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二椅算布景嗎?中國戲曲舞臺到底需要怎樣的布景?

2020-12-20 騰訊網

過去戲曲舞臺布景中的自然主義形象是不少的,布景不顧是否能與主題緊密結合,是否能幫助表演,只是片面地追求齊全,追求「真實」的現象,在全國許多大城市中相當泛濫。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設計者沒有好好地了解傳統。

我們民族藝術中的優秀傳統,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是提煉的、集中的,是很富有表現力的,它與自然主義沒有絲毫關聯。如果認真地學習和繼承了傳統的精華部分,就會使布景藝術更能發揚光大,就不會走上自然主義的歧途。

從整個戲曲方面來說,是有很豐富的傳統可以繼承的,究竟在舞臺布景方面,是否也有傳統可以繼承呢?

中國戲曲過去只用了一些如一桌、二椅、布城山片、帳幔以及由人掌握的車旗、水旗、風旗等。有人說,這些就是中國戲曲舞臺布景的傳統,現在應該在這種基礎上順著它的規律去發展它。

譚富英之《空城計》

又有人說,這不能算是布景的傳統,這只能算是大道具,不起舞臺典型環境作用。如果要按這樣的一些東西去發展,就會捆住設計者的手,就會阻礙發展的道路。

的確,中國戲曲在編劇、表演、音樂各方面都是有很悠久、很深刻的傳統的。如果把過去一桌、二椅、山片、布城等都不算布景,布景就沒有什麼傳統可言了。

明代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所說的《唐明皇遊月宮》,清初李漁《十種曲》中的《蜃中樓》,我想前者只是一種特技的表演,戲劇性是很弱的,後者也只是在許多場次中用一場景而已,而且都只是偶然一現,既傳之不遠,也統不起來。很難說它是戲曲舞臺布景的傳統。

那麼,我們說戲曲舞臺布景工作者應該學習傳統,究竟應該學習什麼?又怎樣去學習呢?

姚玉芙、梅蘭芳、李斐叔、姜妙香、齊如山與《俊襲人》布景

我認為舞臺上一桌、二椅、布城、山片等大道具,算不算布景傳統,姑且勿論,但它們在舞臺上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比如,人站在桌上就算登山,椅子橫就算窯門,這些象徵性的道具用法,通過演員的表演,總還可以喚起觀眾的聯想。

再如,因表現戰爭的攻守而用布城,因元帥升帳而用帳幔,它也可以起一些環境感的作用。不過,用這些不夠逼真的物象,常常只是看慣了戲的人才能感到它是山,或是窯門,這就很需要今天的設計者去加以改進,加以發展。同時這些大道具都不是隨便使用的,必須在劇情十分需要的時候才拿出來,這種既洗鍊,又靈活的裝置手法,自然主義是無法滲入的,設計者盡可以根據這種洗鍊與靈活的精神儘量去發揮自己的創造。這是第一。

第二,更主要的是:我們學習傳統,並不只是學習布景的傳統,而是要學習整個戲曲的傳統。中國戲曲的特定形式,是綜合中國的編劇、音樂、表演所形成的。戲曲中的劇詞,都是詩詞的組合,它配合著中國吹彈與打擊樂器的音樂伴奏,使得演員的歌唱更加響亮,舞蹈更有節奏。戲曲中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都是憑藉著這些詩詞、音樂、歌舞表達出來的。它一方面概括力很強,典型意義很大,但同時又是與寫實風格相距得很遠的。像這種戲曲形式,難道還能容許布景在演出中搞自然主義嗎?

