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臉譜,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四川川劇的變臉。的確,川劇的變臉技術堪稱世界頂尖水平,隨隨便便一個眼神,都能換個面孔,很多人對它都很感興趣。
那麼臉譜究竟是什麼來歷呢,具體有什麼內涵,能讓這麼多人趨之若鶩,為之動容?
其實說起臉譜的起源,在先秦時代就有出現,它主要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儺舞面具,古代人們每年都會有固定的節日來祭天,在祭天之前會表演一些舞蹈來助興,而臉譜面具就是在那個時候發展起來的。
隨著儺舞臉譜的不斷發展,到了唐代跟「代面」與「染面」相結合,進一步完善了臉譜面具的細節內容,不過那個時候的臉譜還很單一。到了宋代的時候,臉譜已經形成了潔面與花面兩種類型。
這種臉譜一般用於宋雜劇和南戲,他們把潔面化妝用於生、旦、末這三個行當上面,把花面化妝用於淨、醜這兩個行當上面。
那個時候的臉譜基本上是這樣:在面部中心畫塊白斑,額頭上畫兩條黑線,有的還要畫兩個白眼圈,並且在白眼圈內加上黑色花紋。
還有的畫的是紅眼圈、紅嘴圈等等,雖然有很多種畫法,但是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共能凸顯藝術效果和滑稽。
到了元代的時候才出現了正面人物的圖案,不同的臉譜,可以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比如紅色臉譜代表忠勇,黑色臉譜代表莽撞,白色臉譜代表奸邪。
而在一些比較經典的角色上,一般都有著固定的臉譜,比如我們熟知的包拯、關羽、張飛、曹操以及各種皇帝等人,基本上一看臉譜的妝扮,就知道表演的是誰了。
臉譜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變形、傳神、寓意這三個方面。總的來說,由於臉譜是畫出來的,它可以很直觀的把角色的神情、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但是這也有局限性,因為臉譜畫的越精細,就越體現不出戲曲演員的表情,所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驗了戲曲演員的表演功底。
再說說四川川劇的變臉吧,之前說了,由於戲曲角色的臉譜一般是固定的,在表演的過程中,很難凸顯劇中人物的情緒變化,比如高興、驚恐、憤怒、絕望等神態,無法用同一張臉譜表現出來。
所以因為這個,戲曲演員們創造出了變臉這個絕活兒。變臉有大變臉和小變臉之分,大變臉指的是整張臉都變,小變臉指的是只變局部,我們就來說說大變臉。
大變臉一般用於鬼神妖怪,其主要的手法有「抹暴眼」、「吹粉」、「扯臉」這三種。
抹暴眼變臉法是戲曲演員們用手指抹一下之前預存在眉頭或鬢角的墨青,再往眉心、眼眶或鼻翼處散開,使人物馬上就換了張臉。
吹粉變臉法是戲曲演員們用吹起來的某種色粉改變臉色,但事先需要在面部要改變的地方塗上香油,我們經常看到川劇演員們,在變臉的時候,最難以理解的手法,就是這種變臉法。
扯臉變臉法則是戲曲演員們把事先畫好的薄面具裝於頭頂,表演的時候一個個扯下來,這樣就可以輕鬆地完成變臉。
除了這三種變臉方法之外,還有撕臉和貼臉這兩種方法,不過這兩種方法已經很少用,因為如果手法不嫻熟的話,很容易出現破綻。
撕臉變臉法是把幾個薄面具疊粘在臉上,變臉的時候一層層的撕掉,但是這種方法,面具在撕下來之後不好藏匿。
貼臉變臉法是把畫好的面具,在變的時候貼到臉上去,由於這種方法需要極快的手法,也不太好用。
在近百年的時間裡,川劇變臉絕活兒從技術型轉為技巧型,變臉的花樣和速度也在不斷的創新。
無論是臉譜還是變臉,都是我國戲曲藝人們,中國數百年的摸索與實踐,創造出來的藝術瑰寶,是我國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好好的繼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