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化是戲曲藝術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

2020-12-13 看多少風景才能遇到你

戲曲藝術的程式化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美化與總結。是在長期的發展的過程中,經過藝人的代代積累,而形成的適合於表演,觀眾能接受的,又有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的經驗,有著完美的表演、服飾、臉譜、行當、唱念做打各個因素上的完整體系。人物故事可以千變萬化,但終不離這個體系,這是戲曲藝人幾百年來總結和提煉的精華,絕不是因循守舊,而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因時代而變化的不斷繼承、創新與發展。戲曲藝術在內容上褒貶分明,懲惡揚善。

由於舞臺空間、表演時間、接受群體的各方面制約,不可能展開現今所說的人性的複雜的一面,但正因為如此,其弘揚的正能最才更顯得更為充足、概括、簡約,負能量才能得到抑制和約束,而易於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從而達到移風易俗,教化社會的目的。比如包公的造型與表演,一上臺便給人一種正義、威嚴、堅毅、果敢的印象。曹操的造型都是陰森的白臉,三角眼下吊,眉頭緊鎖,顯示了奸詐、陰險。其實這類臉譜造型是程式化的、藝術化的、臉譜化的,其目的是通過演繹傳說與故事來匡扶道德,教化人心,不是再現歷史。

當然,這其中宜揚了封建道德與皇權思想,這是其歷史的局限性,不過,對於一門民間藝術而言,其在自身領域與歷史條件下,能成熟至此,也是彌足珍貴的。冀東皮影戲屬於民間戲曲形式,是一種傀倡藝術,在影人造像和演唱上具備生、旦、淨、末、醜等行當,自清中期至民國初,已經逐步成熟並繁盛。就其人物及砌末的造型來看,也表現出程式化的特徵與民間美術的特徵。冀東皮影的程式化特徵首先表現在頭茬上,「生」和「小兒」的頭茬面部造型都是通天直鼻梁,環狀的細長眉毛,丹風眼,閉口小嘴,紅唇,嘴角上託,頰尖鼻直,這樣的造型顯得白淨清秀,俊氣疏朗,美麗無比,這種特徵是冀東皮v影所獨有的,也代表了北方皮影的特徵。

這個造型的面部適用於影戲中眾多人物,公子、小姐、忠良、老生、皇帝、公主等,都是這個形象。區別只在頭茬冠戴、衣服、裝飾上。比如「生」和「小兒」的區別,僅在於「小兒」的髮際線處,多出一皓齊整彎曲的劉海兒,額部也微彎一些,並佩戴女性獨有的耳環。這樣,嫵媚迷人、溫柔大方的性格美便體現出來了。羈行和生行的面部造型也一樣,只是為了體現年齡、身份、性格等特徵,輯多了不同樣式的鬍鬚,有三尖黑須、五縷長輯、黑白滿長等。「花生」、「花小」的頭茬造型又屬一類,這類造型以五分臉居多,也有六七分臉。

前額較鼓,不是通天鼻梁,有蒜頭圓鼻,嘴巴為兩片張開,呲牙咧嘴,眼睛周圍有象笑紋的白圈,眉開眼笑,眼角下垂。有小紅臉蛋,模樣頗似戲曲中的三花臉。七分臉造型有雙目單耳,兩眼逼近,眼正嘴歪,有的雕成花朵狀的麻子臉,幽默風趣,滑稽可笑。「花生」中的醜,有些奸邪狡詐,壞事做盡,醜態百出,面目可僧,但大部分「花生」與「花小」面部造型區別不大,只是髮式冠戴與截子不同而已。「大」和「淨」的造型近似,多是掃帚眉、臥蠶眉、大圓眼、鷹勾鼻,額頭外突。以「陽刻」為主的白臉「大」,一般表現內藏奸詐,外露兇相的角色,如曹操,秦檜等奸相。