梅蘭芳曾用之門帘臺帳及桌帷椅披

可以說戲曲布景藝術中自然主義的產生,往往是設計者沒有學習戲曲編劇、音樂和表演的結果。當然,我們說布景工作要學習戲曲中的編劇、音樂和表演,並不是要求每一個布景設計者都同時又是劇作家表演家、音樂家,這是不必要的,同時也不大可能。但設計者對戲曲的編劇、音樂和表演,卻不能不有所鑽研,有所了解,有所體會。如果中國戲曲中的布景只是按話劇布景那樣去布置,這是不難的,難就難在要布置合於中國戲曲編劇、音樂、表演的布景。這三者中尤其對表演應該有較深入的研究。因為戲曲是以表演為中心的,戲曲中的主題思想、人物性格,都要靠表演來傳達給觀眾。而我們的表演方法,又與話劇、新歌劇有那麼大的懸殊,稍一不慎,布景與表演就會有牴觸,就會破壞劇情。

第三,也要向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方法學習。中國繪畫在創作方法上,確實有很多地方值得布景設計者學習。

例如:中國畫的構圖,很講究「空靈」,一幅畫不能畫得滿滿的,必須留有不少的空白。所謂「有筆墨處易學,無筆墨處難學」,正是說明空白處不是很容易留出來的,必須經過十分審慎地作好所謂「計白當黑」的規劃,使空白處更耐人聯想,耐人尋味。舞臺上主要表現的是演員舞臺布景構圖,首先必須替演員留好空白,好讓演員演戲。這種空白的留法,更需要設計者根據主題思想,運用自己的巧妙構思。

有這麼一種布景:儘量求高、求大、求多、求全,應有盡有,把舞臺上擠得密不通風。這種主從倒置的搞法,是會壓縮表演的,是會使演員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所以設計者該考慮到中國繪畫的創作方法,儘量使舞臺環境「空靈」一些。所謂「空靈」,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應該考慮在很少數的裝置裡,傳達出具有廣大的典型意義來,不遺漏一點必要的東西,不多餘一點不必要的東西,幫助表演表達主題,而不妨礙表演的動作。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是與自然主義完全相反的。

其次,中國畫是很注重「神似」的。所謂「繪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就是說繪畫不必為物體的外形所拘束,應該「形神兼備」,有時還應該「遺貌取神」,更多地揭示對象的精神實質。

張雲溪、張春華之《三岔口》

以畫樹來說,幾條垂柳,就表現了柳樹搖曳瀟灑的風姿,幾枝松針,就表現了松樹堅挺蔥鬱的氣象。真正的柳條松枝,並不如此精簡,如此動人。經過畫家刻意描寫,便把它內在的丰神,提煉到應有的高度。

而且有時畫家不惜改變原有物體的顏色,賦以自己感情中的色彩,使主題更加鮮明,畫面更加生動。這種手法是現實的、簡練的,同時也是誇張的,是很富於浪漫意味的。它的目的,無非要取得「神似」。

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布景中的山就像是真山,水就像真水,樹就像真樹,「形似」極了,但索然寡「神」。所謂「神」並不是一種什麼不可思議、不可捉摸的玄曲妙,而是經過藝術家把無數觀察中得來的事物,加以高度提煉和概括的結果臺這種「神似」的手法,在中國戲曲的整個演出中,隨處都是可以看到的。

假如布景成了自然的翻版,就會與整個戲曲的演出風格不協調,當然也就會與這種「神似」的要求背道而馳。還有,中國畫的畫面很注重突出主要物體,畫家對主要物體,總是想方法使它特別突出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我曾看見清代任伯年一幅花鳥畫。那幅畫有山石,有花樹,有三隻小鳥。絕大的篇幅,都讓樹與石佔去了,但畫家主要的意圖,卻是要表現畫上的三隻小鳥。畫家用不同的色彩把小鳥和樹石分開了,而且把小鳥的顏色處理得濃一些,樹淡一些,山石更淡一些,使人一眼望去,就看見兩隻小鳥很安閒地歇在樹枝上,一隻小鳥正在向上翻飛求友的生動神態。如果畫上僅僅是幾隻孤零零的小鳥,沒有樹石,是沒有這種效果的。樹與石既增強了美感,又不妨礙小鳥的突出,畫家把他自己所要體現的意圖體現得恰到好處。相反,我在一個畫會裡看見一幅較大的山水畫,當時畫這幅畫的畫家也在這裡,我說這幅山水畫畫得不錯,不料這位畫家卻說這幅畫是表現人物的,我很驚異地問人物何在?經過這位畫家的指點,果然在松群石罅裡發現了挖礦、推車的人,而且也畫得不壞。但這些人物都被山石與松針湮沒了。這樣,儘管畫家的繪畫技巧如何高妙,仍是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他自己的意圖。

