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是福州木雕非遺傳承接班人、品德木雕工作室主理人,出生於雕刻世家,自小耳濡目染父親楊學德的精湛技藝和追逐極致的工匠精神。
不過,相較於老一輩對木雕的傳統玩法,他更中意在作品中融入傳統以外的東西。
只能做這些嗎?
走進木易的茶室裡,感覺自己成了一個畫中人。每扇窗就像一個取景框,框取了不同風景。
灰階中融入了木料質樸的美感;聚石築室,交疊錯落;素描畫般明暗、起伏、漸變的清揚氣息,輕鬆寫意出音樂節奏般的韻律感,在這樣不俗的美學品味中聽木易聊起木雕。
木易從小學習繪畫,2004年開始北漂,從事流行音樂7年。2010年回到福州,承繼家族的木雕事業。當面對傳統的雕刻題材時,他總覺得少了什麼,「只能做這些嗎?」
為了尋找現代美術的靈感和屬於東方的藝術歸屬,他四處遊學,關注建築空間設計、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涵蓋範圍很廣,包括藝術領域的學院派和民間流派,甚至是商業領域與經濟領域都有涉獵。
在和木雕10年的磨合過程中,木易漸漸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個人特色——作品應該有個性,注重功能性和衍生。他依靠匠心和設計感創造出小而美的品德玩物系列作品,蛙偶、金剛、萌法鬥、錢來鼠、福瑞豬相繼問世。
比如「蛙偶」,一隻嚮往自由的旅行青蛙,悠哉悠哉抱手假寐,嘴角叼著個金色的小菸斗,上面可以燃香,神情愜意,偷得浮生半日閒。
木易的作品有一大部分是現代人生活和心境的映像,可以是一首歌、一段情感、一條生活的小建議......不一而足。心理語言鮮活、靈動,細節處理,或細膩,或抽象,強調的是與觀者節奏上的共鳴。
木易的作品「你的眼神」,長發蓋住了少女的臉頰,露出一雙眼睛,只剩下冷漠和不屑,讓人很想撥開她的頭髮,告訴她,「你說,我在聽。」
這種打破工藝壁壘的創作思路,吸引來各行各業找木易跨界合作。他們都想把傳統藝術融入自己的企業文化之中,而木易無疑是一個各方面技術都很熟練而且同時能夠天馬行空、接納新生事物的合格人選,去探索跨界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能量傳播者
「生生不息」是萬事達·坎城電影節定製禮品,靈感由坎城電影節的棕櫚葉標誌轉換而來。「要怎麼樣用中國元素來表達這個東西呢?」以此為切入點,木易翻找了各種資料,終於在一幅宋代的山水畫中找到了水。
自古以來關於水的典故很多,盈盈一水間、水到渠成、長江後浪推前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富有張力又內斂,代表著中國許多美德,用來表現東方的精神很貼切。
他一改坎城電影節的棕櫚葉的鋒利稜角,一朵浪花翻湧而出,充滿張力,又收放自如。底座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印章,可以雕刻名字。傳統和現代的融合、碰撞,在這方寸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
當木易帶著「生生不息」踏上萬事達·坎城電影節紅毯的時候,他以自己的理解貢獻給當代藝術一個新的表達方式——一個屬於中國但能被世界廣泛接納的文化語言。
2020年,木易開始思考屬於「品德」的文化語言,他希望以品牌運營的方式,將「品德」打造成新國潮,秉持著這種理念,他將品德的傳播內容和作品方向重新做了定位。
於是,從12年以生活為創作原點、品鑑藝術的「品德」上升為把握價值觀尺度的「品德」。
在藝術領域,人們更習慣於使用「分寸感」這個詞。分寸感就是藝術上的度,有了這個度,才不會隨波逐流,藝術才會有真實的生命。
「在當下,很多人有一個通病,浮躁。很多尺度的東西都慢慢被遺忘了,我希望我們的作品能夠傳播一些正能量的東西,讓大家都夠重新撿起精神上的尺度。」這種以作品說話釋放的正能量,就構成了木易的生活軌跡和創作軌跡。
木易對聖母大教堂的門口那面石雕牆壁印象很深。他震撼於一面牆竟花了三代人100多年的時間完成,那一刻,他想到,純粹平和的人往往都有一股孤注一擲和堅持到底的意志力,靜下心來做些「無用之用」。
不強調繁複還是簡約,當代的還是傳統的,做自己認為美的、實用的,以年輕化的視覺對傳統藝術進行了重新演繹,讓更多的年輕人不再因為款式傳統而拒絕它,不斷創作出有魂有韻的作品,而木易自己更願意做一個能量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