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業的政策利好隨著「十三五規劃」的出臺愈發明顯,在線教育市場是巨大的增量市場,預計6年內有望突破1萬億元。或布局或佔位,教育機構龍頭轉型,網際網路巨頭入場,大量資本熱情高漲地爭挖金礦。
K12領域是整個在線教育行業內匯聚資金最多的,據統計,2015年國內在線教育領域投資總額為16.78億美元,其中K12就佔了一半。但事實上仍有約53%的公司沒有獲得融資,只有17%的公司剛剛跨過天使輪。這個行業整體的發展還處於前期,保有巨大的想像空間。「呼叫老師」是去年八月才闖入該領域的黑馬,在推出一個月後獲得千萬融資,三個月後贏得百度創業「金熊掌」獎第二名,繼而衝上36氪「2015年度最佳 K12 答題產品評選」榜首。
一張漂亮的成績單,用數據說話:
註冊用戶總量(人)
50萬學生
一線老師總量(人)
6000多全學科老師
每月答疑輔導次數
超過25萬次
每月輔導時長
近2萬小時
App啟動頻率
超過590萬次
在安卓及iOS的應用商店裡,「呼叫老師」每個版本的好評數都保持在300-500個,好評率佔99.6%,並且,在百度、小米、OPPO及360的安卓商店的下載量都是最大的。其已發布的50篇教育類專業性文章平均每篇的推薦數為40,000個,平均閱讀量50,000次以上,總閱讀量2500,000次以上。
在資本寒冬中融資千萬,在泡沫論、大坑論瀰漫時良性增長,來聽「呼叫老師」講故事:
乾脆利落的場景切入。做作業時遇到問題怎麼辦?怎麼找答案?怎麼讓疑難障礙快速消除?「移動上網+呼叫老師」,隨時隨地問老師,讓解決作業難題像玩消除遊戲一樣容易。其產品設計的初衷是從孩子內生的需求出發,讓課後輔導從家長驅動轉為學生驅動,搭建輕鬆高效的作業答疑服務平臺,在碎片時間裡連接學生與老師。在保留互動性還原真實教學體驗的同時延伸了教學自由度,從學習減負到個性化補習,「呼叫老師」為教育資源共享付出了最有誠意的行動。
2. 充滿想像力的用戶空間。會認真做作業、主動尋求問題解決的學生,有麼?多麼?
多啊,他們愛學習就跟愛玩兒一樣!另外,還有大量的潛在用戶可供挖掘:一些學生提問主動性低的原因是出於對自己老師的畏懼心理,而「呼叫老師」正好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在面對陌生老師時,放下了所有的顧慮,有問就問。
3. 「網際網路+教育」的執行團隊。市面上針對作業答疑推出的產品也不少了,但給人的印象依舊是魚龍混雜,大多離不開其團隊背景的影響:傳統教育巨頭的「網際網路+」之路包袱沉重,而網際網路新秀跑馬圈地卻大多不懂教育。對比之下,「呼叫老師」的團隊優勢非常明顯,是「騰訊系產研+邦德系服務」複合型人員結構。「呼叫老師」的產品設計簡潔易上手,通話技術是基於Google的開源平臺WEBRTC,並在在通話連通和穩定性方面借鑑了微信通話的技術方案,所以在用戶體驗上非常有保證。基於滿意的用戶體驗,「呼叫老師」利用成熟的教育市場團隊以用最小的成本迅速鋪開推廣,同時贏得國內知名出版集團的教輔資源背書。
據說近九成的在線教育公司會在兩三年內死掉,只因他們的天平讓「在線」高過了「教育」。老師邊緣化?您是真「反」了!
有調查顯示,目前有70%的K12在線教育企業面臨虧損,15%營收持平,10%即將死亡,盈利企業只有5%!歸結原因就一句話:在線教育的本質仍然是教育。對在線教育來說,成熟的產業鏈仍然是老師佔據教育內容輸出端,學生接入內容消費端,老師、學生、平臺三方共贏模式已成業內共識。那麼,重點來了:如何調動老師的積極性,保證輸出高質量的教育內容?
「呼叫老師」引入的是100%在職老師,圍繞「服務老師」下了很大功夫,如,幫助老師規範輔導流程、標準用語,強化其在輔導中與學生的溝通意識、引導技巧並快速積累高效的輔導方法,「呼叫老師」針對老師的具體把控措施包括:
1. 嚴進:老師進入平臺要經過3輪審核,確保教師的任職資格和輔導能力;
2. 勤培訓:每2周進行新進老師的內部培訓,主要針對老師在線輔導的方法和技巧;
3. 多交流:經常組織老師之間的交流,讓優秀老師分享經驗,帶動其他的老師;
4. 效果評定和收入掛鈎:學生對老師輔導效果的主觀感受是評定的重要因素,會跟老師收入掛鈎,從而激勵老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
總的來說,「呼叫老師」先是圍繞學生解決了其三大訴求,即「碎片化學習、情景式體驗、高效互動」,繼而圍繞老師採取了四條措施,即「嚴格準入、勤於培訓、積極交流、互動評價」。服務管理的是老師,最終受益的是學生。雖然只是一款小小的作業答疑輔導工具,「呼叫老師」卻並沒有令老師邊緣化,反而高度重視老師對產品質量的關鍵作用,強化老師的力量作為整個產品的核心支撐。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線教育這片沃土最後的繁榮屬於那些對教育事業予以充分尊重與理解的勤勞的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