我為什麼舉出以上兩個例子?因為中國戲曲的整個演出,主要是應該突出人物表演的。如果布景過於繁重,或是布景的色彩過於鮮明,過於華麗,就會湮沒表演。這並不是一定要把布景搞得瘦骨嶙峋,暗淡無光,才算突出了表演。

梅蘭芳之《太真外傳》

比如任伯年所畫的那幅花鳥畫,雖然突出的是三隻小鳥,而畫面的花與石卻畫得非常豐滿而生動,因為畫家把主次的關係處理得非常恰當,花與石不唯沒有湮沒小鳥的存在,並且使小鳥更加鮮明了,而花與石自己也起了很大的美感作用。如果設計一場富麗堂皇、惟妙惟肖的布景,卻和那幅山水畫一樣,要使觀眾到布景中去覓尋人物表演,這種布景是失敗的。

我們戲曲中,過去曾出現過脫離傳統表演的魔術性的機關布景,曾出現過唯美主義、形式主義的布景。這些也都不是我們中國戲曲舞臺中所需要的布景。我想,我們要發展戲曲中的布景藝術,必須首先向傳統運用大道具的簡練精神學習,向傳統好的編劇、音樂、表演學習,向傳統繪畫的優秀創作方法學習。

(《戲劇研究》1959年第3期)

