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間印染:傳統與當代的融合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中國傳統民間印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在世界享有盛譽。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表現出式微之勢。南通的扎染和藍印花布卻異軍突起,在保護、傳承、發展等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南通扎染的產業發展之路

  中國民協調研組

  5月31日,羅楊赴」現代扎染之鄉「南通海安縣調研,在海安錦華服飾有限公司和扎染藝術大師焦寶林交談。方成/攝

  5月下旬,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深入到南通市海安縣,對「南通扎染」產業進行了調研。「扎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始於秦漢,興於魏晉南北朝,豐盛於唐代。到了民國時期「扎染」已十分普遍。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扎染」技藝逐漸走向消亡。而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南通市扎染廠和海安縣扎染廠先後誕生,並逐步對外擴展,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一度加工點達200多個,加工隊伍達60000人。僅用了不到5年時間就佔領了日本扎染和服市場的90%。又向歐美、東南亞諸國及港澳臺地區拓展,商務部授予南通和海安兩廠為「出口創匯基地」。

  「南通扎染」為了適應市場,在繼承傳統文化和工藝的同時又開拓了現代扎染的延伸領域,工藝水平進一步提升,新的服飾品、家用紡織品、旅遊品、欣賞品等產品佔領了國內旅遊市場,從而實現了內外銷市場一齊上。「南通扎染」以其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以及產品的多重文化特徵,成為江蘇工藝美術品牌。

  生產性傳承讓瀕臨絕跡的古老工藝再放異彩

  海安位於江海平原,農閒季節廣大婦女有從事副業生產的悠久歷史,尤以網業、勾衣、刺繡、藍印花布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面對蓬勃興起的扎染市場,民間藝術家、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得者焦寶林,依據「美樂」牌鉤針衣社國內產的班底與「網絡」,很快把扎染生產的加工點普及全縣,並迅速擴展到揚州、徐州乃至安徽、河南、山東、浙江等地區,僅用10年時間就佔領了韓國用了50年才進入的日本市場,為國家創利稅2000多萬元,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

  南通扎染產業開發的歷史成因

  南通扎染的崛起,恰逢我國改革開放之際,選擇的是一條產業發展的路子,南通的民間藝術家們憑藉遠見卓識,抓住機遇,敞開大門,與進出口部門緊密合作,承接了這一歷史性的開發。南通市扎染廠和海安縣扎染廠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建立健全生產流程,配備各級管理人員和生產骨幹,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建造新廠房、改造舊廠房,培訓加工隊伍,整改後兩廠廠房面積達12000平方米,工人近千人,發展加工點100多個,加工隊伍達40000人,年出口日本扎染製品達150萬條(件),產品覆蓋了90%以上日本扎染和服市場。

  文化特性是南通扎染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

  南通扎染除了技法的傳承,諸如運用點、線、面原理,使點、線、面相間,形狀大小穿插,繁簡對比,構成千變萬化的圖案紋樣。從古至今,扎染製品紋樣的基本單位都是「點子」,中國古代叫做「魚子絞」。

  扎染作為來自民間的古老工藝,它深深植根於民間的土壤,是充分利用自然原料並以手工操作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品。扎染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以實用為前提的,而又以文化內涵作為產品特性的根本,離開了民間藝術和工藝這一屬性,扎染則會失去其在市場發展的空間和存在價值。

  與時代同行是扎染髮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扎染這門古老的藝術不斷綻放出新的時尚性。南通扎染從復興那天起,它就廣泛吸收國內外的先進工藝、先進技術。其中日本對南通扎染影響比較大。日本著名的工藝大師三宅一生的作品為南通扎染的設計師們所稱道,他們的產品技法吸收了三宅大師豐富的營養。30多年來,南通扎染企業老總們對日本市場的考察研究,少的有幾趟,多的達幾十趟,對日本扎染同行的開發思維、設計理念、經營管理和嚴謹的作風無不佩服之至,他們受到日方影響也多少改變著自己的行為模式。

  南通扎染產業的發展模式總結

  南通扎染的產業化實際上是形成社會普遍承認的規模程度,並從質的規定性上達到提倡的目標。十多年的時間,南通扎染企業從上海、南通等口岸出口到日本和其他國家級地區的各類扎染製品就達1000多萬件,產值5.5億元,創匯1.5億美元,並多次獲得全國創匯大獎。隨著企業制度改革,催生了一批民營企業、工貿合作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集團企業,其中以「錦華」、「三友」、「華藝」、「金桑」、「蘭希」、「銀帆」、「藝龍」等企業的規模、技術力量和開發能力最具有代表性。他們迅速將外加工渠道延伸到安徽、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

  經過以上考察,作出如下的總結和思考:

  一、生產性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有效方式。非遺的傳承規律首先在於其恆定性——遺產是經過時代積澱後形成的文化形態,其次是活態流變性——文化遺產也在發展、衍變。

  二、民間藝術通過生產使非遺重新回歸到人類當代社會生活。品牌對非遺傳承有很大的推動力,對產品市場的影響、對當代傳統技藝達到的水平都會有所貢獻。

  三、民間藝術的生產性保護,必須要有政府的扶持。各級政府應進一步研究和加大推進民間藝術的生產性保護扶持政策,以及傳承生產的貸款和減免稅收等相關措施。

  四、文化是文化產業的靈魂。民間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以傳承傳統工藝為手段,以壯大民間文化實力為目標,以使民間藝術與社會發展同行,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取得更大的社會效果。

  南通扎染開創了一個民間藝術發展嶄新的時代,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南通扎染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同樣面臨新的課題。南通扎染的產業發展之路極大地提高了扎染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扎染的獨特魅力閃爍在非遺中的同時也體現在它的商業價值中。(陳勝妍執筆)

  南通藍印花布的傳承與保護

  中國民協調研組

  藍印花布,是我國民間一朵鮮豔的奇葩。它歷經滄桑,幾近枯萎,今天,我們又一次走近了她,看到了一幅風雨過後清新的畫面。

  藍印小花千古傳 花到今朝更好看

  南通瀕江臨海,土質、氣候宜於種植棉花。藍印花布起源於江南一帶,明清時傳入南通。明代南通地區已有靛藍出產。藍草的普遍種植為染制藍印花布提供了豐厚的染料來源。藍印花布作為生活用品與南通的農耕文化相伴走過了數百年的燦爛歷程。

  建國前,全國大部分明清染坊受到洋布的衝擊,而南通由於特殊地理位置,藍印花布的作坊一直延續到解放後,植根於南通的藍印花布小染坊、印染合作社遍布南通各縣鄉村。改革開放以來,外貿引領著藍印花布業的新發展。如皋的石莊,通州的二甲、石港,海門的三陽,啟東的匯龍等都為藍印花布的傳承發展作出過努力。上世紀70年代以來,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工藝品印染廠、旅遊工藝品研究所,為開發傳承藍印花布民間藝術做了很多的研究整理工作。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南通分會在上世紀80年代初,即對南通的藍印花布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出版了《南通藍印花布紋樣》。在各級政府關心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民協副主席吳元新於1996年創辦了我國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產、經營為一體的藍印花布博物館,南通藍印花布的傳統工藝得以進一步的挖掘和弘揚。2002年,南通市政府又出資建立了藍印花布博物館新館,館藏明清以來的大量藍印花布以及相關的傳統印染藏品。

  新館成立以來,堅持以宣傳民間藝術,繼承傳統工藝為宗旨,先後赴海內外展覽30多次,接待了中外賓客50多萬人次。並堅持以商養文,以文促商,在繼承傳統民間藝術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產品,以搶救、保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以研究傳承民間工藝為己任,把所得的效益全部投入到藍印花布的搜集、挖掘、開發、宣傳之中。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在生產性保護中,創建了「藍藝」品牌,將傳統藍印花布技藝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創作了一系列的藍印花布新品。同時,藍印花布作還多次參加全國的民間工藝品展覽,並多次榮獲民間工藝最高獎——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2006年,南通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藍印花布之鄉」,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通藍印花布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期。

  精品件件皆絕世 流連忘返聲聲嘆

  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坐落在美麗的濠河風景區,館內分5個展廳,第一展廳為起源與發展;第二展廳為古舊精品;第三展廳為工藝流程;第四展廳為外向開拓;第五展廳為創新與發展。動靜結合的表演展示了古今藍印花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國內外廣大愛好者、大中專院校學生欣賞、學習、研究民間工藝美術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是最具特色的南通旅遊景點和民間工藝美術的生產和教育基地。

  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竭盡全力弘揚和傳承民間傳統藍印花布,整理收藏明清以來實物及紋樣資料,保存著大量優秀的民間製品,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藍印花布》《刮漿印染之魂——中國藍印花布》《中國傳統民間印染技藝》等著作。

  藍印花布博物館在努力保存傳統工藝的同時,創建了自己的品牌並不斷開發新產品。目前館內有臺布、壁掛、包裝、工藝品、鞋帽、服裝6大系列產品,計1000多個品種,適應了現代家庭生活的需求。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稱讚該館「藍藝」品牌在保護、傳承染織文化遺產的工作中走在全國的前列,並欣然題辭:「靛藍人間布上美,青花世界館中看。」

