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傳統民間文化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每逢春節,在許多地方,家家戶戶總少不了掛上幾幅年畫。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商業文化的衝擊,這些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文化,正在急遽地消失。

    然而,臺灣的《漢聲》雜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一直致力於搶救、保護和發揚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到目前為止,他們搶救了數十種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出版了雜誌140多期,每一期都是一冊厚厚的書,內容涉及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信仰、民間藝術等若干方面。《漢聲》由此被喜愛東方文化的中外人士稱為中華民族的「無盡藏」,2006年5月,被美國著名的《時代》雜誌評為亞洲「最佳行家出版物」。

    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社與《漢聲》合作陸續推出簡體版的《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叢書。叢書的第一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民間美術和工藝為主,包括《曹雪芹扎燕風箏圖譜考工志》、《中國女紅——母親的藝術》、《戲出年畫》、《夾纈》、《蠟染》、《藍印花布》、《剪花娘子庫淑蘭》、《楊柳青年畫》、《虎文化》、《美哉漢字》10本書。目前已出版了前4本。其中,《曹雪芹扎燕風箏圖譜考工志》一經推出,便榮獲了2006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稱號。

    《漢聲》雜誌發行人兼總策劃黃永松認為,這些書不只是從文化上尋根溯源,而是詳細地記錄了工藝製作的過程,探討了工藝所代表的生活哲學與傳統文化,為「中華傳統民間文化基因庫」播下了粒粒種子。

    「小傳統文化」是不可忽視和取代的,它是人類文化基因庫的組成部分

    記者:在一般人看來,傳統文化更多的是指《論語》、《老子》、唐詩宋詞等文化經典,而年畫、風箏等民間工藝和民間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漢聲》的編輯們從1971年就開始奔走於民間,完成大量民間文化的收集和整理。請問,您怎樣看待這些民間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黃永松:我國幅員廣闊,在過去的農業社會裡,讀書人只佔社會的一小部分,在農工商人群中,文盲人數特別多,但傳統文化在這種環境下仍然能延續下來,就是因為有了所謂的「小傳統文化」的教育。而民間藝術、民間智慧正是「小傳統文化」教育的很好教材。

    比如年畫,每到過年,人們都要在家裡貼上年畫,並且懸掛一年半載的,這就變成了教材。因為小孫子看到年畫就會問爺爺:那個很兇的人是誰?爺爺就告訴他:那是張飛。那個紅臉的人是誰?那是關公。他們兩個人在幹什麼?爺爺就會把當時的歷史故事講出來。這種口授相傳的方式就成為民間文化教育的主流。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先接受的是這種傳統文化的基礎教育,然後一些有條件的孩子才進私塾念書。又比如曹雪芹的風箏譜,各種圖譜都有一種吉祥的涵義。通過這些東西,我們就知道我們的祖先對於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美好的追求。像「佛」、「喜」這些字,早已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裡。

    所以,我認為,「小傳統文化」是不可取代和忽視的。從文明的演進來說,中華民族的基層智慧和文化是非常深厚的,民間文化是文化發展的基座,傳統思想、唐詩、宋詞等都是在這個基座上發展起來的。所以,上層文化要發揚,基層文化也要發揚。

    記者:美國《時代》雜誌的記者在採訪您時,您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今天的社會可能並不是很認真地看待這些東西,但我們是在為未來的人類建立文化的基因庫」,為什麼這麼說呢?

    黃永松:我們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中華文明要提升,並且要為其他民族的文明提升貢獻力量,讓大家共同來分享人類曾有的美好的、智慧的文化。所以,我們的基因庫不只是為自己準備,而且為整個人類作出貢獻。因此,從這個使命來說,我們就非常有信心,即使走得慢一點,只要思路正確,找準深度高度,就一定能做得很好。

    「地球村」中只有一種花朵很單調,21世紀更強調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和特色

    記者:在科技、經濟飛速發展的21世紀,人類似乎生活在一個「地球村」裡,那麼,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這些古老的傳統民間文化還有意義嗎?

