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松:漢聲四十年

2020-12-19 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報 施健子/文 黃永松和吳美雲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家小飯館裡,黃永松遲到了一個半小時。「我就坐在二樓的一個桌子,面對著樓梯,有一個年輕人,很高很帥,很帥哦,穿了一件橘紅色的T恤,匆匆忙忙背著一個小包包就上來,他說,對不起對不起,你是吳小姐是吧?原來這就是黃永松。」

吳美雲記得很清楚,那是1971後的某一天,從美國留學歸臺的她想創辦一份報紙,黃永松是朋友介紹來的美術編輯。沒想到一合作就是40年。 「很帥很帥」的黃永松,彼時還是籃球隊的運動健將,現在,這個有點佝僂的老頭,成了專職模特——展示漢聲的所有出品,包括衣服。

在《漢聲》北京的辦公室裡,有一本《漢聲100》,這是《漢聲》雜誌在第一百期時出的紀念專集,很多名字從上邊一直往下排,是在漢聲工作過的工作職員,越往下字體越大,左上角有三個很小的字:黃永松。

「這樣快速瀏覽所有的 《漢聲》封面,三分鐘就用掉我四十年。」黃永松說。

最初創刊時,吳美雲的想法是辦一份讓國外人了解中國,了解臺灣的綜合性報紙。她在美國上學,總是被別人誤認為是日本人,糾正過來後,老外一本正經地問她,那中國有什麼特色文化?她答不上來。「那時在美國人的眼裡,中國人就等同於梳著辮子給他們修鐵路的華工。吳美玉在大學時辦過報,所以她想做這樣一件事。」

正值臺灣報禁期間,社會人士不能辦報,但可以辦雜誌,雜誌是什麼方向呢?當局嚴格控制內容,不能涉及任何一點政治問題。黃永松出了個主意,就辦一本文化雜誌吧。 黃永松帶吳美雲去看廟會,看臺北城市生活底下的市民結構——廟會是靠行會支持的,行會則是宗族系統的延伸;辦公地點在臺北市松山區,他們一起去拜松山的媽祖廟,吳美雲意識到其實臺灣人在心靈上是有寄託的,於是產生了興趣。

《漢聲》1971年創刊,最早叫《E-CHO》,全英文,90%發掘中國人的傳統和故事,10%來討論現代生活。

「雜誌是為了讓獵奇的外國人真正了解中國人。獵奇會給人歸類,但人是不能被歸類的。很多人喜歡《漢聲》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不獵奇,它是要展示給想要獵奇的人看,告訴他們你們錯了。」黃永松說。

這個愛拍照的青年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從事的事有多麼大的意義,直至結識了臺灣的「文藝青年之父」俞大綱,他告訴黃永松,「你要做一個肚腹。傳統就像頭顱,現代就是雙腳,現在的情形是傳統被拋在後面,雙腳往前跑,是一個缺少肚腹的斷裂狀態,你要做一個肚腹,把它們連起來。」

1978年《ECHO》停刊,《漢聲》中文版面世,雜誌的使命從「連接東西的橫坐標」變成「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縱坐標」。再過10年,1988年的《漢聲》開始回到大陸採訪。他們做了很多有趣的選題,雜誌漸漸變成了完整的文化地理樣本。米食、麵食、風箏、泥塑、淮陽人的祖廟祭、陝北的剪紙、貴州的蠟花、五臺山的騾馬大會……所有你能想到想不到的題目都曾是 《漢聲》雜誌的專輯。發行量最大的時候,這本雜誌銷往三十幾個國家,每期銷售量十幾萬份。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所在的哥德堡大學曾把 《漢聲》作為展品展覽了兩年。

吳美雲曾經對著一冊 《黃河十四走》感慨道,「這樣的書能夠編一兩本,這一輩子的編輯生涯基本上就值了。」

並不是所有的工藝都還有靈魂並存在於生活當中。《漢聲》的選題有時離生活很近,有時又很遠,雜誌已經跳脫出服務讀者的基本功能性。只要有過痕跡,黃永松就要忠實地記錄下來。「我們建立的是中華傳統民間文化基因庫,要先整理起來。比如稻米,不管它是多好的品種,如果有一天因為蟲害等原因減產而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就要到基因庫裡面去找出原來的品種,用他們交配,創造更好的品種。現在是最初的調研和整理,《漢聲》就是在做這個工作。」