  小花也需護花神 嘔心瀝血群花妍

  南通藍印花布是中國農耕時代的「活化石」,它「活態」地表現了江海平原的民俗、民風、民情,它的生產工藝、花樣、花版和紋樣,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使用價值。

  鑑於藍印花布博物館長期以來在保護、搶救、創新、繼承、開發藍印花布傳統藝術上的貢獻,2006年,吳元新獲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的「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個人成就獎」;同年12月,吳元新獲國家發改委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成為建國以來傳統印染行業第一位「國家級大師」;2007年6月,吳元新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授予「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6月,被中宣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文聯授予「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開館十餘年來,在對藍印花布的搶救、傳承中,已走在全國前列,保護了一大批瀕臨消失的古舊藍印花布作品共計1.26萬餘件,10萬多個紋樣,收集了古舊藍印花布花版1500多張,為傳承傳統藍印花布技藝、弘揚傳統民間印染文化作出了貢獻。

  為了搶救和保護藍印技藝,讓藍印花布重現昔日輝煌,吳元新呼籲了30年、奔走了30年、奮鬥了30年,並傾其所有,創建了中國第一家私人藍印花布博物館,恢復了明清染坊,開設了研究製作中心、站式銷售中心,還編篡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收集整理了他30年來收藏和創作的藍印紋樣精品,為織染藝人和專家學者提供了研究藍印花布的豐富資料。他是藍印花布的收藏家、研究家,是傳統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承人,更不愧是藍印藝術的忠誠守望者。(劉未執筆)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印染技術活化石 「夾纈」入選省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中國古代印染技術活化石 「夾纈」入選省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發布時間:2018年12月27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蒼南新聞網12月27日消息:「夾纈」是一種古老的印染藝術,「蒼南夾纈」稀世而獨立,不僅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古代夾纈印染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流程,同時還保存了天然靛青的配方、
  • 紡織服裝學院舉行中國傳統印染工藝展
    作品秉承「傳承·創新」理念,通過古代技法應用,結合現代設計與審美,體現傳統與現代時尚完美結合。活動結合南通江海染織文化特色,旨在進一步整合文化創意學術資源,活躍校內傳統印染工藝應用設計相關群體交流平臺。
  • 傳統服飾植物印染原料介紹
    「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進行面料染色的技術,是中國傳統的織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環保以及現代工業染織無法表現的藝術性,天然染色的特點在於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同時可以避免化學染料的嚴重汙染問題。藍靛唐代的印染技術全面發展而且成就斐然,這時的紋纈、夾纈、蠟纈都出現了驚人之作。宋明時期的印染藝術已相當全面,色譜也愈加完備。明代官方設有顏料局,掌管顏料。
  • 返璞歸真,領略傳統印染工藝的魅力
    返璞歸真,領略傳統印染工藝的魅力 2017-03-20 15:01:48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傳統手工藝欣賞——布藝
    蠟染 說起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今天我們去探索技藝最開始的地方,或傳承或凋亡。始終不會被遺忘的貴州蠟染之鄉——黔東南。
  • 創新傳統民樂的當代表達
    以意傳情的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面對今天生活節奏、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對音樂語言越來越豐富的當代音樂,也要有所調整8歲那年,父親為我買了第一支竹笛,從此我就再也沒有放下。我是恢復高考後中央音樂學院錄取的第一批大學生。但在此之前,我對江南民間音樂以及評彈、滬劇、錫劇、崑劇等傳統戲曲和曲藝音樂已有長時間接觸學習。
  • 紡織服裝學院舉行中國傳統印染工藝展 - 紡織資訊 - 紡織網 - 紡織...
    作品秉承「傳承·創新」理念,通過古代技法應用,結合現代設計與審美,體現傳統與現代時尚完美結合。活動結合南通江海染織文化特色,旨在進一步整合文化創意學術資源,活躍校內傳統印染工藝應用設計相關群體交流平臺。
  • 2019「青出於藍」第三回中國傳統染纈技藝傳承人對話在桐舉行
    傳統染纈技藝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如何讓這項傳統技藝更好地流傳下去?這是擺在當代人面前的一個問題。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統染纈技藝傳承人代表與相關機構的設計師、高校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商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共謀傳統染纈技藝的振興,共推傳統染纈技藝傳承發展的新思路。
