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傳統民樂的當代表達

2020-12-15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音樂語言隨時代變遷而發生變化。以意傳情的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面對今天生活節奏、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對音樂語言越來越豐富的當代音樂,也要有所調整

8歲那年,父親為我買了第一支竹笛,從此我就再也沒有放下。

我是恢復高考後中央音樂學院錄取的第一批大學生。但在此之前,我對江南民間音樂以及評彈、滬劇、錫劇、崑劇等傳統戲曲和曲藝音樂已有長時間接觸學習。在蘇州吳縣文工團做樂隊演奏員的7年間,我幾乎走遍江浙大小鄉鎮,每到一處便向當地民間藝人學習,深感民間音樂、傳統音樂、戲曲音樂的博大。

畢業後,我到中國音樂學院工作。1983年春節,我和其他幾位同事在音樂理論家李西安先生的悉心安排下,專程到福建泉州向當地藝人拜師,學習在中國音樂史上被稱為「活化石」的古老南音。用閩南語演唱的南音,雖然保留了唐代以前的古老唱奏方法,但無論是演唱還是樂器演奏都存在相當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看譜演奏的音樂學院科班生來說是一種挑戰。我雖然自幼吹笛,但南音使用的尺八和別具一格的「工乂譜」卻讓我望而卻步,但同時也讓我深切認識到,除了音樂學院裡的教授,民間藝人那裡同樣有「一肚子學問」。如果我們能抱著虛心、誠懇的學習態度,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會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工作之初,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曹正送給我一支陶壎,並教導我說,演奏笛簫樂器的人應該同時掌握壎的演奏技法,因為壎有八千年歷史,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我隨即開始對這件古老樂器進行鑽研,從它的聲音中一次次感受到神秘遙遠的遠古神韻,之後我不僅用它獨奏,還為它改編和創作新樂曲,並在電影《菊豆》《霸王別姬》等配樂中展示這件古老樂器的魅力,在國際上獲得巨大反響。

還記得我憑藉作品《南韻》在全國民族器樂作品創作比賽上獲獎,頒獎的領導對我說:「你的作品是鮮活的,具有東方文化內涵的特徵。」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堅定了我未來的方向。無論是20多年後,我採用蘇州彈詞「麗調」素材和「麗調」獨特的運腔創作的《花泣》,還是為北京奧運會創作的《自然》,抑或是後來我組建中國竹笛樂團並堅持每年推出一臺原創音樂會,我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始終沒有偏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根」,是它們養育了我。一件樂器的風格傳承是什麼、中國音樂的精華內核是什麼、背後的民族文化特徵是什麼,這些是我幾十年不斷思考的問題。事實證明,中國當代音樂家如果想要在國際舞臺上成功「走出去」並獲得世界性影響,認識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音樂核心價值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高超的作曲技法與演奏技巧。

音樂語言隨時代變遷而發生變化。以意傳情的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面對今天生活節奏、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對音樂語言越來越豐富的當代音樂生態,也要有所調整。就竹笛演奏而言,傳統意義上的演奏技巧在今天面臨顛覆性的發展。陳其鋼《三笑》中尺八、大低音笛的表現,其氣息運用的多元性與手指變化的複雜性,在以往的傳統曲目演奏中沒有出現過。今天的音樂家必須具備在技術與藝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的能力。技術對藝術的改變是必然的,關鍵是怎麼理解、怎麼對待。比如,在我看來,電子音樂帶來的就絕不僅僅只是數碼化那麼簡單,而是一種高清晰度的思維觀念,這種觀念能給我們的音樂藝術帶來新質。

