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並且後者的程式化表達更多地從其與前者的交流與借鑑中產生。廣義上看,一切藝術形式均有自身的格式與規範,這種形式上的規定性使藝術本身大都具備程式化的特質。
關良 《白蛇傳》 67.5 70cm 紙本水墨設色 1956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關良 《遊龍戲鳳》 99.9 80cm 紙本設色 1944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戲曲藝術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亦有著鮮明的程式性,這不僅包括了由於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因素不斷滲入,戲曲本身形成了嚴格的形式規範,而且這種程式性還作為戲曲表現的總體特徵,逐漸形成了戲曲表現的基本規律,尤其在動作、裝扮、語言等層面均有著特定的表達要求。
李白解表
蓮花湖
而中國畫的表達技法因著傳統審美情結與表意系統本身的影響,在工具選擇、材料定製、筆墨運用等層面有著嚴格的限制,同樣形成了程式化的風格,這使其能夠在相對穩定的演變體系內得以較好地傳承。可以說,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在藝術表達上均具有程式化的特徵,這使得二者之間的相互契合成為可能。
馬忠賢的戲畫
圖源網絡
基於中國戲曲與中國畫之間的內在一致性,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戲曲畫—應運而生。中國戲曲畫以中國畫為形式載體,表現內容則主要取材於中國傳統戲曲,它以戲曲故事為基本情節,以圖像的形式傳達了傳統戲曲的藝術理念。就戲曲畫與戲曲演出的關係來說,前者的創作主體一方面能夠真實、客觀地再現舞臺演出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也可以熔鑄自我的創造性意念,創作出獨具藝術表現力的藝術符號。戲曲人物形象便作為藝術符號中獨特的形式,為戲曲畫家們所青睞,由此產生了戲曲人物畫這一獨特的藝術門類。
連臺三國
斬子
中國戲曲人物畫最早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是此一時期的重要代表。此後儘管有所發展,但整體數量較少,如西周的《角牴戲圖》,漢代的《百戲圖》《對舞圖》《歌劇圖》等。宋元時期,由於戲曲的鼎盛發展,戲曲人物畫也呈現出繁榮的發展面貌。明代則出現了專門的版畫藝術流派,如徽州派(安徽)、金陵派(江蘇)、新安派(浙江)、建安派(福建)等,這些流派在戲曲劇本繪製插圖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清代前期,明代出現的印製木版年畫的作坊不斷擴大、增長,形成了楊柳青(天津)、桃花塢(蘇州)、楊家埠(山東濰縣)等年畫生產基地,這些作坊為適應人們的審美追求,尤其為戲曲人物畫的長足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年畫 《空城計》 清末 山東平度
年畫 《桂蘭盜印》 清末 河北武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