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叢書推出

2020-12-19 搜狐網

  本報訊中華民族的民間美術、手工藝、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年的文化精粹,是民間傳統智慧的結晶,體現著華夏兒女非凡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承載著悠悠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情感。為了讓這些民間藝術得以留存並加以發揚,北大出版社出版了「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這套叢書,為傳承這些中華遺產而提供了系統的資料。

  「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第一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民間美術和工藝為主,包括《曹雪芹扎燕風箏圖譜考工志》、《中國女紅——母親的藝術》、《戲出年畫》、《夾纈》、《蠟染》、《藍印花布》、《剪花娘子庫淑蘭》、《楊柳青年畫》、《虎文化》、《美哉漢字》10本書。每本書不只從文化上尋根溯源,更詳細記錄了工藝製作過程,探討民間工藝所代表的生活哲學與生活文化。

  (楊易鋒)

相關焦點

  • 《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傳統民間文化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商業文化的衝擊,這些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文化,正在急遽地消失。    然而,臺灣的《漢聲》雜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一直致力於搶救、保護和發揚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到目前為止,他們搶救了數十種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出版了雜誌140多期,每一期都是一冊厚厚的書,內容涉及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信仰、民間藝術等若干方面。
  • 「文化紮根,需從幼兒開始」,《漢聲》推出針對3-6歲幼兒「愛的小...
    紅星新聞記者從天地出版社獲悉:由中國臺灣著名出版人黃永松帶領上百位編輯人員、歷時三年多編撰而成的兒童啟蒙教育叢書《漢聲愛的小小百科》,將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發行,預計今年5月全渠道上線。黃永松今年77歲的黃永松是著名的書籍裝幀藝術家,也是《漢聲》雜誌的創辦人兼總策劃。《漢聲》創辦於20世紀70年代,以通過中國人的視角向西方介紹中國傳統文化而著稱。如今我們十分熟悉的「中國結」一詞,就是由《漢聲》出品的系列叢書《中國結》走紅世界而來。
  • 漢聲中國童話互動體驗展:在五感式體驗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漢聲中國童話互動體驗展"於2018年9月23日至2018年12月9日,在京與眾多孩子、家庭互動,在五感式體驗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次展覽從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漢聲中國童話》裡的362個故事中精選出了100個生動的故事,運用AR互動、360度沉浸式劇場、互動投影與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手工學習桌等形式,深入淺出地讓人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結合高科技,應用數字媒體技術,寓教於樂,將祖輩們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及中華傳統文化用更全方位、更多維的層次展現在觀眾面前。
  • 臺灣寫真:堅持做《漢聲》45年的文化「傻子」黃永松
    黃永松一直自嘲為文化的「傻子」。從1971年和總編輯吳美雲一同創辦《漢聲》至今,他們認定一件事:堅持做《漢聲》。  黃永松眼裡,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就是對人類發展的溯源、對文化的尋根。「尋找來時路,才能懂得未來的方向,才是社會發展應該恪守的準則」,這是他堅守《漢聲》45年、執著民間傳統文化發掘的根源,許多學者也贊同——從局部梳理文化發展脈搏,是對人類歷史的重新認知。  「見微知著!每一次梳理,都是一次走進去,都是一趟精美的旅程。」回答《漢聲》出版周期這一問題,黃永松興致盎然:「只有走進去,才能回答民間蘊育的厚重文化。」
  • 《漢聲》創始人:兩岸對傳統文化都有內心的呼喚
    12日至13日,在2014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前,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文化學者黃永松在安徽合肥連續舉辦講座,與此間大學生等年輕一代分享關於民間工藝調研保護的點點滴滴。  這位出生於1943年的老人已從事民間工藝調研保護近44年。「文化保護不僅僅是看得到的蘇州園林,更有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談到民間工藝的保護,黃永松感慨萬千。
  • 《漢聲中國童話》──讓人"歡喜讀、長精神"的文化故事集
    《漢聲中國童話》是漢聲第一套自製叢書,也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圖書產業在童書界的代表性作品。這裡的"童話"定義比較寬廣,是"更全面的故事",除了神話、傳奇、民間故事,還加上歷史故事、重要典故和科技故事等。這套書和一般故事書最大的差別,在於它背後有一套中心思想,也就是"漢聲精神"作為脊梁骨,撐起全套書。漢聲精神便是要做"文化的肚腹"!文化就像人,頭是傳統,腳是現代。
  • 黃永松的《漢聲》雜誌 從傳統出發的文化創意產業