進入21世紀,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面臨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應該更理性地看待「被歡迎」,不是追逐新鮮一時、轟動一時,而是紮實尋求一種良性發展方式,在築牢傳統根基和面向世界觀眾之間,開創一片自由馳騁的天地。傳統與現代之間存在溝通理解、互鑑合作的無限可能。我曾將中國民族音樂的傳統元素與西方的現代音樂元素相結合,在作品中將古老樂器笛、簫、壎的獨有特性發揮到極致,同時與國際聽眾接軌,通過電子音樂元素和無伴奏合唱的利用,拓寬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表現手段以及樂器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傳統與現代之間迸發出火花。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對傳統音樂的積累以及對西方音樂體系的理解,我追求的是在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語彙、風格特徵、審美意境乃至文化傳統深入吃透的基礎上,找到民樂內在的現代意識,而不是單純外在形式的新穎花哨。

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寶庫中還蘊藏著許多不為我們所知的美,當代音樂家如何進一步發掘、繼承、弘揚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如何卓有成效地提高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研究與認識,同時不斷創造出更多讓世界矚目的音樂作品,是一條漫長的探索道路。我願與同道攜手求索,為做好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當代世界性表達不懈努力。

張維良,1957年出生於江蘇蘇州,笛簫演奏家、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主要器樂代表作有《南韻》《花泣》《粵之海》《吆喝——竹笛與管弦樂隊》等,另有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演奏、配樂作品若干,著有《簫的世界》《竹笛藝術研究》等。