  • 傳統書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重立志,重力行,尊師益友,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中國教育史上歷時千餘載,至今仍被世人發揚傳承,對於當代社會尤其是現代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中國傳統書院的講會儀式很好地體現了書院作為古代學術機構,重視學術自覺、推崇學派傳承和鼓勵學術自由的特點。當代高校的儀式教育活動也可以借鑑這些優秀傳統,在儀式中體現大學的學術自覺,倡導與不同信仰、不同學派之間的交鋒和融合,以及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對話。傳統書院的講會儀式很好地體現了書院作為古代學術機構,重視學術自覺、推崇學派傳承和鼓勵學術自由的特點。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注重主體生態德性修養,忽視對現實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傳統生態政治法律制度、生態民俗是適應傳統農林牧漁業生產生活及環境保護要求,建立在傳統生產經驗基礎上,在面對當代工業生產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上存在自身的時代局限;在現代化過程中,傳統生態民俗被視作迷信被摒棄,客觀上也限制了其在當代社會積極作用的發揮;要實現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當代轉型,發揮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一是要結合古典文獻、民間專家訪談、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搜集整理傳統生態思想文化資源
  • 甌網丨逛3號館感受中國傳統藝術魅力
    《革命之舟·;藍染》黃楊劈雕《逆行使者》曲陽石雕《道根儒莖佛葉花》袁國強作品《月色菱花》☉商報記者 陳佩蕾中國傳統藝術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仕元,非遺「畲族銀器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林偉星帶來的這件作品,以傳統畲族鳳冠為原型,經過創新設計,融合南北技藝,採用花絲和掐絲工藝鏤空製作而成。
  • 《西遊記繪本》融合傳統文化和當代審美成爆款
    她表示,「我們試圖用今天年輕父母和新生代兒童能接受的審美趣味和視覺語言,向他們詮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古老絕美的華夏圖騰,不僅在美學趣味上,更在價值觀上增強時代質感。」 傳統文化融合當代審美 打造屬於「10後」孩子的西遊記憶
  • 從《霸王別姬》看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在當代電影中的應用
    一、中國傳統戲曲的獨特魅力人們通常將中國傳統戲劇稱為中國戲曲,與20世紀以來受到西方戲劇影響而形成當代主流戲劇形式的中國戲劇區別開來。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中國戲曲從時間上統括了元明清直至近現代各個時期的中國傳統戲劇,而在空間上,它又涵蓋了京劇、粵劇、川劇等將近三百六十多種劇種。縱觀中國傳統戲曲,概括起來其包含如下三個方面的特徵:  1.包容性。包容性,也指包容性。
  • 李向平談當代中國的民間信仰
    在他看來,當下社會城鎮化加速,民間信仰及其信仰方式呈現了很大的變化。民間信仰與正統宗教是如何區分的?有些正統宗教在起源上也是民間信仰,為什麼後來有的演變成了正統宗教,有的沒有?李向平:民間信仰與正統宗教的區分,古已有之而當代沿襲。中國歷史上區別為正祀和淫祀,當代則是合法與不合法的差異。
  • 講座報導|「百工」之「術」與「魂」——中國傳統工藝復興
    王院長介紹,「百工」是指中國古代管理營造的官職,以及手工業和手工藝人的總稱,出自《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他指出,當日講座中的「工藝」是工藝項下的傳統工藝中的手工藝。當日的主題也與文化部等三部委2017年制定的旨在促進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相呼應。王院長從材料、工藝、造型三個方面分析工藝,即百工之「術」。
  • 苗族傳統印染技術—蠟染
    二、苗族傳統蠟染的工藝流程苗族傳統蠟染將棉布、麻布進行繪染,在畫蠟前先用草木灰或牛糞煮二三小時進行漂白、曬乾。丹寨、三都「白領苗」用蘑芋漿在布的背面均勻平塗,幹後再用光滑的牛骨將正面布磨光磨平,然後才繪蠟於織物上。
  • 傳統工藝與當代潮流的碰撞
    New Balance Tokyo Design Studio全球首款Speedrift鞋款國際知名運動品牌New Balance日本設計師團隊Tokyo Design Studio(以下簡稱TDS)帶來全新力作, 將New Balance FuelCell中底跑鞋科技與日本傳統製鞋工藝相結合
  • 當代藝術家郭振昌轉化傳統藝術拼貼中西文化
    華夏經緯網8月3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以近10年的創作為選件範圍,從臺灣民間傳統手工藝到社會寫實、中西文化對照,臺灣當代藝術第一代的郭振昌,《之前之後》個展呈現高度的混合性,除了他的個人自覺與廣泛的實驗,也反映了臺灣作為混雜文化的特質。
  • 從乞巧節到中國情人節,淺談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七夕節的文化重構
    導語:一年一度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七夕節馬上就要來臨了,情侶們忙著給對方準備節日禮物,商家則忙著借節日之機大搞促銷優惠活動。有時候突然就有了這樣的疑惑:七夕節起源於何時?是慶祝什麼的節日?為什麼現在好多人又叫七夕節為「中國情人節」或者「七夕情人節呢?」帶著這些疑問,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七夕——這個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歷史演變吧。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