    本次大講堂邀請到了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松先生與在場近200位創意人,共同分享了他在挖掘、保護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及非物質遺產中,如何將其進行重新整理、包裝,並使之與文化創意進行融合,煥發新生的心路歷程。
  • 《漢聲》創始人黃永松:向下一代傳播「漢聲」
    12日傍晚,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之一、總策劃黃永松在蘇州誠品書店以「鼠來天開,萬象更新」為題講民俗、聊年畫,向人們介紹傳統文化之美。《漢聲》雜誌於1971年在臺灣創刊,是島內最早關注中華民間傳統文化的雜誌之一。創刊近50年來,《漢聲》一直致力搶救、保護和發揚中華民間傳統文化,團隊奔走於民間進行鄉野調查,至今已完成了200多個民間文化整理項目。
  • 講中國童話學傳統文化 漢聲故事爸爸·媽媽活動在浙江啟動
    2018-12-16 15:2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楊振華讓孩子浸潤在傳統故事中、感受學習中華文化,12月15日,全省首批「漢聲中國童話·故事爸爸/媽媽」實驗園啟動儀式在杭州德勝東村幼兒園內舉行。
  • 《漢聲》:一本雜誌的豐盛和焦慮
    繼而我們意識到讓臺灣民眾了解幾千年沉澱下來的中華文化,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才是最重要的」  《望東方周刊》記者劉芳|北京報導  12年前,當發現擅長做惠山泥人的老師傅時,臺灣《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松喜不自禁。  他站在老師傅身後,一張張地拍照,希望把整個工藝的所有程序記錄下來,哪個動作快了就請老師傅重來。
  • 《漢聲中國童話》引進出版
    本報訊(烏冬)享譽華人世界的經典童話著作《漢聲中國童話》日前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在「讀中國童話·傳中華精神」《漢聲中國童話》新書發布會暨社群電商聯合首發式上,該書總策劃黃永松介紹,《漢聲中國童話》是由漢聲雜誌社歷時十年,集上百人之力深入民間,從浩如煙海的中國民間文化中收集整理、編寫創作而成的。內容依照傳統農曆歲時,一年十二個月,每月一本圖書,每天一則故事,涵蓋了節日傳說、民間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科學故事等。
  • 誠品、漢聲攜手舉辦「大過鼠年——2020新春特展」探索傳統文化之...
    春節它不僅延續著一種文化習慣,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情懷與更新意識。1月12日至3月1日,誠品生活蘇州精心打造近三百平「新春庭院」,帶領觀眾身臨其境體驗新春民俗:張貼「新春祝福」、了解「新春習俗」、學習「鼠文化」,參與「新春遊戲」。以期在日漸淡薄的節慶氛圍中,讓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感受春節的藝術、情感和傳承之美。
  • 黃永松:漢聲四十年
    1978年《ECHO》停刊,《漢聲》中文版面世,雜誌的使命從「連接東西的橫坐標」變成「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縱坐標」。再過10年,1988年的《漢聲》開始回到大陸採訪。他們做了很多有趣的選題,雜誌漸漸變成了完整的文化地理樣本。米食、麵食、風箏、泥塑、淮陽人的祖廟祭、陝北的剪紙、貴州的蠟花、五臺山的騾馬大會……所有你能想到想不到的題目都曾是 《漢聲》雜誌的專輯。
  • 《漢聲中國童話》倡讀「中國童話」
    本報訊(記者 陳香 丁楊)日前,享譽華人世界的經典童話著作《漢聲中國童話》由天地出版社出版。《漢聲中國童話》由臺灣漢聲雜誌社歷時十年,集上百人之力深入民間,從浩如煙海的中國民間文化中收集整理、編寫創作而成。
  • 專訪:臺灣漢聲創始人黃永松
    《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是漢聲享譽全球的世紀經典版本,書中收錄了362個源遠流長的民間故事和843幅經典細膩的傳統美術配圖。當漢聲開始出了這套以後,所有以後在臺灣想作做兒童讀物的都要夠水準,馬上提升了檔次。幾乎全臺灣的孩子,只要是家境中等以上,買得起的都會買,買不起也會到別人家蹭書看,所以臺灣孩子身上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底子,從小他們是看漢聲《中國童話》這362個故事長大的。」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在倫敦發布
    當地時間3月12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在倫敦國際書展上舉行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首批新書全球發布儀式。新書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柯平的《和諧》,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汀陽的《天下》,中國人民大學袁濟喜的《興》,北京師範大學方維規的《文明》。
  • 《漢聲中國童話》在成都首發 以24節氣為主題講述中國民間故事
    據了解,《漢聲中國童話》是由漢聲雜誌社歷時十年,召集上百名編輯深入民間,從浩如煙海的中國民間文化中收集整理、編寫創作而成的。內容涵蓋了民間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等,是漢聲雜誌社最重要的代表作。
  • 上百套中華文化傳承繪本叢書走進英國學校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康炘冬):當地時間14日上午,在倫敦國際書展期間,參加書展的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舉行了「中華文化走進英國課堂」活動,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國際拓展部主任俞慧洵女士代表集團向倫敦畢科利公園學校贈送了《望梅止渴》《草船借箭》《不會說話的小烏龜》等上百套中華文化傳承繪本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