有一年,黃永松在浙江南部蒼南縣做田野調查,意外發現了製作藍印花布的夾纈工藝。這種服裝的印染技術,始於秦漢時期,盛行於唐宋。在宋朝,夾纈被用來做軍用物品,嚴禁民間打造、販賣。從此,民間的夾纈逐漸從複色趨向於單色。這種方法從元朝之後就從典籍記載中消失了,失傳已經有幾百年。

所有的人都意識到,這可能是中國現存的最後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夾纈作坊。黃永松把這項印染技術的每一道工序都完整地記錄下來。在即將離開時,作坊主人告訴他,由於夾纈製作過程非常麻煩,而現代人又很少再使用這種布料了,他決定要砸掉染缸。

黃永松問他說,一定要砸掉嗎?他說一定要砸掉,因為創造不了經濟利益,他活不下去了。不過如果有人買布,他可以多做一段時間。

黃永松非常衝動地跟他定了一年的貨:一年的貨有一千條夾纈,每條夾纈很長,有將近10米長。

這樣的「豪舉」和這堆放在倉庫裡的布匹並不能解救傳統工藝面對現代社會的困窘,大多數時候,記錄者也只能是見證工藝消失的過程。無錫惠山泥人裡最絕妙的是手捏戲文,也叫「細貨」,人物形象取材於京劇、崑劇以及地方戲曲,是傳統戲典美學的民間刻本,項目持續了8年才集結成冊。捏泥人需要兩人無間合作,一人捏塑,一人彩繪,接受採訪的一對老匠人,彩繪師傅眼睛不行了——太多的傳統民間工藝先從生活中消失,接著隨先人而去。

無論是工藝抑或設計,必須與大多數人的生活有關,傳統文化的救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遠非結果。

2007年開始,黃永松在浙江寧波慈城推動一個叫 「天工之城」的文化復興項目。慈城不大,從南門走到北護城河只需要20分鐘。東門外塔山上的清道觀,是黃永松來到小城暫住的地方,這座道觀始建於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曾是江浙最負盛名的道觀之一。黃永松的一位朋友研究風水,他到這裡看過之後說了四個字:上風上水。

手工業園區已經有了成果,從2009年的 「母親藝術六展」到2010年的「天工之城工藝五展」——瓷藝、紫砂、彩塑、服飾和座具,分別代表泥文化、布文化和木文化,這是中華文明區別於西方金、石文明的精髓。

黃永松的努力並不難理解,「垂直整合。我們把老藝人集合起來,把工藝進行整理,讓年輕人去學習,之後就是產業進駐。傳統文化固態完了是要活化的。」而我們也更傾向於換一種表述方式:「天工之城」是《漢聲》的夢想之城和實驗之城。

