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人物在演出前一般主要角色都要「勾臉」,「勾臉」即「扮相」,古人常言「相由心生」,意即一個人的好與壞從相貌上就能分辨出來。所以「扮相」的好壞即代表這個人物的內心形象。戲曲演出,屬於高臺勸話形式,人物一出場,觀眾已辨是非,不用過多的舞臺語言修飾,「扮相」已經完成八分的人物形象刻畫,加上演技的襯託,一個鮮活的人物就被塑造出來了。
「勾臉」的演變之路
「勾臉」的由來,眾說紛紜。最原始的雛形應該是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圖騰崇拜中的巫術活動需要紋身和面具裝飾。古老的藏戲仍然保留著這一特點,眾多的出土文物也揭示面具的存在,陝西出土的商代青銅面具已經出現不同類型的面具,用於表現鬼神和獸類的形象。
北朝時蘭陵王戴面具參加戰爭的故事,說明相貌可以用面具來替代,這是最早的勾臉動機。《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北齊蘭陵王高長恭,戰力非凡,但容貌俊美,眾人皆認為其乃文弱書生。為了提振士氣,增加自己的威猛形象,他佩戴威猛無比的面具出戰。文有文相,武有武威。身份的定位需要勾臉來完成,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當面具被畫筆和顏料取代後,勾臉完成藝術性的變身。
蘭陵王的故事出自《舊唐書·音樂志》,而唐教坊音樂和宋元時期的勾欄瓦舍演出活動,正是我國戲劇文化的前身,在這一時期,勾臉扮相隨著商業性演出的需要,走上戲劇創新的發展之路。
為什麼要「勾臉」?
戲曲的「勾臉」行為,最大的目的是顯示人物外在特徵以及原型人物的內心性格,這樣做的目的是增強人物的感染力和戲劇效果,另一方面展示了舞臺色彩效果,從而達到烘託整場氣氛。「勾臉後」的人物性格已經定型,不同階層的人不會因為歷史典故的欠缺,認知方面的誤差造成戲曲效果的不同觀點。人物的好壞全在一張臉上,不需要交頭接耳去討論,去求證,你只需要欣賞就可以了,就這麼簡單。
臉譜的種類
我國戲曲臉譜經過不斷的發張,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臉譜造型,由於種類繁多,難於數計。但萬變不離其宗,勾臉常用底色還是黑、白、紅三種,然後根據不同需要細分出紅、紫、白、黃、藍、綠、灰、金銀色等等。另外,勾臉主要用於淨行和丑角,演員勾臉又受流派和師傅偏好影響,勾法又各不相同,這裡不能強調具體的勾法,儘管千變萬化,各有奧妙,其基本特點相互之間差距並不是很大。
臉譜色彩的基本含義
1、紅色臉,代表忠義、耿直、有血性。如關羽,吳漢等。
2、黑色臉,表示性格嚴肅或粗魯豪爽。如包公,張飛等。
3、白色臉,象徵奸詐兇險之人。如曹操,嚴嵩等。
4、五花臉,象徵威猛雄壯。如李逵,程咬金等。
5、紫色臉,表示穩重有正義感之人,如徐延昭等。
6、金色臉,一般用於神仙的神秘莊重感。
7、丑角臉,表示市儈、勢力,愚笨的一些形象,如婁阿鼠等,昏官等。
臉譜藝術是我國戲曲獨有的、在舞臺演出中使用的化妝造型藝術。經過漫長的演出實踐,目前已經逐漸成熟,並以譜式完善固定下來,成為我國戲曲藝術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又為我們的精神生活增光添彩。
本文由文化過客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