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當代語境下傳統木雕的新表達

2020-12-18 文藝通

木易是福州木雕非遺傳承接班人、品德木雕工作室主理人,出生於雕刻世家,自小耳濡目染父親楊學德的精湛技藝和追逐極致的工匠精神。

不過,相較於老一輩對木雕的傳統玩法,他更中意在作品中融入傳統以外的東西。

木易

只能做這些嗎?

走進木易的茶室裡,感覺自己成了一個畫中人。每扇窗就像一個取景框,框取了不同風景。

灰階中融入了木料質樸的美感;聚石築室,交疊錯落;素描畫般明暗、起伏、漸變的清揚氣息,輕鬆寫意出音樂節奏般的韻律感,在這樣不俗的美學品味中聽木易聊起木雕。

工作室一隅

木易從小學習繪畫,2004年開始北漂,從事流行音樂7年。2010年回到福州,承繼家族的木雕事業。當面對傳統的雕刻題材時,他總覺得少了什麼,「只能做這些嗎?」

為了尋找現代美術的靈感和屬於東方的藝術歸屬,他四處遊學,關注建築空間設計、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涵蓋範圍很廣,包括藝術領域的學院派和民間流派,甚至是商業領域與經濟領域都有涉獵。

在和木雕10年的磨合過程中,木易漸漸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個人特色——作品應該有個性,注重功能性和衍生。他依靠匠心和設計感創造出小而美的品德玩物系列作品,蛙偶、金剛、萌法鬥、錢來鼠、福瑞豬相繼問世。

木易作品

比如「蛙偶」,一隻嚮往自由的旅行青蛙,悠哉悠哉抱手假寐,嘴角叼著個金色的小菸斗,上面可以燃香,神情愜意,偷得浮生半日閒。

木易作品:蛙偶

木易的作品有一大部分是現代人生活和心境的映像,可以是一首歌、一段情感、一條生活的小建議......不一而足。心理語言鮮活、靈動,細節處理,或細膩,或抽象,強調的是與觀者節奏上的共鳴。

木易作品

木易的作品「你的眼神」,長發蓋住了少女的臉頰,露出一雙眼睛,只剩下冷漠和不屑,讓人很想撥開她的頭髮,告訴她,「你說,我在聽。」

木易作品:你的眼神

這種打破工藝壁壘的創作思路,吸引來各行各業找木易跨界合作。他們都想把傳統藝術融入自己的企業文化之中,而木易無疑是一個各方面技術都很熟練而且同時能夠天馬行空、接納新生事物的合格人選,去探索跨界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能量傳播者

「生生不息」是萬事達·坎城電影節定製禮品,靈感由坎城電影節的棕櫚葉標誌轉換而來。「要怎麼樣用中國元素來表達這個東西呢?」以此為切入點,木易翻找了各種資料,終於在一幅宋代的山水畫中找到了水。

自古以來關於水的典故很多,盈盈一水間、水到渠成、長江後浪推前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富有張力又內斂,代表著中國許多美德,用來表現東方的精神很貼切。

他一改坎城電影節的棕櫚葉的鋒利稜角,一朵浪花翻湧而出,充滿張力,又收放自如。底座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印章,可以雕刻名字。傳統和現代的融合、碰撞,在這方寸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

木易作品:生生不息

當木易帶著「生生不息」踏上萬事達·坎城電影節紅毯的時候,他以自己的理解貢獻給當代藝術一個新的表達方式——一個屬於中國但能被世界廣泛接納的文化語言。

2020年,木易開始思考屬於「品德」的文化語言,他希望以品牌運營的方式,將「品德」打造成新國潮,秉持著這種理念,他將品德的傳播內容和作品方向重新做了定位。

於是,從12年以生活為創作原點、品鑑藝術的「品德」上升為把握價值觀尺度的「品德」。

品德文創「行止有度」

在藝術領域,人們更習慣於使用「分寸感」這個詞。分寸感就是藝術上的度,有了這個度,才不會隨波逐流,藝術才會有真實的生命。

「在當下,很多人有一個通病,浮躁。很多尺度的東西都慢慢被遺忘了,我希望我們的作品能夠傳播一些正能量的東西,讓大家都夠重新撿起精神上的尺度。」這種以作品說話釋放的正能量,就構成了木易的生活軌跡和創作軌跡。

木易對聖母大教堂的門口那面石雕牆壁印象很深。他震撼於一面牆竟花了三代人100多年的時間完成,那一刻,他想到,純粹平和的人往往都有一股孤注一擲和堅持到底的意志力,靜下心來做些「無用之用」。

