實就是矯情

之前看過一個帖子,在國外留學的富二代,不學無術、不能適應國外的生活,最後到了排斥的地步。混完了一個學期以後,想要退學。

他的爸爸得知消息,告訴富二代,不讓他回國,也不讓他在家待著,讓他出去打工。富二代找到了一份餐廳的工作,富二代便開始了水深火熱的打工生活。

餐館老闆非常苛刻,髒活累活都讓他幹,主要是洗碗、拖地、剁菜、搬飲料,還有就是要給客人上菜,不僅這些,其他的店員還會讓他幹其他的活,讓他倒垃圾、洗廁所。在飯店裡打工的人沒有文化,也不會英文,我是新來的,職位最低,所以最受氣。

飯店有宿舍,宿舍是一群人一塊住一個房間,他們睡覺打呼嚕,對於淺睡眠的富二代來說,就是折磨,晚上睡不好,白天沒精神。

一個月以後,富二代拿著辛辛苦苦的血汗錢,灰溜溜的回家了。爸爸告訴他:「不是每個人都要按部就班的上高中、上大學。上完大學去上班,只不過是這種按部就班的生活是比較輕鬆的。大多數人眼前並沒有這些,而是又苦又累的生活。有的人沒有選擇,只能幹這種活,但是有的人明明有好的條件和機遇,但是就放棄錯過了,將來後悔也就晚了。」

孩子要經歷什麼,才能懂父母的不易?

富二代經歷過這些,再聽了父親這番話,從此少年認真學習,開始適應生活。所謂的富貴病,都是矯情,吃吃苦就好了。

4.勤奮和努力,是給孩子最好的饋贈

我們沒有讓孩子留學的條件,依舊可以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體驗,讓孩子多磨練。

我有一個親戚的孩子今年剛參加完中考,接下來就是一個很長的假期生活,親戚就找我給孩子找一個附近的奶茶店,讓孩子去打工,體驗生活。

現在孩子就在附近上班,每天過的還挺充實的,晚上回來都有新話題。有一天,我問他:「上班容易嗎?」他說:「也容易也不容易,我上班的這幾天,把這輩子的哥哥姐姐都叫了,臉都笑僵了。」

他生動的給我描述了在店裡的生活,笑得我都直不起腰來。我和他說:「不容易呀,等結束髮了工資,拿著自己掙的錢去犒勞一下自己,旅行去吧!」他卻說:「還是不了,我還是拿著錢回家孝順我爸媽,給爺爺奶奶買點東西吧!」

我把孩子的這番話,轉述給他爸媽,他們很是欣慰。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如讓孩子親身的體驗一下,讓孩子真正的體驗生活的不易。現在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其實這並不是對孩子好,反而是害孩子。成長中,物質越充裕,精神越疲憊;精神疲憊,創造物質的腳步自然就會停止。

想讓孩子更好的成長,要讓孩子明白生活的困難和艱辛,要讓孩子明白珍惜眼前的生活,引導孩子更加的勤奮和努力,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相關焦點