- 歷史推薦 -

相關焦點

  • 藏戲演出的舞臺與布景
    藏戲演出的廣場與舞臺藏戲舞臺美術在1959年民主改革後才逐漸形成,以前只有在廣場演出藏戲等民族戲曲時所用的面具。戲衣、冠戴飾物、塗面化妝和道具等。藏戲美術主要來自早期民間美術和藏傳佛教的一些傳統造型藝術。如面具,據文獻記載,吐蕃王朝早期,在民間藝術表演中相繼出現動物形面具和人頭人臉面具。
  • 柯軍:現代布景不應破壞崑劇「一桌二椅」的傳統
    「一桌二椅,你和母親兩個人怎麼坐?和父親呢?和愛人呢?」12月11日,梅花獎得主、崑劇表演藝術家柯軍做客先鋒書店,帶來一場主題為《一桌二椅,從過去到未來》的崑曲講座。
  • 戲曲 越劇的布景道具
    布景道具布景越劇 老式的舞臺布景圖越劇布景經20世紀40年代的摸索與實踐,為越劇舞美風格的形成奠定基礎。此布景留有較大的表演空間,如上海越劇院演出的《三看御妹》、少壯越劇團演出的《李翠英》等劇。另一種是大小裝置相結合的布景(即寫實布景與小裝置相結合),如上海越劇院演出的《祥林嫂》《北地王》《金山戰鼓》等劇。3.中性特性。在吸收話劇布景表現方法的基礎上,據越劇自己獨有的舞臺美術語言糅合而產生的。
  •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9課 《舞臺上的布景》教學參考資料
    本課要求學生欣賞各式各樣的舞臺布景,感受舞臺布景對於劇情的重要性。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教學採用信息技術---幻燈片製作軟體設計一個舞臺布景,讓學生在製作過程中探索舞臺美術的奧秘,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充分發揚團隊精神,體驗合作快樂。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就豫劇傳統戲來說,由於機關布景的介入,在一些非機關布景的本子裡,也不時地加進了一些布景。演出團體總要想盡辦法請畫師畫上一兩個大畫幕。此時,具有統一風格的演出,很難見到。一齣戲是一桌二椅,有時又是用大畫幕,或是彩頭特技。特別閉塞地方的戲院裡,仍保持著出將入相,檢場人、樂隊都在臺上的演出形式,舞臺形象十分混亂。為此戲曲界曾提出了「淨化舞臺」。
  • 韓流新人女團aespa,人紅是非多再惹爭議,舞臺布景也陷入抄襲!
    韓流新人女團aespa,在《人氣歌謠》舞臺布景也陷入抄襲爭議,原作者上傳對比圖:「與我的作品有讓人感到不舒服的相似!」 今日(27日),美國洛杉磯視覺藝術家blake kathryn在個人網絡帳號上傳aespa在《人氣歌謠》舞臺布景和自己作品的對比圖:「有人給我發了這個,與我的作品有讓人感到不舒服的相似了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在藝術方法論上也是在微觀、局部上搞戲曲化,而在宏觀、整體的戲劇結構上,仍然是一種寫實的戲劇模式。河南豫劇現代戲作為一種戲劇模式,對京劇樣板戲的成型起了較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在1962年豫劇現代戲晉京,其藝術形式對京劇現代戲影響頗大)同時樣板戲的最後確立,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藝術原則,又反過來相當深刻地影響了六、七十年代豫劇及其舞臺美術的走向。
  • 戲曲春晚——不拿梨園當主題,舞臺布景仿黃金甲
    央視除夕夜三道大菜之一的國粹大餐——春節戲曲晚會已經於1月19日全部錄製完畢。這場晚會,是十幾年來最短的一場戲曲春晚;這場晚會,千年陝西華音老腔將讓觀眾找到搖滾的感覺;這場晚會,不再以梨園為主題,舞臺創意來自《黃金甲》;這場晚會,排場之大令人震撼……晚會長度十幾年來最短今年的戲曲春晚首次沒有以「梨園」為主題,而是定名為《千秋華宴》,對此白燕升解釋說,「千秋是傳統的意思,而華宴有輝煌、尊貴的意境,戲曲其實是有著一層尊貴的內涵的
  • 崑劇的虛擬性與「一桌二椅」
    在崑劇舞臺上,人物既可以九天攬月,又可以五洋捉鱉。一根馬鞭代表千軍萬馬,一個圓場已就不遠萬裡。概言之,崑劇的虛擬性包括了時間的虛擬、自然現象的虛擬、地理環境的虛擬、物體的虛擬、人物環境的虛擬,從而幾乎可以無所不能。與之相適應,崑劇的舞臺設施的核心,只是一桌二椅。
  • SM女團aespa再陷「剽竊」爭議,舞臺布景被指抄襲
    在公開的照片中,是 aespa 在 SBS《人氣歌謠》出道舞臺的截圖,和該藝術家自己作品的對比照。從照片來看,aespa 在 SBS《人氣歌謠》的舞臺布景和該藝術家公開的作品在布局和構圖上確實有相似之處,甚至連舞臺後方的柱子形狀都「撞」了。
  • 兩根麻繩一桌六椅傳承戲曲精妙
    一根手臂粗的麻繩,沿著舞臺圍出一方天地。舞臺中央,一根繩索自上垂下,粗略打個結。伴隨悠揚黃梅調,一出兩千年前的家庭劇《玉天仙》前天在長江劇場開演,參加第四屆「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  這個作品的好是能讓人去討論  崑劇《爛柯山》、京劇《馬前潑水》、梨園戲《朱買臣》講的都是同一個故事:窮書生朱買臣一直夢想升官發財,妻子崔氏忍受了20年後逼他休妻,改嫁暴發戶阿旺。