不強調繁複還是簡約,當代的還是傳統的,做自己認為美的、實用的,以年輕化的視覺對傳統藝術進行了重新演繹,讓更多的年輕人不再因為款式傳統而拒絕它,不斷創作出有魂有韻的作品,而木易自己更願意做一個能量的傳播者。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的發展思考!
    摘要:傳統中國畫藝術是繪畫藝術領域中的一朵奇葩。數千年來,中國畫形成的繪畫技法、意境等在當前藝術語境下遇到了新的挑戰。如何認識當前藝術語境對傳統中國畫藝術的審美需求,如何讓傳統中國畫藝術與時代結合產生新的藝術境界,這是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發展面臨的問題。
  • 低語境文化下的當代中國高語境文化交際傳播
    本文通過針對大學一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三年級學生交際風格的調查問卷,試圖從被試者言語和行為風格差異入手,證明在西方國家低語境文化衝擊下,中國大學生的交際風格呈現由高語境向低語境的動態變化過程,這也側面反映出他們在價值觀等方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 書評|當代語境下的古典內核——淺評於浩詩集《尺素書》
    值得慶幸的是,在青年學者、詩人於浩新出版的詩集《尺素書》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中國古典詩學傳統在當代語境中的復興,也可以看到古典詩學傳統如何照進當下現實主義命題寫作,並產生積極作用的。  於浩是我的兄長、多年的知交,目前在南昌大學國學院任教。他的第一身份是一名學者,其次才是一名詩人。
  • 消費主義、歷史語境與當代青年文化思潮
    轉型中國的文化結構,既關聯著當下全球化的世界體系,同時又是以自身的價值傳統、文化基礎為背景,在自身歷史的延續性和斷裂性中逐漸生成,中國消費主義文化的獨特性也內在於此。而這都構成了當代青年文化的生長環境和結構形態。
  • 創新傳統民樂的當代表達
    以意傳情的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面對今天生活節奏、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對音樂語言越來越豐富的當代音樂,也要有所調整8歲那年,父親為我買了第一支竹笛,從此我就再也沒有放下。我是恢復高考後中央音樂學院錄取的第一批大學生。但在此之前,我對江南民間音樂以及評彈、滬劇、錫劇、崑劇等傳統戲曲和曲藝音樂已有長時間接觸學習。
  • 《重識·新建——中國古篆當代語境構建與推廣》2016首屆中國古篆...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重識·新建——中國古篆當代語境構建與推廣」。本次論壇是第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西城區分會場系列活動之一,由《收藏投資導刊》主辦,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提供支持,馬子愷藝術館、北京新源國能集團等單位共同承辦。
  • 黃楊木雕,中國四大木雕之一,在這個女木雕師手中綻放別樣魅力
    其中,中國四大木雕之一的黃楊木雕,無疑是木雕中最複雜也最具有魅力的種類之一。黃楊木雕是浙江地區的傳統民間雕刻藝術之一,因所雕刻木材是黃楊木而得名。黃楊木生長緩慢,四五十年的直徑僅有15釐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難長黃楊木」的說法。
  • 東陽木雕小鎮:從「新」出發塑未來
    小鎮先後吸引陸光正創作室、大清翰林等20餘家知名紅木家具企業入駐,併集聚木雕紅木相關企業233家,推動傳統紅木工藝與現代藝術相融合,打造當代紅木家具品牌,一個個獨具匠心的現代紅木家具在木雕小鎮驚豔亮相,「買紅木,到東陽」的區域品牌知名度逐漸打響。  以跨界融合帶動產業「新起來」。自古以來,東陽木雕就廣泛運用於建築和家具,如今,全屋裝修、精裝修交付逐漸成為一種現代消費趨勢。
  •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探析
    有效拓寬當代大學生的認知渠道,切實提高認知深度,成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時代要求。 一、新媒體語境下帶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新困難 (一)新媒體的主客體平等性弱化了傳統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 新媒體技術的主客體平等性,使得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大學生在新媒體語境下呈現出明顯的認知、實踐、評價和決策等四個方面的主體性,進而使傳統教育中的主客體關係轉化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於對等地位
  • 評展·資訊|當代作家書畫,有多少符合文人藝術的語境
    ,適當展覽其實也未嘗不可,這次策展從鼓勵作家加強藝術修養當然是好事,也應當是一個好的策劃,但冠之以「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這樣的標題,或許還是會讓人有些誤會的。然而這次展覽除了個別作家詩人的書畫,總體看,對比真正的文人藝術語境,多數作品還是讓人有些訝異的——這訝異來自於落差。其實文人從事藝術創作古已有之,也是中國書畫的正脈所在,王維、蘇東坡一路承襲下的「文人畫」傳統,至今影響著中國書畫的創作與鑑賞,也有一套自己的標準與規範。近現代也確實有不少作家兼擅繪畫,並有一定影響,比如臺靜農、汪曾祺。
