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套中華文化傳承繪本叢書走進英國學校

2020-12-14 國際在線

贈書活動現場。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康炘冬):當地時間14日上午,在倫敦國際書展期間,參加書展的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舉行了「中華文化走進英國課堂」活動,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國際拓展部主任俞慧洵女士代表集團向倫敦畢科利公園學校贈送了《望梅止渴》《草船借箭》《不會說話的小烏龜》等上百套中華文化傳承繪本叢書。

畢科利公園學校校長派屈克文瀚介紹說,學校特別重視中國語言文化等外國知識和交流技能的培養,與瑞雅中文學校合作,已連續四年開設中國文化教育課程,為孩子們進入未來的互聯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礎。

贈書活動現場。

在當天的中文課上,授課教師季曉燕以國內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創作的《最溫柔的眼睛》繪本故事作為導入,向孩子們介紹了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惠山泥人的相關知識。兩位男生用中文現場朗讀了繪本《不會說話的小烏龜》。鳳凰集團的編輯還現場為學生和老師速寫了一幅蒼松,小朋友們尤其驚喜無比。

活動過程中,派屈克文瀚校長介紹了在英國學校開設中國文化主題課程的概況,雙方就英國學校教育對中國文化方面圖書的內容需求進行了交流。

贈書活動現場。

據介紹,畢科利公園學校位於倫敦東南部,是當地一所評級為優秀的私立男校,具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相關焦點

