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園園媽育兒日記
每個父母都盡全力的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為了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省吃儉用,為了給孩子好的生活,父母不敢生病不敢請假,只為了一天的工資,而有的孩子卻還不願意學習,管父母要這個要哪個的,父母不給就會生氣。
網絡上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男孩高中時期沉迷網絡,經常半夜翻出校園的牆外去上網,一天他像往常一樣爬上圍牆,準備翻越去上網,突然面色古怪,跑回教室去學習,從此認真讀書,不再上網,同學都很奇怪,都以為他那晚遇見鬼了。
知道幾年後,他考上了名校,昔日和他一起上網的同學聞到這事,他沉默了許久說道:「那天父親來送生活費,臨走時天已經黑了,沒有回去的車了,但捨不得住旅館,就在學校附近的牆下坐了一夜。」
很多家長都愛孩子慣著孩子,一來二去孩子便習慣了父母的愛,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過分,家長也不知道如何教育才好,總認為孩子長大後就會知道家長的辛苦不易,孩子畢業後才會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但是時間一去不復返,到時候知道什麼都晚了,少年不知愁滋味,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的,是要感受到父母的艱辛之後,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從內心的要求自己,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
很多父母以為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就會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夫妻倆加上四個老人,一共六個人天天圍著孩子轉,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拿給孩子,甚至要星星月亮,都研究著怎麼去摘。
還有的一些條件不是很富裕的家庭,覺得跟身邊的人相比虧欠了孩子,怕孩子就此產生自卑心理,反而對孩子更加嬌慣寵溺,而孩子過得滋潤的生活,父母再累再苦,也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
而「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在以前的確成立,因為窮人家的孩子知道家庭情況,知道父母掙得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所以會更加努力的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從而也讓父母省心,這也就是為什麼一般家庭環境不好的孩子學習都很好的原因。
現在所謂的富貴病、公主病、難適應的病其實都是矯情,就是沒有吃過生活的苦,沒有幹過粗活,從小說不上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也是熱了有空調,餓了有零食的生活,想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不易,那就讓他親身感受下。
成年人的世界真的沒有「容易」二字,在上學的孩子體會到的只有學習的苦,長期的學習孩子會感到不耐煩,每個人都想要輕鬆愉悅的生活,甚至有的孩子認為家長不用學習,生活就很輕鬆,但其實如果不努力學習,就會比父母還艱辛。
所以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孩子身臨其境的感受一下,帶孩子去體驗生活,讓他去打零工賺生活費,孩子就會感知生活的不易,體會父母的辛苦,而如今的父母,只想著把最好的都給孩子,殊不知是在慢慢害了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物質條件越充裕,孩子的精神越疲敝,孩子享受安逸的生活,創造物質的腳步就會停止,而給孩子真實的成長,就是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叫孩子懂得珍惜與財富,引導孩子努力向前,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今日話題:你平時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