其餘「陰刻」頭茬的造型多以黑、紅、綠上色,塑造那些正面人物,如黑臉的包公。「毛淨」的造型與「大」相近,多為陰刻、肉臉,也有上紅綠色的,以表現勇武英俊。「文生」與「武生」造型相同,區別只是角色頭茬上,前方有個燕尾狀的「武翅子」,有「武翅子」的是「武生」,沒有的是「文生」。「文羈」與「武器」的造型區別也在「武翅子」上。為了表示身份的不同,頭茬冠戴裝飾紋樣的造型中也有明顯的程式化特徵。帝王、娘娘、公主、騎馬等一般冠戴上都有龍、鳳的形象。

大家閨秀髮替上都有複雜美麗的珠花紋飾,而平常人家的婦女只帶譬環或貼一兩朵花兒。反(番)王相帥頭茬的冠戴多有狐狸尾,僧多戴五佛冠,道多頂八角卦巾。神仙頭飾上都有花草樹葉。妖魔鬼怪的頭飾則是其原型動物形象。比如姐己,頭飾上便是一隻狐狸。太子多戴太子盔,書生多頂學士巾或窮生巾,如此等等。人物一出場,便有形象可以明確地表示其身份特徵,所以,影人形象才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欣賞基礎。其次,影戲造型的程式化特徵還表現影人戳子,即衣服上。

如身穿蟒袍的是大臣,穿掩衫的是元帥,穿褂子的是下級官員,穿黃龍蟒的是皇帝。如果頭戴風巾子,身披鬥篷,說明這是行路之人的造型,頭纏布條,腰系素裙是病人的打扮,穿花短衣的大多是醜兒,著硬靠的肯定是武將。在皮影戲的色彩運用上,也呈現出和戲曲藝術一樣的程式化特徵。冀東影戲運用的色彩不多,主要黑、白、紅、綠、黃等,其中白色是鏤空格子所呈現的白色幕布的色彩,黃色為驢皮的本色,實際運用的只有紅,綠和黑色。在色彩的運用規律中,紅、黃、藍為三原色,對比最為強烈。

冀東影戲中的綠色接近藍色,所以效果也絢麗多彩。黑白的運用能壓住對比過分豔麗的色彩,所以黑白的穿插使用使影人色彩豔而不俗,雅俗共賞。其中紅色用在頭茬臉譜上,表示忠勇,如關公的面部色彩。黑色表示剛正,如包公。白色表示奸詐,如曹操。綠臉表示綠林豪傑,強盜反賊或者妖怪。這種程式化的造型易於辨認,善惡分明。頭茬與截子的搭配使用加上砌末的造境使影人造型豐富多公意彩,千變萬化,能演出名目繁多的人物角色,構成了燈影下、幕布上一出出悲歡離合,世態萬象,感人肺腑,百折幹回的人生大戲。