  • 奇人匠心X藝術木雕 木雕非遺傳承人——張燕萍
    人物簡介張燕萍,奇人匠心旗下木雕手工藝人之一,浙江溫州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科普協會會員、溫州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在哥哥的指導下,張燕萍刻苦學藝,認真鑽研,她的雕刻技藝不斷進步。八十年代早期,中國的敦煌藝術尤其受到世人的推崇,張燕萍收集了很多有關敦煌飛天的形象資料,並不斷的琢磨,如何理解用象牙雕來表現敦煌藝術。敦煌藝術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 現場|新時代、新氣象、新表達——全國新文藝群體美術作品展
    面對中國時下藝術的發展,我們要立足傳統精髓,面向學科精神,要轉換新思路、培養開闊的視野,打破跨學科的壁壘、增加豐富藝術的多元性,為推動新時代中國藝術的精進發展而貢獻力量。藝術家代表張建豹致辭最後張建豹先生作為藝術家代表致辭,他指出:「本次展覽名為《新時代、新氣象、新表達》,實質便是突出一個「新」字,創新在當下的藝術語境中要如何理解、如何推進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如何在全球語境下,形成新的文化動力和創作資源?如何使傳統的繪畫門類和藝術本體適應時代精神?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面對諸如「反沉默螺旋」「雙螺旋」等現象以及學界對「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語境下能否適用的質疑,本文重點從兩個方面加以論述,一是該理論並沒有消失,它所帶來的效果和影響也沒有被減弱,任何「反沉默螺旋」「雙螺旋」最終還是會形成「沉默的螺旋」;二是該理論表述的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媒介現象,其中的「沉默」是一種心理表現,不等於話語權缺失,同時也是一種現象沉默,而非結果。
  • 「非遺」循夢 「文創」知新 葉柱探尋傳統黃楊木雕新的「打開方式」
    而讓民間傳統工藝不斷發展壯大的動力,不僅源於對傳統的繼承和堅守,更在於把創新元素源源不斷地注入其中。 葉柱從傳統黃楊木雕中解讀塵封的故事,循究民間生活美學,將傳統的手工藝與創意融合,推出一系列的木雕文創產品,讓非遺傳統文化更接地氣,開闢出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
  • 傳統木雕紋樣,寓意真美好!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在我們國家常常被稱為「民間工藝」,那些木雕花紋更是「極盡雕琢之能事」,那些常用的吉祥花紋,生活中的你知道它的含義嗎?
  • 閩商社團領袖|李鳳榮:鳳採刀筆通造化 榮茂木雕畫雲霞
    無論是佛教題材人物,還是中國民間的祥瑞寓意題材,無不是李鳳榮在對傳統、對技藝深刻理解基礎上,以手工技藝的創造而外化的獨特形象。他的作品或從設計,或從立意,或從雕刻,都體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奇的創作追求,因而傳統題材能出新意,傳統技藝能化新境。
  • 溫柔的刻刀—風花雪月下世代相傳的木雕技藝,白族人的智慧結晶
    今天我們就去探索一個你不知道的大理——風花雪月裡的刻刀(白族的木雕技藝)。讓我們紅塵作伴,去大理來到目的地,忍不住一句大寫的感嘆!真美!微風徐來,陽光溫煦,凌霄、三角梅、燻衣草還有水鳳仙充斥在路邊、牆角、屋下、水塘邊肆意的綻放。
  • 婺源木雕裝飾藝術特點及文化內涵
    婺源木雕在內涵表達上遵循自然,象徵意義遠超物象之美,題材意義追求與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相符。明代早期,婺源民居木雕便已形成規模,其風格粗獷拙樸,主要以淺浮雕為主;明中期徽商崛起,商人返鄉修建祠堂建造宅院成為常態,立體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木雕形態表現趨向於精雕細刻,高浮雕、透雕等形式成為了主流,木雕逐漸發展成為徽商的身份象徵,木雕造型反映出上層社會奢靡富足的狀態。
  • 朽木可雕古風新意:傳統木雕巧制壁掛擺件
    沿襲傳統,這種「材質混搭」的創作在嶺南木雕中也十分常見。日前,記者在越和花鳥魚藝大世界發現,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是以鑲嵌雲石、瓷版畫的作品為主。前者所幻出的風雲山極具抽象水墨流淌的寫意神韻,配以木雕邊框即成一幅精美壁掛,頗受老廣們青睞,其形制類似書畫條幅,也有對屏、四條屏的組合方式。
  • 來自法國的木匠「大地」:因木雕結下的義烏情緣
    1987年,Guilhem出生於法國土魯斯,大學攻讀當代藝術的他,立志做一個藝術從業者。2010年,23歲的Guilhem為了汲取更多的創作靈感,從家鄉出發,開始週遊世界的藝術探尋之旅。第一次來到中國,Guilhem還只能算是個旅遊者。一次偶然的遊玩經歷,杭州雷峰塔內的木雕令他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