  • 《中華禮儀繪本》英文版倫敦書展首發
    人民網倫敦4月14日電(記者 黃培昭)4月14日上午,國內首套以圖畫書形式闡述禮儀的《中華禮儀繪本》英文版在第44屆倫敦書展現場正式首發。 《中華禮儀繪本》包含7個品種,選自2014年出版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系列叢書》。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叢書藏著密碼
    如何更好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面向海內外正式發行,並在上海書展開幕日首發。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叢書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尤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內容。業內認為,長期以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大障礙在於,中西方話語語境的差異和民眾參與度不高。
  • 傳承中華文化,打造中國學派
    出版了《關漢卿全集》《冼星海全集》《董每戡文集》《潘懋元文集》《廣東中華文化王季思學術基金◎黃天驥學術基金叢書》《高等教育大眾化研究叢書》《東南亞華僑史叢書》等在教育界、學術界影響很大的圖書,以及一大批高質量的教育學、心理學著作和大中專教材。
  • 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漢字根脈——山東省甲骨文特色學校調研專家走進青島文正小學
    甲骨文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系統」。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中強調:「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 「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叢書推出
    本報訊中華民族的民間美術、手工藝、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年的文化精粹,是民間傳統智慧的結晶,體現著華夏兒女非凡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承載著悠悠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情感。為了讓這些民間藝術得以留存並加以發揚,北大出版社出版了「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這套叢書,為傳承這些中華遺產而提供了系統的資料。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在倫敦發布
    當地時間3月12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在倫敦國際書展上舉行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首批新書全球發布儀式。新書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柯平的《和諧》,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汀陽的《天下》,中國人民大學袁濟喜的《興》,北京師範大學方維規的《文明》。
  • 中華藏書文化論壇開幕,眾學者說「文化傳承核心是回歸元典」
    9月7日,第四屆中華藏書文化論壇在京開幕,圍繞文脈傳承、藏書文化、元典閱讀,專家、學者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王偉光在致辭中指出,中國的藏書文化源遠流長,從公家到私人,從機構到個體,這一歷史過程艱苦卓絕,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具有5000年綿延不絕的韌性,和藏書文化有著直接關係。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在倫敦書展發布
    當地時間3月12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在倫敦國際書展上舉行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首批新書全球發布儀式。新書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柯平的《和諧》,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汀陽的《天下》,中國人民大學袁濟喜的《興》,北京師範大學方維規的《文明》。
  • 我區學校入選「首批廣東省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
    恭喜我區公明第二小學、玉律小學入選「首批廣東省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名單」!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公明第二小學秉承「好習慣成就精彩人生」的辦學理念,結合深圳市提升中小學生八大素養指導意見,立足課堂,輔以社團,開設書法和中國畫兩門特色課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播撒文化自信的種子。
  • 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藝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
    問:為什麼要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有什麼意義?  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中華創世神話》繪本獲美術圖書金獎:傳達的是中華文化核心
    《中華創世神話》繪本獲美術圖書金獎:傳達的是中華文化核心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2017-09-18 07:12 來源:
  • 傳承中華美德 弘揚中國精神
    《中華美德故事》叢書,採用簡潔明快的敘事風格、生動活潑的插圖,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了中華美德的豐富內涵,適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閱讀特點,既可以作為青少年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又可以作為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青少年接受中華美德薰陶的案頭手冊,使中華美德薪火相傳,幫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個人品德、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強大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 吳雙英:《文化中國叢書》與大專家寫小書
    為幫助當代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優秀文化獲得更廣泛的傳承,自2010年起,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特邀何茲全、侯仁之等著名學者編著《文化中國叢書》。這是一套大專家寫的小書,在策劃編寫過程中,啟功、任繼愈、羅哲文等大家先後辭世,他們的作品成為難得的遺著。
  • 愛德華六世國王學校回訪交流 傳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017年5月23日至26日,英國莎士比亞故居,斯特拉福德鎮愛德華六世國王學校代表回訪我校,進行課程體驗和文化交流。續4月份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53周年慶典交流活動,此次為兩校第三次交流訪問。(國王學校代表和臨川一中教師在王安石雕像下合照留念)
  • 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節目項目」旨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及《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 讓中華文化滋養青少年心靈
    2014年,經過各種打磨,《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第一套10冊《戰國成語與趙文化》面世了。  這套圖文並茂的成語故事,畫面精美,更特別的是故事後的注釋。  市場反響不錯,第一套書很快就賣出數千套,去年在大陸出版的簡體版獲評「上海好童書」。除了紙質圖書,線上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也在緊鑼密鼓製作過程中,預計今年9月正式推出。
  • 墊江大石小學被評為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近日,記者從縣教委獲悉,大石竹編獲「國字號」榮譽,成為教育部認定的全國中小學傳統手工技藝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項目,其所傳承的學校大石小學榮獲「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稱號。據悉,教育部於2017年發出《關於在全國中小學校開展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創建活動的通知》,決定在全國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創建1000所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傳承項目主要包括戲曲、書法(篆刻)、民族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民間舞蹈等。教育部將對經遴選認定的學校命名為「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並通過各種途徑介紹和推廣典型經驗,給予一定經費支持。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三國專家聯手 首創雙語講述中國故事在經濟全球化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深化的背景下,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更加廣泛地與世界對話,增強國際話語權,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使中國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今天的中國正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需要世界理解。而要實現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消除語言的隔閡是第一個關口。
  • 首部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叢書出版發行
    日前,《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由中國方正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據了解,這是國內首部以叢書形式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通俗理論讀物,共70餘萬字,主要面向黨員幹部,併兼顧社會大眾。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先生專門為新書發布發來賀信。
  • 傳承地方戲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寧海平調」走進浙江工商職院
    作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戲曲,寧海平調既傳承了宋元南戲的遺韻又兼有清代戲劇傳奇的特徵,集中體現了浙東古代民間風情和文化理念。  與張欣蕊不同,旅遊1973班的劉琛原本就是個戲迷,還是浙江工商職院學生社團雅韻戲曲社的社長,此前喜愛越劇及甬劇表演的她對這次寧海平調走進校園拍手稱快,表示領略到了寧海平調的獨特魅力,接下來想要更進一步地了解和學習。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校園生根發芽」  「這個活動的舉行標誌著學校與寧海縣平調藝術傳承中心的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