相關焦點

  • 戲曲藝術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而是以程式化藝術形式來表現生活
    戲是生活的虛擬,戲曲藝術表現生活的辦法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不去造成觀眾的幻覺,使他們覺得舞臺上演的就是正在進行的生活,而是以特殊的藝術形式即程式化來表現生活。沒有程式化就沒有中國戲曲藝術。而程式化之所以能產生,是基於中國戲曲藝術對戲和生活之間關係的這樣一種認識,即戲是生活的虛擬。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當人們一談到戲曲的表演特性時,就必然會涉及程式性、虛擬性、綜合性、寫意性等。正因為是這幾點特性構成了戲曲藝術獨特的美學特色。其實,戲曲的美學特性最終都歸結到了「程式性」這一點上。戲曲表演程式來源於生活,經過了藝術的加工提煉後,成為搬上戲曲藝術舞臺的、被藝術化了的相對固定的生活表演方式。
  • 程式化?生活化?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尋求新的表達形式是戲曲存活下來的必然途徑 程式化?生活化?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曲琪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1-15    [列印] [關閉]     戲曲的特點是虛擬性、程式化,而影視則要求用寫實的手法反映自然生活形態。
  • 從《霸王別姬》看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在當代電影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戲曲是一項高度綜合的藝術,它包羅萬象,兼容並蓄,涵蓋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戲曲演員通過將「唱、念、做、打」有機結合進行展現演出,集中地體現出了中國戲曲中不同藝術因素的緊密結合。唱,即唱功;念,即念白;做,即身段;打,即武打。
  •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戲曲畫應運而生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並且後者的程式化表達更多地從其與前者的交流與借鑑中產生。廣義上看,一切藝術形式均有自身的格式與規範,這種形式上的規定性使藝術本身大都具備程式化的特質。,這不僅包括了由於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因素不斷滲入,戲曲本身形成了嚴格的形式規範,而且這種程式性還作為戲曲表現的總體特徵,逐漸形成了戲曲表現的基本規律,尤其在動作、裝扮、語言等層面均有著特定的表達要求。
  • 評: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就是程式化
    原標題: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程式化  寫意性和虛擬性賦予戲曲表演極大的自由,演員在舞臺上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但觀眾理解與接受的能力和方式各不相同,怎麼能夠讓每個觀眾都看懂臺上的表演呢?
  • 對戲曲程式的「抽象」與「具象」辯證關係解析,一起來學習一下!
    戲曲程式包含著藝術自由的因子,展示著中華傳統倫理文化的高度集成。歷代戲曲前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新的程式元素不斷豐富和創新,努力打造表現歷史生活、展示人物形象、構建程式的語言體系,為戲曲藝術保持獨立品格不懈奮鬥。一句話,構建符合寫意戲劇觀的程式體系成為推動戲曲自身不斷發展的根本力量。
  •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2017-01-27長江日報記者看到的視頻中,這套「戲曲廣播體操」分為九節,雖然每節的名字和以往的廣播體操沒有太大區別,但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動作基本功,看起來別有風味。比如熱身運動是「腕花小雲手」+「亮相」;肩部運動是「單拉山膀」,腰部運動是「涮腰」;腿部運動是「飛天十三響」;放鬆運動是「打拱」+「四方步」;擴胸運動是「扎帶」+「亮相」。最後還多了一節「自由運動」,讓大家自由發揮,想怎麼跳就怎麼跳。
  • 戲曲舞臺的虛擬,是根據虛擬原則,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的
    戲曲舞臺上的空間,本來是一塊固定的、不大的地方。要在這一小塊地方容納下遠可達萬裡,高可通千仞的廣闊無垠的空間,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戲曲藝術由於運用了虛擬的原則, 用程式來表現空間,就取得了很大成功。戲曲藝術可以在舞臺的平面上表現出立體的高低變化。
  • 戲曲演員要學會真與美的辯證關係,追求「貌離神合」的藝術真實