    黃永松:在21世紀,科技的進步讓全世界的人們拉近了距離,通訊、網絡讓人們沒有了地域的界限,人類可以共同來分享世界文明,互相分享,互相拉平,讓那些貧窮的、無知的人們也參與進來了。但另一方面,又出現了過分西化、單調化的傾向,從服飾到娛樂都西方化了。本來,「地球村」中開滿了各種花朵,五彩繽紛,但現在花朵只有一種顏色,這是很單調、很無聊的。所以,進入21世紀後,人們更強調地區的特色,各民族之間要有差異和特色。那麼,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是什麼?這就要以我們的傳統文化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如果我們的藝術工作者,都出國學習,回來後只會以樣畫葫蘆,所畫的葫蘆絕對沒有外國人的好。所以,我們要用國外的技術來為自己服務,然後還可以把我們的產品轉售給他們。

    記者:據說,《漢聲》的每本書從文字定稿到版式設計,每本書都要經歷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民俗田野調查、追蹤記錄,然後編輯整理並進行設計,以一圖一故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確是費盡了心機。

    黃永松:其實,難度就是深度。老祖先離我們很遠,我們要認識得更深一點,越深就越豐富,這樣往下走,我們發現民間文化的根系非常豐富,這些地方難度很大,必須把根系展開、弄通、了解,然後就要在末端長葉、開花,並要開得漂亮,還要做到雅俗共賞,所以就形成了一圖一故事的表達形式。比如,在《戲出年畫》中,各種戲的場面是什麼意思,既可以從淺層去觀賞,又可以提到美學鑑賞的高度上來。像關公的鬍子,是通過線條把一個粗獷的人表達出來的,其中有線條的美學價值。還有,圖中的一些盔甲,需要用文字來說明。更深入一點,就要考證是哪一個地方的民間文化,而在其他地方又有哪些不同,這就帶來了難度。至於這些故事的來源,由於我們的文化是相連的,在各種典籍中都有記錄,我們把這些對照起來,寫出故事。

    雖然文化搶救工作與經濟發展相比,猶如「龜兔賽跑」,但它很有價值

    記者:現在,無論是港臺,還是大陸,都已經有許多機構和人士在做整理、搶救傳統文化的工作,你們主要是搶救和發展哪一塊?有怎樣的獨特視角?

    黃永松:主要有四個方面的限定:一是中國的,不是外國的;二是傳統的,不是現在的;三是民間的、老百姓的。宮廷的、知識分子的東西很多人都在做,我們就不做了;四是活生生的,如果這種文化已經斷絕了,需要重新考古,我們也不做,對於那些現在還存在於民間的東西,我們趕緊去記錄並搶救這種活生生的文化,然後去發展它。

    我們主張小題大做。在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庫中,我們有具體的選題計劃,分為5種10類56項以及幾百個目。抓住了一些小題,然後心無旁騖地做下去,並做出深度來。比如「中國結」,《漢聲》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整理研究,從衣服的「盤扣」開始,發現中國結是用一根繩子做成的。我們出版了中文版,銷售得很好,然後出版了英文版。這本書出來後,使今天的許多人,特別是華人家裡都掛上了中國結。德國人很重視工藝,他們也出版了德文版。一個民族的手工業很重要,今天德國人的科技和工業很發達,與他們有很好的手工業基礎分不開。所以,中華民族,無論是臺灣,還是大陸,都面臨著留住手藝的問題。

    記者:您對當下的文化搶救工作有怎樣的期望?

