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我國經濟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中國成就」。作為振興經濟的基礎保障,我國電力事業發展駛入了快車道,江蘇公司諫壁發電廠,這家鑄就了十年全國最大火電廠輝煌的企業,在這段中國電力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諫電揚起了風帆,插上了翅膀。諫電人緊抓機遇,乘勢而上,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自強不息、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以改革創新催生新動力,用奮鬥拼搏譜寫新篇章,企業黨建、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裝機容量、發電量和工藝質量不斷提高,為社會和電力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七期工程圓了幾代諫電人的百萬機組夢
2011年5月21日下午16時,諫電七期工程集控室內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時任廠黨委書記邵家林向所有來賓和職工宣布:「諫壁發電廠第一臺100萬千瓦機組順利完成168小時考核試運行,正式移交生產。」兩位即將退體的老工程師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場流下了淚水:「為圓這個夢,我們等了35年。」
1978年1月14日,經國家水利電力部批准,當時已經是華東最大火力發電廠的諫電廠區內,第四期工程兩臺30萬千瓦機組的建設鳴鑼開工。安裝如此高參數大容量發電機組在江蘇省內尚屬首次,210米高的煙囪也創下了全國之最。作為多項「首次」的試驗田,諫電克服了重重困難,為國產30萬千瓦機組的安裝調試積累了成功經驗。5年裡,四期工程兩臺機組相繼投產,諫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02.5萬千瓦,成為了華東首家百萬電廠,從1959年建廠以來,兩代諫電人期待的百萬電廠宏圖經過24年的努力,變成了現實。當時就有職工說:「以後要是有一臺100萬千瓦的機組該有多好,頂上現在全廠滿負荷發電。」35年後,在諫電人的不懈奮鬥下,百萬機組夢終於也成真了。
四期工程竣工同年,諫電又緊鑼密鼓地投入到第五期工程兩臺30萬千瓦機組的建設當中。1987年9月,五期工程第二臺30萬千瓦機組正式投產,諫電以162.5萬千瓦總裝機容量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華東地區重要電力樞紐,並保持了十年之久,為華東地區六省一市的國民生產、社會穩定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88年7月,諫壁發電廠被國家經委、計委等五部委列為國家特大型企業。李鵬、鄒家華等國家領導人,黃毅誠、史大楨等部委領導先後多次來廠視察和指導工作,給予了諫電深切的關懷和殷切的期望。鄒家華副總理在來廠視察期間,提出了「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要求,並為企業題寫了廠名。
2000年以來,諫電經過六期2臺33萬千瓦、七期2臺100萬千瓦機組工程建設,響應國家節能環保降耗號召關停老舊機組,總裝機容量現已達266萬千瓦,規模的壯大和機組的先進程度早已超出前輩們的想像,但企業的責任仍在,使命不變。
內部改革嘗試讓企業走上通往現代管理的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諫電堅持解放思想,打破束縛,銳意改革。自1984年10月,企業貫徹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有重點、有步驟的進行改革試點。先後實行了「卸煤噸煤計件工資考核」「磨煤機承包責任制改革」「百日安全生產獎勵」「發電承包責任制」「大修工時定額」等改革措施,其中「磨煤機承包責任制改革」試點班組——鍋爐車間磨煤機二班,是江蘇省電力系統第一個實行承包製的班組。
改革取得的成果進一步體現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得到了廣大幹部職工的熱烈歡迎和積極響應,促進了企業供電煤耗的持續下降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升。1987年企業年發電量佔江蘇省總發電量29.35%,1990年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這些內部改革嘗試,為諫電以後走上現代企業管理道路打好了基礎,提供了經驗。
