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不同版本的教材,接觸方程的時間段不一樣。比如說北師版在四年級就已經學了認識簡單方程。人教版的呢,到五年級才會學到。這個都不重要啊,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正確的解方程的步驟和思路。
最近在網上看到有位網友發的帖子,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討論與爭議。評論數量過千條,有網友贊成判錯的,也有覺得應該判對的。題目是下圖中的這道解方程。
原來是一道小學的解方程,被老師判錯。家長很是不解,看步驟和計算結果都沒有問題。把方程的解代入題中驗算,也正確,所以家長表示不理解。在作業下方給孩子打了個勾。並留下了一句:老師,我兒子沒錯!。
第二天就此家長聯繫了老師,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移項,計算結果也都沒問題,到底是哪錯了呢?老師也給家長做了回覆:孩子這題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不過目前課本上學是採用等式的性質(也叫天平法)來解方程。小學生對什麼是」項「不理解,早些年是用移項法,但小朋友在變號時經常出錯。之後教材也改成了目前的方法,便於理解,也不容易錯。學習初期建議按課本方法,等熟練了以後,到初中會學習移項法,一點就通,水到渠成。
老師也給出了這題的詳細過程,如下圖紅色字體所示。採用是先左右兩邊同時加2X,然後左右兩邊同時減6,這樣讓未知數在左邊,最後左右兩邊同時除以2,得到方程的解。解題過程中一直都在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變形。
有網友是覺得太教條,以前我們小學,都是學的移項。讓家長來檢查作業,這100%是正確的,沒有任何問題。只要步驟和結果都沒有問題應該給予肯定。
也有網友支持老師的做法,目前課本上學到哪個單元,學什麼那就利用什麼知識來解題。就好比在三年級前做計算題:7+(15+93)=115,我們要先算括號裡面的15+93=108,再計算7+108=115。
但是到了四年級以後,題目要求用簡便法計算7+(15+93)=115,如果按照先算括號內的,即便結果正確也沒有分,原因是沒有使用簡便運算。
有網友覺得,應該給孩子判對,給孩子肯定與認可。同時告訴孩子,在初期解方程不是很熟練的情況下,多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題,熟練以後再用移項。
大家對小學生使用移項解方程(與課本不同),你是怎麼看的呢?你是支持還是反對?歡迎在評論中發表你的觀點。
記得我們讀小學那會解方程,移項是很多同學最頭痛的地方。往往搞不清什麼時候要變號?後來有些老師則改用等式的性質教大家解方程,幫助大家理解。現在的北師版和人教版採用的就是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相對好理解,缺點就是過程有點麻煩。
等式有兩條非常重要的性質,一條是關於加減法的:等式的左右兩邊同時加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保持不變。
另一條是關於乘除法的: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
可能有網友覺得這是兩句廢話,但是到初中以後,我們做很多計算題的變形,依據就是這個準繩。
無獨有偶,我看到網上的另外一位小學生的解方程,他的得數是正確的。也是被判錯了,原因是雖然思路清晰,但解方程過程中跳步太大。
有網友覺得應該給分,但可以扣一些分,比如這題如果是5分的話,扣2分左右比較合適。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在小學階段,移項確實有不少孩子容易弄錯。尤其是一個數,減多少倍的x,等於另一個數。比如解方程:9-2x=13/2。由於大家習慣性地把未知數放在等號的左邊,把9移到右邊來變成減9,發現13/2減9,不夠減,認為這題出錯了。
以前我們讀小學那會,老師給大家總結的移項輔助口訣是:移小不移大,移減不移加。其實就是,移項後加要變成減,防止出現不夠減的情況,小學沒學負數理解不了。
初中之後會學到更複雜的一元一次方程,它的解法包括這五步:第一步、去分母;第二步、去括號;第三步、移項;第四步合併同類項;第五步、係數化1。視方程複雜程度,有些可能只要其中部分步驟。當然移項與合併同類項,這個不分先後順序,大家不要學死了。
小學階段有不少孩子在做計算題,包括去括號,喜歡跳步,導致出錯的情況時有發生。建議在初期階段還是不要追求太快,先一步步來,等非常熟練了再精簡步驟也不遲。欲速則不達,前期的慢是為了以後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