    黃永松: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開始重視民族文化的搶救工作了,並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的鼓勵,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僅僅為了參加評選才做這件事,而是要借這個機會,讓所有的人,從官員到平民,都認識到歷史文化、祖先智慧對於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們已經開始重視了,雖然與科技、經濟的發展速度相比,猶如「龜兔賽跑」,但文化的復興,只能像烏龜一樣一步一步地爬。只要我們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慢慢地做,做得紮實一點,那就很好。《漢聲》現在所做的也只是個開頭,但我們想把這一工作一直做下去。

    

相關焦點

  • 「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叢書推出
    本報訊中華民族的民間美術、手工藝、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年的文化精粹,是民間傳統智慧的結晶,體現著華夏兒女非凡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承載著悠悠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情感。為了讓這些民間藝術得以留存並加以發揚,北大出版社出版了「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這套叢書,為傳承這些中華遺產而提供了系統的資料。
  • 《漢聲》創始人:兩岸對傳統文化都有內心的呼喚
    12日至13日,在2014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前,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文化學者黃永松在安徽合肥連續舉辦講座,與此間大學生等年輕一代分享關於民間工藝調研保護的點點滴滴。  這位出生於1943年的老人已從事民間工藝調研保護近44年。「文化保護不僅僅是看得到的蘇州園林,更有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談到民間工藝的保護,黃永松感慨萬千。
  • 黃永松的《漢聲》雜誌 從傳統出發的文化創意產業
    本次大講堂邀請到了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松先生與在場近200位創意人,共同分享了他在挖掘、保護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及非物質遺產中,如何將其進行重新整理、包裝,並使之與文化創意進行融合,煥發新生的心路歷程。
  •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12-1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漢聲》創始人黃永松:向下一代傳播「漢聲」
    12日傍晚,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之一、總策劃黃永松在蘇州誠品書店以「鼠來天開,萬象更新」為題講民俗、聊年畫,向人們介紹傳統文化之美。《漢聲》雜誌於1971年在臺灣創刊,是島內最早關注中華民間傳統文化的雜誌之一。創刊近50年來,《漢聲》一直致力搶救、保護和發揚中華民間傳統文化,團隊奔走於民間進行鄉野調查,至今已完成了200多個民間文化整理項目。
  • 漢聲中國童話互動體驗展:在五感式體驗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漢聲中國童話互動體驗展"於2018年9月23日至2018年12月9日,在京與眾多孩子、家庭互動,在五感式體驗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次展覽從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漢聲中國童話》裡的362個故事中精選出了100個生動的故事,運用AR互動、360度沉浸式劇場、互動投影與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手工學習桌等形式,深入淺出地讓人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結合高科技,應用數字媒體技術,寓教於樂,將祖輩們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及中華傳統文化用更全方位、更多維的層次展現在觀眾面前。
  • 臺灣寫真:堅持做《漢聲》45年的文化「傻子」黃永松
    黃永松一直自嘲為文化的「傻子」。從1971年和總編輯吳美雲一同創辦《漢聲》至今,他們認定一件事:堅持做《漢聲》。  黃永松眼裡,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就是對人類發展的溯源、對文化的尋根。「尋找來時路,才能懂得未來的方向,才是社會發展應該恪守的準則」,這是他堅守《漢聲》45年、執著民間傳統文化發掘的根源,許多學者也贊同——從局部梳理文化發展脈搏,是對人類歷史的重新認知。  「見微知著!每一次梳理,都是一次走進去,都是一趟精美的旅程。」回答《漢聲》出版周期這一問題,黃永松興致盎然:「只有走進去,才能回答民間蘊育的厚重文化。」
  • 誠品、漢聲攜手舉辦「大過鼠年——2020新春特展」探索傳統文化之...
    春節它不僅延續著一種文化習慣,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情懷與更新意識。1月12日至3月1日,誠品生活蘇州精心打造近三百平「新春庭院」,帶領觀眾身臨其境體驗新春民俗:張貼「新春祝福」、了解「新春習俗」、學習「鼠文化」,參與「新春遊戲」。以期在日漸淡薄的節慶氛圍中,讓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感受春節的藝術、情感和傳承之美。
  • 大歷史的小細節 大時代的「微」 情感——民間家書的文化價值