2002年,在電力體制改革中,諫電與省網公司實行了廠網分離,正式劃歸為中國國電集團,進行了「三項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了部門職責和管理關係,實行「主輔分離」,推行競爭上崗機制,中層和一般管理人員競聘上崗,建立新提拔管理人員試用期制度,中層領導人員正常退出機制。企業對所有員工進行定員、定編、定崗、定責,實行職工勞動組合,開創設備點檢、狀態檢修制度,激發了企業內在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8年能源央企合併重組中,諫壁發電廠成為了國家能源集團下屬單位,進入了新的時代,開啟了新的徵程。
今天的諫電更加注重文化治企,通過創建12個興趣協會、組建志願者團隊奉獻愛心、開展文藝演出、運動會、親子家園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廣大幹部職工在積極參與文化建設的同時不斷加深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企業的家園文化深植人心、愈發深厚,職工們能夠自覺凝聚起強大合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諫電堅持加強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管理,每年在全廠範圍內開展「158」創新人才選拔工作,在先進工作者中選拔技術標兵、推選勞模,創建「勞模創新工作室」,搭建創新平臺,帶領基層班組做好技術創新工作。近兩年來,諫電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數以千項的小創造小發明為生產現場解決了諸多難題。
諫電高度重視將先進科學技術融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不斷加快智慧電廠建設步伐。企業在全廠深化應用生產智能管控平臺,有效降低了誤操作的可能性,提高了機組安全運行周期。在燃料生產中投用智能管控系統,實現了關鍵環節無人值守、無縫對接、實時監控,大大提升了燃料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黨的正確領導讓職工凝心聚力鑄就企業輝煌
在改革開放初期,電力供應不足成為阻礙蘇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攔路虎。許多企業只能有多少電,就生產多少產品。
為了全力確保黨的經濟建設大局,企業黨委提出「保證發電、保證基建、保證安全」的黨建工作「三保證」的指導方針。在1985年黨委工作要點中,這樣寫道:「要加快改革步伐,努力使全廠的各項工作服從於、服務於黨的總任務,總目標,保證全廠生產和基建任務的完成,促進和保證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當時十分困難的生產生活條件下,如何完成艱巨繁重的基建和發電生產任務。答案是要用好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凝聚所有力量,確保完成企業中心工作。
1987年8月,企業黨委統一部署,全廠分層次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地總結建廠以來的精神風貌。經反覆慎重討論,最後由職工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把「求實、從嚴、團結、拼搏」確定為諫電精神。把黨的艱苦樸素、艱苦奮鬥優良作風凝結成具有諫電特色的精神成果。
1988年,企業黨委制定了《幹部參加勞動制度》,各級領導幹部與車間班組掛鈎,每月要參加兩天勞動。據共產黨員梁義國回憶:「那時候,機組經常需要搶修。機組頭一天跳機,第二天就必須搶上來,夜裡搶修是常有的事兒。但是,黨員領導幹部總是和我們幹在一起。領導帶頭幹,我們也覺得苦中有樂。」
1989年,在諫電7號機組示範性大修中,企業黨委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都必須做到「三帶頭」:帶頭做到安全生產,帶頭保證工藝質量,帶頭確保檢修任務完成。各黨支部在「帶」字上做文章,開展黨員責任區活動,把黨員個人應完成的任務、達成的目標與所在班組的任務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使黨員處於示範位置,增強了黨員的責任感。
時代的變遷賦予了諫電黨組織更多更新的歷史任務,但不忘的是初心,牢記的是使命。步入新時代的諫電大力推進黨建工作創新,創建黨建工作品牌,應對新形勢,找準發力點,激起基層工作活力。
企業黨委借鑑工程管理的科學理念和方法,實施「工程化黨建•積分亮績」黨員管理制度,量化黨員實績考核。黨員所得積分作為支部進行民主評議黨員的主要依據和黨員評先評優、幹部考評的重要參考,實現獎懲結合,更好地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支部有特色,才會有活力。諫電黨委以「立足精準服務定特色、強化過程管控建特色、輻射項目成效強特色」為思路,在全廠積極開展黨支部特色建設工作。2017年,全廠共制定16個特色支部創建方案,實現了全覆蓋,成為了激發基層黨組織工作活力和動力的「特效藥」,帶動了全體職工立足崗位奮鬥拼搏的情緒,將人人爭先的幹事創業氛圍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