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戲曲畫應運而生

2020-12-16 說說藝術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並且後者的程式化表達更多地從其與前者的交流與借鑑中產生。廣義上看,一切藝術形式均有自身的格式與規範,這種形式上的規定性使藝術本身大都具備程式化的特質。

關良 《白蛇傳》 67.5 70cm 紙本水墨設色 1956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關良 《遊龍戲鳳》 99.9 80cm 紙本設色 1944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戲曲藝術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亦有著鮮明的程式性,這不僅包括了由於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因素不斷滲入,戲曲本身形成了嚴格的形式規範,而且這種程式性還作為戲曲表現的總體特徵,逐漸形成了戲曲表現的基本規律,尤其在動作、裝扮、語言等層面均有著特定的表達要求。

李白解表

蓮花湖

而中國畫的表達技法因著傳統審美情結與表意系統本身的影響,在工具選擇、材料定製、筆墨運用等層面有著嚴格的限制,同樣形成了程式化的風格,這使其能夠在相對穩定的演變體系內得以較好地傳承。可以說,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在藝術表達上均具有程式化的特徵,這使得二者之間的相互契合成為可能。

馬忠賢的戲畫

圖源網絡

基於中國戲曲與中國畫之間的內在一致性,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戲曲畫—應運而生。中國戲曲畫以中國畫為形式載體,表現內容則主要取材於中國傳統戲曲,它以戲曲故事為基本情節,以圖像的形式傳達了傳統戲曲的藝術理念。就戲曲畫與戲曲演出的關係來說,前者的創作主體一方面能夠真實、客觀地再現舞臺演出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也可以熔鑄自我的創造性意念,創作出獨具藝術表現力的藝術符號。戲曲人物形象便作為藝術符號中獨特的形式,為戲曲畫家們所青睞,由此產生了戲曲人物畫這一獨特的藝術門類。

連臺三國

斬子

中國戲曲人物畫最早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是此一時期的重要代表。此後儘管有所發展,但整體數量較少,如西周的《角牴戲圖》,漢代的《百戲圖》《對舞圖》《歌劇圖》等。宋元時期,由於戲曲的鼎盛發展,戲曲人物畫也呈現出繁榮的發展面貌。明代則出現了專門的版畫藝術流派,如徽州派(安徽)、金陵派(江蘇)、新安派(浙江)、建安派(福建)等,這些流派在戲曲劇本繪製插圖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清代前期,明代出現的印製木版年畫的作坊不斷擴大、增長,形成了楊柳青(天津)、桃花塢(蘇州)、楊家埠(山東濰縣)等年畫生產基地,這些作坊為適應人們的審美追求,尤其為戲曲人物畫的長足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年畫 《空城計》 清末 山東平度