  • 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也是最獨特的表現方法
    戲曲舞臺必備,一桌二椅化萬物舞臺高度的假定性,是中國戲曲藝術最主要、最獨特的表現方法。戲曲舞臺上常常是空無一物。應該說中國傳統的戲曲表演,是在沒有景物造型的空舞臺上,運用虛擬動作來調動觀眾的聯想,共同創造包括環境、事件和人物關係等因素構成的特定戲劇情境。有時候,戲曲舞臺上也放置一桌二椅,但它們常常是並不表示任何具體的景物。只有當演員上場以後,依靠演員的想像,並通過角色的唱、做、念、舞等,才把時間、地點、環境具體化。再由觀眾展開聯想,加以認定。
  • 現代聲光電技術引入傳統戲曲 觀眾驚嘆:看戲像看電影一樣!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蔡俊 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理略張歆正在武漢舉行的第二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上,不少劇目打破以往「一桌兩椅」傳統布景,開始綜合運用多種聲光電等現代技術,以創造時空,表情達意,刻畫人物,烘託氣氛,激發了不少年輕觀眾對傳統戲劇的興趣。11月21日至22日,廣西戲劇院桂劇《赤子丹心》在湖北劇院連演兩場。
  •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中國戲曲的來源廣泛,神話傳說如西遊記,歷史故事如霸王別姬、楊家將等都可以成為其創作源泉,創作了眾多的戲曲曲目。並且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跨性別表演,有男扮女也有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程式化表演。中國戲曲的歷史名稱也各不相同,先秦稱為"俳優"、漢代稱為「百戲」、唐代叫做「參軍戲」、還有宋代雜劇、南宋南戲、元代雜劇,直到清代才正式稱做「京劇」。
  • 戲曲雜思
    我倒以為結合藝術形式(戲曲、書法、國畫、剪紙……)的展示,講授藝術理論更要緊!昔年,一次和錢鍾書先生聊到文藝理論時,錢鍾書說:「迄今為止,西方文藝理論沒有超出中國古典文論。」我立即應和說了句:「您這話,我舉雙手贊成!」文藝理論是文藝創作經驗的提煉、概括、總結,轉又對文藝創作起指導、開示、啟發之功。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從其總體性的審美特徵上說是因象見意的。
  • 如果楚門當初沒有逃出桃源島,《楚門的世界》就變成了《布景》
    你是否在某一瞬間有過這樣的想法: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我們身邊的人和事是真實的嗎?這一切會不會只是一場夢?抑或是一場遊戲?甚至是一場真人秀?只是這一切太過真實,真實到身在其中的我們毫無察覺。然而這一切畢竟還只是停留在猜想和推測階段,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進行佐證。02.腫老鴨短片中值得注意的第二個元素是腫老鴨。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新編古代戲的誤區
    但歷史劇又需要進行必要的藝術虛構,這種虛構要符合歷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以及歷史人物的特點,這是歷史劇賦予我們的使命。因此,對於歷史劇的分析探索,有一個把握尺度的問題過了分,沒有生活依據,失去歷史感,觀眾就會遠離我們。
  • 王蒙觀音樂劇《貓》:漢語演唱挺順 布景不一樣
    布景方面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受舞臺的限制,我看過的版本屋頂也有布景,前邊四五排觀眾頭頂也是布景,這咱辦不到。不過,《貓》能在中國演出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藝術形式匪夷所思,想像力達到了極致。一群人來表現貓,舞蹈動作、人物關係、戲劇結構,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戲劇故事。舞蹈非常吸引人,對演員的要求也很高。再一個就是歌很好聽,歌舞劇最重要的就是歌好聽。
  • 【文化】一桌二椅
    舞臺,簡單說來,就是一齣戲的演出空間。曾幾何時,唱戲的舞臺(草臺)簡陋無比,在戲班子還沒有到達演出之前,就已經搭好了戲臺(也有現成的土臺)。 別小看這「一桌二椅」,可它卻是草臺班子舞臺美術的全部。既能表現皇帝的金鑾寶殿、書生的雅致書齋,也能用作吵鬧的酒樓茶館、將士的邊塞帳篷。桌椅的裝飾只是換上不同的桌圍椅披即可。搬上搬下,簡單方便。 不同行當其坐法的也不同,演文戲時,演員端正莊重;演武戲時,丑角則藉助椅子,閃轉騰挪,來刻畫了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