  • 孩子要經歷什麼,才能知道父母的不易?這位爸爸的經歷值得借鑑
    在父母驕縱下長大的孩子,沒有切切實實感受過父母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根本不懂世間愁滋味,只會理所當然的索取。在被警察找到後,拒要和媽媽斷絕母子關係,原因竟然是「她都不給我玩王者榮耀,算什麼親媽啊?」經歷了賣瓜的「洗禮」後,孩子選擇了一輛便宜了很多的普通單車,表示,賺錢不容易,要省著點花。
  • 孩子要經歷什麼後,才能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很嬌貴。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論走到哪兒,頭上都有兩代大人護著,受不得半點委屈,象溫室的花朵一樣順風順水成長。但這樣的孩子很難懂得感恩,不知道父母的艱難,自以為一切都是應該的。也缺少吃苦精神,缺乏學習動力,經不起任何挫折,胸無大志,只能夠在鼓勵表揚說服下被動學習。
  • 孩子要經歷什麼,才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有家長問:孩子到底要經歷什麼,才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孩子的年齡,如果是能有這麼深的感悟,那經歷應該不是我想要的,這種經歷多是負面的。這對孩子來說是殘酷的,等於逼迫他成長。在心智還不夠成熟的孩子身上,強行發展一點,另一點可能會遭到壓抑。過度的壓抑某種欲望,比如對快樂的追求,可能對未來造成不良的影響,凡事講平衡。
  • 孩子究竟要經歷什麼,才能懂得學業的重要,還有父母的生活不易?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每個父母都盡全力的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為了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省吃儉用,為了給孩子好的生活,父母不敢生病不敢請假,只為了一天的工資,而有的孩子卻還不願意學習,管父母要這個要哪個的,父母不給就會生氣。
  • 孩子要有了哪些經歷,才能變得懂事,也開始理解父母?
    文|秘籍君孩子小的時候不懂事,調皮搗亂一些也沒什麼,可當孩子慢慢長大,進入青春期前後,也就是十幾歲之後,不少孩子就會變得很叛逆,他們總感覺父母處處管著自己,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還有的孩子會處處和父母作對,父母讓他做什麼,他偏不;父母不讓做什麼,他卻偏偏去做。
  • 夜讀丨孩子要經歷什麼,才能懂得學業的重要、父母的不易?
    孩子都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和苦難後,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我從來不大手大腳地花錢,因為我知道,父母供我讀書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不僅是我,那個時候,我身邊大多數的孩子都是這樣。現在,一些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覺得虧欠了孩子,擔心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嬌慣、寵溺孩子。
  • 魚媽育兒問答之「孩子要經歷什麼後,才能長大」
    寶媽提問: 孩子要經歷什麼後,才能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1.關於學業的重要性 小時候就是學習成績好,但是自己並沒有很喜歡學習,也沒有明確的目標說以後要做什麼,所以畢業後從事的也是與專業無關的工作,工作了7年之後再度轉行,身邊人都驚詫我的勇氣能如此跨行業。
  • 陪讀感悟(篇五,天下父母有多少人真正懂孩子、會愛孩子?)
    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一件件的悲劇,都是在不會愛孩子的方式下發生著:孩子從高樓一躍而下的時候,他(她)內心一定已經經歷過千百次的煎熬,他(她)是真的撐不住了!父母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氣瘋打死孩子,……,這些真是太可悲了!
  • 陪讀感悟(篇五,天下父母有多少人真正懂孩子、會愛孩子?)
    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一件件的悲劇,都是在不會愛孩子的方式下發生著:孩子從高樓一躍而下的時候,他(她)內心一定已經經歷過千百次的煎熬,他(她)是真的撐不住了!父母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氣瘋打死孩子……,這些真是太可悲了!
  •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現在的孩子普遍感覺生活條件好了,父母及長輩對自己過於關心與照顧,結果他們會覺得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而對學業,也是提不起興趣,好像學習是為父母學的,自然也就沒有一份感恩的心。我覺得家長應該創造條件讓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讓孩子去吃些苦頭以後,才能成熟,才能懂得學業的重要性,才能體會父母的不容易。在此,我提出三點建議,希望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 分享我的陪讀感悟(篇二,父母要傳遞給孩子正確輸贏觀)