張維良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20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當經典館藏遇上傳統民樂
    林女士帶著6歲的女兒從普陀區趕來,她告訴記者:「民樂和山水畫的結合,讓小朋友對傳統文化藝術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在他們的四周,展廳牆面上掛滿了大師們創作的傳統山水國畫,兩位年輕的民樂藝術家演奏了包括《陽關三疊》《流水》《梅花三弄》《欸乃》《姑蘇行》等在內的曲目。 距離演出舞臺不遠,掛著一幅吳湖帆的《石溪僧秋山圖》,也是古琴演奏藝術家宓嵩傑喜歡的一幅畫。「傳統山水畫是寫意的,傳統民樂也是寫意的。這些畫作能激發我們演奏時的情感,觀眾一邊聽著傳統樂曲一邊看展,感覺應該也會很好。」
  • 民樂的藝術創新與文化堅守
    民樂要保持長久生命力,自然也要不斷創新。  從藝術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看,任何藝術都是人類情緒的表達,也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不同時代的人,生存環境不同,必然導致其審美需求各異。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聽眾的口味也在不斷變化並呈現出多樣化特點,民樂如果不創新就難以滿足聽眾的需求,就會面臨生存危機。
  • 當經典館藏遇上傳統民樂:在中華藝術宮體驗「仙樂飄飄」
    林女士帶著6歲的女兒從普陀區趕來,她告訴筆者:「民樂和山水畫的結合,讓小朋友對傳統文化藝術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在展廳如同置身仙境聽仙樂飄飄。蔣迪雯 攝在41米層的「海上生明月」展覽現場,上海民族樂團的宓嵩傑和趙韻夢,帶來了兩場琴簫合奏。
  • 媒體助推中國民樂創新與發展——以《國樂大典》節目為例
    中國民樂以特有的方式記錄著中華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其傳統音樂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雖然民樂如今在人們心中是小眾音樂,但近幾年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成為很多主流媒體節目製作的新方向。其中,綜藝節目《國樂大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民樂的藝術創新與文化堅守-光明日報-光明網
    總之,創新的突飛猛進,既為民樂帶來「無邊光景一時新」的驚喜,也讓人有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迷惑。民樂在創新中是否會模糊自己的身份?民樂在發展中究竟該改變什麼,堅守什麼?     從藝術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看,任何藝術都是人類情緒的表達,也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不同時代的人,生存環境不同,必然導致其審美需求各異。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聽眾的口味也在不斷變化並呈現出多樣化特點,民樂如果不創新就難以滿足聽眾的需求,就會面臨生存危機。
  • 二胡+大提琴版《梁祝》、民樂重奏《野蜂飛舞》、爵士搖滾味《百鳥...
    長三角地區長久以來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沃土壤,這片充滿詩意的土地,孕育了豐厚的傳統和現代新聲交匯交融。為了進一步促進長三角民樂的區域聯動和資源共享,同時升級打造「錦繡中華」的品牌魅力,更大程度發揮「上海之春」推介優秀劇目的功能,一臺《錦繡中華·海上生民樂》音樂會將於12月17日在浙江寧波舉辦。這也是上海之春《錦繡中華系列音樂會》走出上海,走向長三角的首次嘗試。
  • 新樂府又帶來「民樂」新玩法
    本文採寫:新京報楊暢新媒體編輯:田偲妮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融合琵琶、二胡、古箏、笙、中阮等多門類民樂樂器的創新演奏形式,配以秦腔、戲曲的自由吟唱,加之皮影戲的映襯和先鋒影像藝術的布景……在北京疆進酒的舞臺上,先鋒民樂組合「名無虛」與兩位視覺藝術家一起,以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為主題,即興上演了一場別具一格的三重奏演唱會。
  • 《海上生民樂》亮聲澳門,海派民樂牽起「滬澳情」
    「海上生民樂」,天涯共此時。11月12日晚,上海民族樂團登臺澳門美高梅劇院,亮相滬澳經濟文化發展協會、澳門上海聯合會主辦的首屆「滬澳主題周」,以一臺《海上生民樂》,為澳門觀眾帶去別樣的海派民樂體驗,牽起了「滬澳情」。
  • 上海民族樂團:創作者不能僅「複製粘貼」民樂素材
    儘管當時已有《西北組曲》《后土》《達勃河隨想曲》等優秀當代力作,但大多數觀眾走進音樂廳時,對民樂的欣賞偏好卻凝固在《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傳統樂曲上。2006年之前,樂團演出的曲目很集中,有人形容演來演去用一張節目單就夠了。  只能一味重複記憶的音樂沒有未來。民樂團要打破以往「年年只有一張節目單」的尷尬困境,必須從最根本的創作入手。
  • 「民樂新星」陸軼文開專場音樂會,她要用二胡對話交響樂隊
    音樂會海報12月9日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青年二胡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教師陸軼文將帶來專場音樂會「中國旋律」,用手中的二胡與雙管編制的西洋交響樂隊展開深層對話。指揮林大葉執棒杭州愛樂樂團同臺獻演。