「我的很多優秀的同學都羨慕我。他們中的一些去了美國讀研究生,之後進入大公司當螺絲釘,生活一成不變,反而是我的日子變得比較有趣,觸目皆道。」

盯著牆上一幅照片裡「民間老手歡喜自在」的題跋,「我現在很自在。」黃永松說。

相關焦點

  • 《漢聲》創始人黃永松:向下一代傳播「漢聲」
    黃永松以「鼠來天開,萬象更新」為題講民俗、聊年畫,向人們介紹傳統文化之美。 鍾升 攝中新網蘇州1月13日電 (記者 鍾升)「人漂泊在外就會想家,會思念母親。中華傳統文化的母體在大陸,我們要在大陸尋根問祖。」
  • 臺灣寫真:堅持做《漢聲》45年的文化「傻子」黃永松
    中新社臺北4月18日電 題:堅持做《漢聲》45年的文化「傻子」黃永松  中新社記者 張一凡 鄭巧  73歲,對於黃永松是歲月正好:有閱歷、有修行、有積澱還有感悟。  見到黃永松的那天,正好是他嶽母95歲壽辰。他在臺北漢聲巷的店裡跑來跑去,有著看不出年紀的輕盈。他說,比起嶽母,自己還是年輕人。
  • 黃永松:四十年一覺漢聲夢,夕陽無限好
    黃永松先生北京辦公室,大紅春字剪紙貼在窗上泥塑擺件茶桌黃永松,著名出版人,臺灣《漢聲》雜誌總策劃,天工慈城總策劃北京盛夏。那是個響亮的名字,黃永松,著名出版人、臺灣《漢聲》雜誌總策劃、天工慈城總策劃、民間藝術守望者,著作等身……背影裡涵蓋太多信息。待轉過身來,是位慈祥老者。「我能為你們做些什麼?」他的笑容清淡溫暖。深夜長談,黃永松以他多年的習慣,也是最放鬆的坐姿,盤腿而坐,語音不疾不徐,引導我們走入他的文化大夢。
  • 黃永松創辦《漢聲》成中國傳統工藝主陣地 曾歸納命名「中國結」
    黃永松回憶起了這段四十多年前、在他看來是「那麼遠的」往事。彼時臺灣民間不能辦報,吳美雲轉而想做一本雜誌,黃永松的回答依舊是「我不會」。不過,在吳美雲的堅持勸說之下,黃永松還是同意了,而吳美雲當年「做一做就會了」的說法,也演變成了《漢聲》沿用至今的宗旨——「邊學邊做」。雜誌最早的選題靈感其實來自於黃永松講給吳美雲的一段童年回憶。
  • 《漢聲》雜誌的創始人黃永松要聊聊古老手工藝和創意
    1月12日下午兩點到四點,浙江圖書館,《漢聲》雜誌的老先生黃永松要來同大家聊聊中國古老的手工藝,和從傳統出發的文化創意產業。這也是杭州文創辦「創意力量大講堂」的第十二期講座。   話題正好應景:臨近年邊,聊年俗和民俗,聊聊民間文化的現代版。
  • 專訪:臺灣漢聲創始人黃永松
    《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簡體版首發式在京舉行  近日,《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簡體版首發式在北京亮馬河飯店舉行,臺灣《漢聲》創始人黃永松、《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著名出版人老六、臺灣讀者代表謝啟大女士出席了該書的發布會。
  • 笑傲漫漫文化路——訪臺灣《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
    其實,不僅是《大閘蟹》,《漢聲》的每一本書都或多或少地承襲著這種風格。而這,這與黃永松在創辦《漢聲》之前所做的工作有著密切關係。和很多年輕人追求現代感一樣,黃永松學美術畢業之後想到國外留學,「那個時候想了解西方,嚮往現代藝術,所以畢業之後想到西方留學。在準備的時候,我有個機緣去幫一個拍紀錄片導演的忙。他從美國回來,喜歡現代藝術,心態比較開放,很想跟他學習,所以我就去了。」
  • 《漢聲》創始人黃永松昨天在杭州講布講竹子·都市快報
    這些的背後,都有黃永松和他的《漢聲》雜誌。黃永松是臺灣著名的文化學者,這幾十年,他和團隊走遍大陸各地做民藝調查。雞年的正月還沒過完,75歲的黃永松就開始了工作行程。南京-杭州-成都,一環扣一環。 昨天下午,他作為特邀演講嘉賓,現身From餘杭融設計圖書館,為這裡年輕的文創團隊站臺。
  • 黃永松的《漢聲》雜誌 從傳統出發的文化創意產業
    本次大講堂邀請到了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松先生與在場近200位創意人,共同分享了他在挖掘、保護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及非物質遺產中,如何將其進行重新整理、包裝,並使之與文化創意進行融合,煥發新生的心路歷程。
  • 《漢聲》創辦人黃永松:羊年拜年最宜說「吉祥」
    《漢聲》創辦人黃永松:羊年拜年最宜說「吉祥」 2015年02月12日 14:50   來源:錢江晚報
  • 《漢聲》:一本雜誌的豐盛和焦慮
    繼而我們意識到讓臺灣民眾了解幾千年沉澱下來的中華文化,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才是最重要的」  《望東方周刊》記者劉芳|北京報導  12年前,當發現擅長做惠山泥人的老師傅時,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松喜不自禁。  他站在老師傅身後,一張張地拍照,希望把整個工藝的所有程序記錄下來,哪個動作快了就請老師傅重來。
  • 黃永松:傳統意味著傳遞火種而非崇拜灰燼