    戲曲演員追求「貌離神合」的藝術真實:「 貌離」指戲曲唱、念、做、打的一切表演都是程式的,用程式間離,跟生活拉開距離,產生變形美、距離美。蓋叫天說:「 藝術是生活的顯微鏡,把『真』給透出來。」通過藝術展示生活的本質,展示精微的深層內涵。戲曲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有時非假不可,甚至「非假不真,非假不美」,藝術與生活之間是真真假假的關係。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中國戲曲的獨特美學風格是它的寫意性。戲曲的寫實和寫意結合、以寫意為主的美學風格,已引起世界性的重視和讚賞,而實質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之結果。自晚明至清初,由明清傳奇的開山作《浣紗記》開其端,至《長生殿》《桃花扇》成為一代藝術高峰,在世界戲劇史上首創雙線情節結構,用史詩形式反思和探討民族興亡的歷史教訓,得出統治階層的生活腐敗是造成政治腐敗、失敗和民族衰亡的必然原因之一的歷史結論,這些歷史名劇至今猶如警鐘長鳴,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 探索:戲劇對戲曲藝術形式的繼承表現
    但進入二十年代中期就連胡適等人也改變了原來的看法,對戲曲大加讚賞了,說明中國知識分子是出於一種接受西方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否定傳統,可骨子裡仍懷有依戀傳統的難以割捨的「情結」。不單中國戲劇家重視民族戲曲精華,就連西方有膽識的革新家如德國的布萊希特、蘇聯的梅耶荷德也高度重視中國戲曲的藝術原則和方法,從中汲取養料。開闢了西歐戲劇向東方戲劇探寶取經道路的「布萊希特戲劇裡流著中國藝術的血液」。
  • 什麼是戲曲舞臺形象的美學特徵?概括起來,就是舞臺形象的意象化
    黃聖依首次跨界京劇表演照什麼是戲曲舞臺形象的美學特徵?概括起來說,就是舞臺形象的意象化。戲曲舞臺形象的意象化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對神似的追求,這是人物形象意象化的內在追求。其二,離形得似的外部造型,這是人物形象意象化的外在追求。人物形象意象化所包含的對神似的追求、離形得似的外部造型這兩個內容,使得戲曲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在舞臺上有了獨特的藝術體現,成為一種不同於寫實的摹象化典型的意象化典型。
  • 人工智慧與人的程式化
    資料圖不過事實上,正如維拉諾瓦大學教授Brett Frischmann和羅徹斯特理工學院教授Evan Selinger在其新書《重新程式化人類(Reengineering Humanity)》中所指出,實現「機器的智能化」可能只是圖靈測試的部分內涵,而被忽視的另一部分內涵則是「人的程式化」。
  • 戲曲繼承藝術意象的傳統,結合再現與表現,獨樹一幟於世界劇壇
    因此,金元雜劇和宋元南戲包容了各種藝術和伎藝的手段、手法、方法、技巧、套路,可以說是中國藝術文化的一次匯總和交融。那麼,這個時代的戲曲究竟把各種藝術、伎藝融合到什麼程度呢?從戲曲文學看,由於講唱藝術中的一個特殊品種一諸宮調的作用,出現了把史詩和抒情詩有機綜合到- -起的劇詩。
  • 戲曲藝術的功用論,到底指的是什麼?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必定會與周圍的事物發生一定的聯繫, 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中,就一直伴隨著關於戲曲藝術與人類社會關係的探討。尤其是二十世紀初,整個中國社會處於深重危機和變化之中,註定了戲曲的社會功用成為當時理論批評的熱點。戲劇期刊首先關注的是戲曲反映現實、幹涉現實的功用。
  • 麥當勞高度程式化背後的營銷策略
    一、麥當勞營銷策略中的高度程式化  儘管世界各國的市場都無一例外地在不斷變化,儘管不同國家的市場環境存在著極大的差別,但整個麥當勞無論是美國國內的連鎖店還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連鎖店,麥當勞。麥當勞的這種高度程式化的營銷策略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產品的標準化。
  • 生旦淨末醜:京劇中的5種角色,是如何走向成熟的?
    影視劇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調味劑,我們可以從這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中感受到豐富的人物所構成的世界。作為表演性的藝術,它從聲音,動作和裝扮上能立刻吸引到觀眾的目光,讓人直截了當地走人人物的內心。它之所以能夠讓觀眾品上一頓豪華的大餐,在於它裡面包容了各式各樣的人物,生旦淨末醜是裡面的五大類型角色,把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人物類型囊括其中,此種模式成熟的路上必定要經歷很多,我們現在觀看到的飽滿豐富的京劇人物是怎樣形成的呢。
  • 戲曲演員要結合人物的心理,用程式的外衣來表演和刻畫劇中人物
    寫意性是中國戲曲的最大特點之一。人們常說中國戲曲就是寫意性戲劇,從此,也就不難看出寫意性在中國戲曲的審美體系中的重要性。正是中國戲曲的寫意性,決定了戲曲必然走上程式化的道路,而程式化也是唯一能最好的體現戲曲寫意性的特色。
  •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中國戲曲的來源廣泛,神話傳說如西遊記,歷史故事如霸王別姬、楊家將等都可以成為其創作源泉,創作了眾多的戲曲曲目。並且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跨性別表演,有男扮女也有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程式化表演。中國戲曲的歷史名稱也各不相同,先秦稱為"俳優"、漢代稱為「百戲」、唐代叫做「參軍戲」、還有宋代雜劇、南宋南戲、元代雜劇,直到清代才正式稱做「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