  • 乘著民樂的翅膀「飽覽」祖國山河
    首場「思南賞藝會」主題為「民樂與歷史人文地理」,現場邀請到了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等研究方面的著名專家葛劍雄教授擔任導賞嘉賓,結合世界地理文化講述民族樂器如何通過絲綢之路流傳到中原地區與中華文化進行融合、發展、創新,勾勒出多姿多彩的文化變遷發展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歷程。
  • 講臺上的良師,舞臺上的新星,在這場音樂會裡聽見民樂的未來
    此次音樂會不僅是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2020民樂周」青年教師推進提升計劃的重要展現,也是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的重點項目。圖說:音樂會現場玉石之路 麒麟起舞昨晚,率先登場的是青年琵琶演奏家韓妍,她演繹的是作曲家趙季平的《第二琵琶協奏曲》,作品中既能聽到評彈的韻味,創作上又沒有拘泥於西方傳統協奏曲的結構,而是採用單樂章的形式在思想和詩意上尋求更多表達。
  • ...當代表達 引來全球喝彩-臨川四夢 霸王別姬 傳統戲曲 觀眾 演出...
    製圖:李潔  世界舞臺對中國傳統文化從未有過今天這般的矚目。過去五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觸角遍布世界,所到之處,感動與歡呼不斷。傳統文化正以當代表達,在世界舞臺自信亮出「中國身份」。  對接最新科技手段,釋放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  煙雲繚繞的幽谷,波濤洶湧的烏江,這些在傳統舞臺上難以具象呈現的情境,在3D全景聲戲曲電影《霸王別姬》中有了生動展現;而京胡和鑼鼓,則透過立體環繞聲效迴蕩在影院。
  • 2013竹塹民樂節閉幕 兩岸合演《梁祝》壓軸
    2013竹塹民樂節閉幕 兩岸合演《梁祝》壓軸   據臺灣媒體報導,「2013竹塹民樂節」28日圓滿閉幕,新竹市副市長遊建華偕同知名指揮家閻惠昌、黑龍江歌舞劇院藝術指導馮少先、黑龍江歌舞劇院一級演奏員唐富、中央民族樂團首席唐峰、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柳琴首席崔軍淼等來賓蒞臨「梁祝」閉幕音樂會,為期三周的「2013竹塹民樂節」畫下完美句點。
  • 「新蘇式風格」引領民樂新風尚
    中國江蘇網9月20日訊 昨天,記者從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籌備工作新聞通氣會上獲悉,今年底至明年初,該樂團將為廣大市民帶來以「未來的希望」為主題的五場首輪演出,首演由國家一級指揮家彭家鵬親自執棒,眾多知名民樂演奏家共同合作。
  • 民樂表演走紅網絡 演奏者來自安慶市
    這些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民樂的創新和普及。這場「年度最佳」的節目到底是如何走上舞臺的?小眾民樂未來如何抓住年輕受眾的心?昨天,方錦龍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方錦龍在舞臺上做「炫技」表演。不僅如此,方錦龍還希望能藉此傳遞民樂的傳統文化、普及經典曲目。「就像開頭用《十面埋伏》,只用高潮部分的幾句,緊接著就跳到《滄海一聲笑》。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男兒當自強》卻不知道《將軍令》,我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知道很多流行的東西就是來自於經典,通過有趣的方式把傳統文化傳播出去。」
  • 木易:當代語境下傳統木雕的新表達
    不過,相較於老一輩對木雕的傳統玩法,他更中意在作品中融入傳統以外的東西。「要怎麼樣用中國元素來表達這個東西呢?」以此為切入點,木易翻找了各種資料,終於在一幅宋代的山水畫中找到了水。自古以來關於水的典故很多,盈盈一水間、水到渠成、長江後浪推前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富有張力又內斂,代表著中國許多美德,用來表現東方的精神很貼切。
  • 傳古立新 無窮奇境 記天邊情歌—2020彈撥擊樂民樂金曲新年音樂會
    演奏內容、手段、形式上的不斷豐富與創新,讓音樂充滿源源不竭的動力。彈撥樂團為觀眾帶來改編為彈撥樂版本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新年經典作品《撥弦波爾卡》,用東方的音樂語言表達來自西方的新年祝福,為新年的氣氛更添新趣。熱烈的氛圍不斷凝聚攀升,在音樂會壓軸曲目《十面埋伏》中達到頂峰。這部在1998年由章紅豔教授獨創的沉浸環繞式《十面埋伏》,歷經歲月沉澱,卻仍舊不減分毫新意。
  • 民樂版《名偵探柯南》《斯卡布羅集市》即將上演,又是一波國樂名場面
    尋樂人方錦龍旗下的熱匹開提·熱夏提戰隊(小熱戰隊),創作出新穎的民樂版《名偵探柯南》,國風與二次元不期而遇,古典氣質和摩登意識融合碰撞。《國樂大典》第三季尋樂人方錦龍旗下熱匹開提·熱夏提戰隊彈布爾、巴拉馬琴、三味線、說唱……不同的器樂和藝術形式進行著自我解構和重組,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創新風潮,這是當代傳承民樂的年輕人縮影,也是小熱、林子傑、河伯、徐碩這四位大男孩的不懈追求。
  • 琵琶演奏家趙聰:追求創新是對自我的升華
    被譽為「民樂之王」的琵琶有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風雅琴聲。在琵琶演奏家趙聰的手中,這古老的樂器更如同擁有了「魔法」,融合交響樂、搖滾、電子等不同的音樂風格,讓年輕人和「歪果仁」通過眼前這把「豎起來的吉他」,也能享受中國當代的新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