年畫 《桂蘭盜印》 清末 河北武強

相關焦點

  • 淺談:戲曲與中國畫的詩性特徵
    雖然戲曲與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由於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二者在文化精神、藝術創作觀念與審美特質等方面多有契合,存在著內在而天然的聯繫;它們共同體現出鮮明的詩性品質特徵。詩是我國古老的文學樣式,最具文學特質;它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是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可統稱為詩歌。
  • 戲曲藝術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而是以程式化藝術形式來表現生活
    戲是生活的虛擬,戲曲藝術表現生活的辦法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狀,不去造成觀眾的幻覺,使他們覺得舞臺上演的就是正在進行的生活,而是以特殊的藝術形式即程式化來表現生活。沒有程式化就沒有中國戲曲藝術。而程式化之所以能產生,是基於中國戲曲藝術對戲和生活之間關係的這樣一種認識,即戲是生活的虛擬。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多年來,我們在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教學實踐中,把戲曲美學的獨特性和傳統美學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牢牢地確立,並寓於其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首先在確立了戲曲審美觀念的同時,能夠更加感悟和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和表演要領,以利於在未來的戲曲表演藝術學習和創作實踐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2017-01-27長江日報記者看到的視頻中,這套「戲曲廣播體操」分為九節,雖然每節的名字和以往的廣播體操沒有太大區別,但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動作基本功,看起來別有風味。比如熱身運動是「腕花小雲手」+「亮相」;肩部運動是「單拉山膀」,腰部運動是「涮腰」;腿部運動是「飛天十三響」;放鬆運動是「打拱」+「四方步」;擴胸運動是「扎帶」+「亮相」。最後還多了一節「自由運動」,讓大家自由發揮,想怎麼跳就怎麼跳。
  • 程式化?生活化?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尋求新的表達形式是戲曲存活下來的必然途徑 程式化?生活化?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曲琪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1-15    [列印] [關閉]     戲曲的特點是虛擬性、程式化,而影視則要求用寫實的手法反映自然生活形態。
  • 戲曲舞臺的虛擬,是根據虛擬原則,通過演員的程式化動作來表現的
    戲曲舞臺上的空間,本來是一塊固定的、不大的地方。要在這一小塊地方容納下遠可達萬裡,高可通千仞的廣闊無垠的空間,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戲曲藝術由於運用了虛擬的原則, 用程式來表現空間,就取得了很大成功。戲曲藝術可以在舞臺的平面上表現出立體的高低變化。
  • 中國動畫影視片有聲語言的戲曲表演特色探析
    摘要:動畫影視片中,有聲語言具有鮮明的釋義作用,其表演形態是意義闡釋的重要環節。中國動畫影視片中,配音演員的語言表達方式受傳統戲曲表演觀念的影響,在語言表演聽覺形態的處理上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 圓桌|戲曲人物畫如何變形:變得自然有趣,借鑑傳統與民間
    藝術是一種創作,戲曲人物畫是一種對舞臺表演的重新創作,如果一模一樣,把舞臺上的東西搬到畫中來,就失去了創作的意義。戲曲它本身已經進行了一次創作,已經形成了程式化。對我們戲曲人物畫來說,是要有一個再創作的過程。一個對舞臺的理解,一個由心而出的「變形」。剛才謝老師還談「醜畫」,說戲曲人物畫要天真活潑,不要油腔滑調。
  • 戲曲 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川劇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改革中的理論依據
    對此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有所論述:如王國維就說,中國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這便有「綜合性」的含義。中國現代的表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則更明確地指出,綜合性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根本特徵。梅蘭芳說:「戲曲不僅是一般地綜合了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因素的戲劇形式,而且它把歌唱、舞蹈、詩文、念白、武打、音樂伴奏以及人物造型(如扮像、穿著等)、砌末道具等緊密地、巧妙地綜合在一起的特殊戲劇形式。」歐陽子倩說:「中國戲是歌(唱功)、舞(身段和武打)、表演(做功)、道白四者同時具備而又結合得很好的特殊的戲劇形式。」
  • 程式化是戲曲藝術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
    戲曲藝術的程式化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美化與總結。是在長期的發展的過程中,經過藝人的代代積累,而形成的適合於表演,觀眾能接受的,又有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的經驗,有著完美的表演、服飾、臉譜、行當、唱念做打各個因素上的完整體系。
  • 戲曲人物畫家郭洪海
    中國文化部東方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特聘畫家,山東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漫畫家協會會員。淄博市漫畫研究會副會長、淄博市中國畫學會理事。2014年8月在北京漢方美術館舉辦墨戲人生郭洪海戲曲人物畫展。2015年5月參加在斯洛伐克共和國舉辦的中歐藝術對話中國畫特展。2015年10月在泰國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泰王國建立外交關係40周年,藝海融通中泰繪畫藝術展。
  • 2020教師資格證六年級美術—— 《戲曲人物》教案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中國傳統戲曲不同人物、行當的代表性動作和神態,初步學習中國畫中鋒、側鋒及用色的基本方法,體驗中國畫用墨、用色及用水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用中國畫表現戲曲人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細微的觀察力、表現力和畫面的組織能力,通過對戲曲人物的動作、神態的細緻刻畫,學會運用中國畫的技法表現戲曲人物。
  • 小學美術《精彩的戲曲》說課稿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雖然對於美術學科當中的形、色等基本語言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對於傳統戲曲文化當中的譜式、藝術特徵以及臉譜的製作還需要進一步學習,針對這一學情,我將採用展示多幅戲曲人物圖片的方式進行直觀教學,並且為學生示範臉譜的製作步驟,讓學生感受製作臉譜的樂趣,感受戲曲文化的美感。
  • 藝評丨倪文華:畫說梨園——粉墨丹青俱風雅
    畫說梨園:粉墨丹青俱風雅文/倪文華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創造的載歌載舞的傳統戲劇樣式,它卓然特出,雅俗共賞,既古老又現代。戲曲之名發端於王國維的《戲曲考原》《宋元戲曲史》等著作,此前多稱為「南戲」「雜劇」「傳奇」。王國維給戲曲下的定義是:「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中國戲曲的來源廣泛,神話傳說如西遊記,歷史故事如霸王別姬、楊家將等都可以成為其創作源泉,創作了眾多的戲曲曲目。並且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跨性別表演,有男扮女也有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程式化表演。中國戲曲的歷史名稱也各不相同,先秦稱為"俳優"、漢代稱為「百戲」、唐代叫做「參軍戲」、還有宋代雜劇、南宋南戲、元代雜劇,直到清代才正式稱做「京劇」。
  • 中國戲曲舞臺到底需要怎樣的布景?
    第二,更主要的是:我們學習傳統,並不只是學習布景的傳統,而是要學習整個戲曲的傳統。中國戲曲的特定形式,是綜合中國的編劇、音樂、表演所形成的。戲曲中的劇詞,都是詩詞的組合,它配合著中國吹彈與打擊樂器的音樂伴奏,使得演員的歌唱更加響亮,舞蹈更有節奏。戲曲中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都是憑藉著這些詩詞、音樂、歌舞表達出來的。
  • 戲曲進高校 | 時代變了,傳統戲曲如何表現世道人心?淮劇《小城...
    交匯點訊 12月29日,淮劇《小城》走進南通理工學院,讓莘莘學子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戲曲的魅力。同時,歷時一個月的2020年度「江蘇戲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動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現代社會比傳統社會更複雜,戲曲要表現當代社會,需要像《小城》這樣呈現複雜而多面的人性。」
  • 對戲曲程式的「抽象」與「具象」辯證關係解析,一起來學習一下!
    戲曲程式包含著藝術自由的因子,展示著中華傳統倫理文化的高度集成。歷代戲曲前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新的程式元素不斷豐富和創新,努力打造表現歷史生活、展示人物形象、構建程式的語言體系,為戲曲藝術保持獨立品格不懈奮鬥。一句話,構建符合寫意戲劇觀的程式體系成為推動戲曲自身不斷發展的根本力量。
  • 探索:戲劇對戲曲藝術形式的繼承表現
    由異域舶來的話劇要在中國大地上生根成長不同中國本土戲劇文化結合是不可能的。事實上話劇早期奠基人就強調話劇要學習繼承中國傳統戲劇的本原精神,例如田漢曾呼籲在話劇與戲曲之間架起一座金橋。「五四」對新劇的倡導以全盤否定傳統戲曲為其開路,這種偏激留下了話劇處在與中國傳統審美精神和戲曲長期培養的中國觀眾審美心理定勢相對抗的境地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