    1、我們日常少做、不做橫向比較:拿自家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比成績、比乖巧、比能幹、比…),這種做法會令孩子很反感!而要多做縱向比較:看見孩子現在比過去更努力,或做得更好的地方,去肯定、鼓勵TA,引導孩子關注自身的進步和成長:我們做得好的地方,好在哪裡?需要改進的空間是什麼?讓我們陪伴孩子體驗努力帶來的快樂!!
  • 我們真的懂孩子嗎?
    歲末年初聽兩位知名教育專家談過同一個觀點:山東省特級教師、全國十佳班主任鄭立平說「教孩子先要懂孩子」;教育部首批領航校長、首批荊楚教育名家、黃石八中校長郭茂榮說「教之本在知心」……這個論述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既不新穎也不艱深,半年來卻時時盤繞在我腦海,我總在思量:我真的懂眼前的孩子嗎?
  • 生完寶寶還不能回病房,產婦被留產房是要經歷什麼?為母不易
    生完寶寶還不能回病房,產婦被留產房是要經歷什麼?為母不易。現在很多人發現生產的時候明明選擇的是順產,但是生完寶寶之後。卻不能及時地回到病房。更別說陪在寶寶身邊。而同樣是生產,選擇剖腹產的產婦卻能生完孩子之後和孩子一塊兒回到病房。那麼順產的寶媽在生完孩子之後。沒回到病房之前到底是為什麼?在產房內有要經歷些什麼?
  • 哺乳媽媽的心聲,經歷過才能懂
    有時候真希望時間過的快一點;有時候又希望寶寶可以在肚子裡待著;有時候又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媽媽;有時候又會想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要生孩子……如果你是,相信你肯定能懂我的感受!那麼哺乳期媽媽到底是怎樣的呢?你是不是和我經歷的一樣呢?1.沒有良好的睡眠孕晚期睡不好,經常瞪眼到天亮,相信很多孕媽都能夠體會那種痛,並且當時肯定都是急於把寶寶生下來,好緩解失眠的苦惱!可真的生下來才發現,還不如在肚子裡,因為你根本不可能再有好的睡眠!
  • 孩子懂感恩,才能擁有有血有肉的人生!
    他們肆無忌憚的索取,終將「喝光」父母的「血」,讓整個家族衰敗,再無興旺之日。 01 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用英國有一句諺語:「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品行中最不好的。」感恩是做人的根本,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用。
  • 10-16歲孩子,父母要懂的心理學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生理斷乳期「和」心理斷乳期「兩個階段。當孩子經常跟你說:「你什麼都不懂,懶得跟你說,我知道,你不明白等,這些語言和行為都代表孩子已經進入了青春期。因此,父母每天學點心理學,比如: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不跟父母交流溝通?為什麼孩子會叛逆?,了解了這些特殊表現之後的心理因素,父母才能有效指導並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 英文學習書單——懂英語教育的父母,會如何陪孩子學英語?
    第2本《英語,孩子這樣學》孩子要不要學英語?什麼時候開始學?學什麼?怎麼學?跟誰學?翻開北京外國語大學曹文教授的《英語,孩子這樣學》這本書,這些問題一個個在我面前展開。這本書解讀了100個有關孩子英語教育的常見問題,讓我確信,我們可以是不太懂英語的家長,但我們一定要做懂英語教育的父母,成為孩子英語學習的領路人!
  • 有哪些話是要有一定生活經歷,閱歷足夠才能明白的?
    有哪些話是要有一定經歷,閱歷才能明白的?網友回答:有許多話,只有我們經歷,閱歷才能明白。比如養兒方知父母恩或者說不養兒女不知父母的喜與愁。這看似樸實的話語,簡簡單單的事情,正是父母撫養我們成長的真實寫照。其中的滋味,只有等到我們有了自己的兒女,才能真正體會父母對我們的恩情,這個時候他(她)們已經老了。因此真誠的希望朋友們,關愛父母,孝敬父母。願天下的父親母親們快樂、幸福、健康、長壽。
  • 父母說一句孩子頂一句?父母要懂"無條件養育",孩子更聽話
    所以在生活中, 孩子會要求更多權力,控制自己的生活。比如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等都要自己決定。如果被父母幹涉了決定,他們就很不開心,然後頂撞父母。比如吃飯要用特定的碗、出門要穿特定的鞋等等。當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秩序被打破以後,孩子會缺乏安全感,然後試圖去糾正。比如父母今天用其他的碗給孩子盛飯,他們不肯用父母說了還頂嘴,最後乾脆自己去拿碗。
  • 孩子「咬指甲」上癮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心理黑洞」,父母要懂
    02、孩子"咬指甲"上癮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心理黑洞",父母要懂 三歲之前的孩子咬指甲,是因為他處於口欲期,但三歲以後的孩子依然有咬指甲的習慣,甚至還咬指甲上癮,這樣的行為背後,也有著他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