    民間家書是中華民族一個個家庭生動活潑的社會生活的原始記錄,是中華民族大歷史與小歷史交相輝映的厚重史料。搶救性收集民間家書,通過科學保管、系統整理、展覽展示、編輯出版、建立資料庫、學術研究等手段,呈現其中所承載的多彩社會百態,挖掘其中所蘊藏的深厚文化價值,對於傳承中華民族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和傳統美德,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和社會記憶具有重要意義。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書寫內容為哈語文課文內容,學生們握筆端正,坐姿規範,用心書寫,展示了良好的民族文化素養和良好的書寫習慣。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了孩子們對民族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 講中國童話學傳統文化 漢聲故事爸爸·媽媽活動在浙江啟動
    2018-12-16 15:2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楊振華讓孩子浸潤在傳統故事中、感受學習中華文化,12月15日,全省首批「漢聲中國童話·故事爸爸/媽媽」實驗園啟動儀式在杭州德勝東村幼兒園內舉行。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保護方法、申報流程
    提供資金並組織文化工作者慎入民間,通過筆錄、錄音、錄像等方式,將散存於民間的傳統文化(以歌曲、民間故事、戲曲)為主記錄下來並加以整理出版,使之得以完整的保存。5.發展式二、案例地捫生態博物館資助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進行文化匯演比賽,評選命名和獎勵民間歌師、戲師、工藝師、首批命名、獎勵共39人。
  • 傳承優秀文化,打造民間音樂品牌
    民間吹打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文化藝術傳播一個重要的載體。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滁州民間音樂品牌,12月16日下午,由市文明辦、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市文化館、各縣市區文化和旅遊局承辦的滁州市首屆民間吹打樂大賽決賽在滁州大劇院拉開帷幕,18個優秀晉級曲目現場「PK」。
  • 《漢聲》:一本雜誌的豐盛和焦慮
    就這樣,以不計成本的工作方式,《漢聲》力圖通過梳理「中國的、傳統的、民間的、活生生的」文化、技藝,建立「中國民間文化基因庫」。自1971年在臺北創刊之日始,200多期雜誌一直在向這個目標努力。  「我們現在還著力在原則、意義上爭論,都說要保護環境、重視教育、保護傳統文化,但是怎麼保護、怎麼重視,很少從制度保障、程序設計和技術細節上來實現。」
  • 保護西藏傳統文化:藏文成首個國標少數民族文字
    ,9月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西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馬菁林介紹了西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情況。馬菁林說,西藏是中華特色文化保護地,這是國家戰略。馬菁林介紹,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來,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西藏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做了工作。一是關於藏語文的學習和使用。我們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講,全面實施了藏漢語的雙語教學,藏文學習和使用是受法律保護的。
  • 「從北川到玉樹」地震災區羌藏文化遺產搶救初見效
    「從北川到玉樹」地震災區羌藏文化遺產搶救初見效 中新社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應妮)在汶川「5·12」地震兩周年之際,來自災區的羌藏文化遺產搶救初見成效,由馮驥才領銜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12日在京發布了
  • 傳統文化瑰寶重放異彩--汶川災區文化遺產搶救側記(全文)
    中國傳統文化瑰寶震後重放異彩--汶川災區文化遺產搶救側記新華網成都5月6日電(記者 吳曉穎)面朝岷江,背靠玉壘山。
  • 中國傳統民間印染:傳統與當代的融合
    經過以上考察,作出如下的總結和思考:  一、生產性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有效方式。非遺的傳承規律首先在於其恆定性——遺產是經過時代積澱後形成的文化形態,其次是活態流變性——文化遺產也在發展、衍變。  二、民間藝術通過生產使非遺重新回歸到人類當代社會生活。品牌對非遺傳承有很大的推動力,對產品市場的影響、對當代傳統技藝達到的水平都會有所貢獻。
  • 黃宜合:汕尾民間文化傑出傳護者
    改革開放後有段時間,由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當地的年輕一輩不再寫唱漁歌,汕尾漁歌面臨傳承的危機。黃宜合對此現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找黨委政府有關部門、文藝界民間人士商討抓緊傳承保護汕尾漁歌的工作。他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主動找老藝人學唱,組織愛好者一起唱漁歌,並在演出中擔任角色。
  • 市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和《關於加強對非物質文化...
    近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經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分別為:國家級11個,省級42個,市級215個,縣級42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