    12月3日,《松陽傳家》出版暨「中華遺產·鄉土建築」系列媒體懇談會在漢聲北京編輯部舉行。黃永松及漢聲團隊成員翟明磊、王國慧、陳詩宇等人現場解讀了《松陽傳家》背後的故事,以及其中的文化關懷和反思。12月3日,黃永松(右)和翟明磊在《松陽傳家》出版暨「中華遺產·鄉土建築」系列媒體懇談會上。
  • 挖掘「中國童話」,資深出版人黃永松:「培養穩定健全的心,需從幼兒...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出版人黃永松1971年在臺灣省創辦《漢聲》雜誌時,立下一個宗旨:「要為記錄和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做一點事。中國的傳統文化範圍太過寬廣,而關於廣大老百姓生活的民間文化部分,卻鮮有人關注。我們就此著手。我們的選材條件有二:一,它必須是中國的;其次,必須是傳統的。
  • 《漢聲》創始人:兩岸對傳統文化都有內心的呼喚
    《漢聲》創始人:兩岸對傳統文化都有內心的呼喚 2014-06-13 15:55:5012日至13日,在2014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前,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文化學者黃永松在安徽合肥連續舉辦講座,與此間大學生等年輕一代分享關於民間工藝調研保護的點點滴滴。  這位出生於1943年的老人已從事民間工藝調研保護近44年。「文化保護不僅僅是看得到的蘇州園林,更有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談到民間工藝的保護,黃永松感慨萬千。
  • 「文化紮根,需從幼兒開始」,《漢聲》推出針對3-6歲幼兒「愛的小...
    紅星新聞記者從天地出版社獲悉:由中國臺灣著名出版人黃永松帶領上百位編輯人員、歷時三年多編撰而成的兒童啟蒙教育叢書《漢聲愛的小小百科》,將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發行,預計今年5月全渠道上線。黃永松今年77歲的黃永松是著名的書籍裝幀藝術家,也是《漢聲》雜誌的創辦人兼總策劃。《漢聲》創辦於20世紀70年代,以通過中國人的視角向西方介紹中國傳統文化而著稱。如今我們十分熟悉的「中國結」一詞,就是由《漢聲》出品的系列叢書《中國結》走紅世界而來。
  • 《漢聲中國童話》引進出版
    本報訊(烏冬)享譽華人世界的經典童話著作《漢聲中國童話》日前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在「讀中國童話·傳中華精神」《漢聲中國童話》新書發布會暨社群電商聯合首發式上,該書總策劃黃永松介紹,《漢聲中國童話》是由漢聲雜誌社歷時十年,集上百人之力深入民間,從浩如煙海的中國民間文化中收集整理、編寫創作而成的。內容依照傳統農曆歲時,一年十二個月,每月一本圖書,每天一則故事,涵蓋了節日傳說、民間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科學故事等。
  • 《漢聲中國童話》在成都首發 以24節氣為主題講述中國民間故事
    據了解,《漢聲中國童話》是由漢聲雜誌社歷時十年,召集上百名編輯深入民間,從浩如煙海的中國民間文化中收集整理、編寫創作而成的。內容涵蓋了民間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等,是漢聲雜誌社最重要的代表作。
  • 《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傳統民間文化
    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社與《漢聲》合作陸續推出簡體版的《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叢書。叢書的第一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民間美術和工藝為主,包括《曹雪芹扎燕風箏圖譜考工志》、《中國女紅——母親的藝術》、《戲出年畫》、《夾纈》、《蠟染》、《藍印花布》、《剪花娘子庫淑蘭》、《楊柳青年畫》、《虎文化》、《美哉漢字》10本書。目前已出版了前4本。
  • 誠品、漢聲攜手舉辦「大過鼠年——2020新春特展」探索傳統文化之...
    2020庚子鼠年,誠品生活蘇州攜手《漢聲》雜誌,首度舉辦大型聯合展覽。1月12日,「大過鼠年——2020新春特展」於誠品生活蘇州3F展演廳開幕,《漢聲》總策劃黃永松以「鼠來天開,萬象更新」為題做客誠品大講堂。
  • 網易雲音樂獨家發售《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
    來源標題:網易雲音樂獨家發售《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近日,網易雲音樂與大觀家庭籤約,獨家發售《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網易雲音樂為領先行業的數位音樂平臺,2017年4月完成7.5億元A輪融資,同年11月宣布其用戶量破4億。大觀家庭為面向中產家庭的內容服務商,旗下「故事知道」品牌從事《漢聲中國童話》等經典童書IP的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