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熱搜,衝上了各大榜首。
一名30多歲男乘客,在國航客機上欲自殺輕生。
被發現時,臉色已經發紫,嘴唇泛白,脖子上有深深的勒痕。
機務人員和有搶救經驗的乘客立馬對該男子進行了緊急搶救。
與此同時,國航飛機緊急備降在湖南長沙,涉事乘客被送往了長沙第八醫院。
小麥看完,一陣揪心。
而今天介紹的這部空難紀錄片,則更加真實,更為慘烈,也更值得每一個人反思規避。
《空中浩劫》
Air Crash Investigation
由加拿大Cineflix公司製作出品,先後在144個國家,以26種語言播出。
目前已經更新至20季。
上線後,豆瓣評分高達9.5。
雖然好評如潮,可是這樣的事故每個人都不想再重複上演。
一架民航客機正準備在臺灣的花蓮機場降落,可突然,機艙內發生爆炸,火速迅速蔓延,場面十分混亂。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是什麼原因導致飛機在跑道滑行時,發生如此慘劇呢——
這就是空中浩劫系列片中臺灣立榮航空事故的關鍵一幕。
01
為了找到原因,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天的事情經過。
8月24日
臺灣立榮航空旗下的873號短途城際客機,正準備從臺北市飛往花蓮市機場降落。
該飛機為雙引擎MD-90客機,是一款新型波音飛機,投入量產不到四年時間。
飛機整個飛行時間大概只有20多分鐘。
這架飛機的機長唐湘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牌飛行員,而副駕駛顧安良則是一位新人飛行員,擔任此次飛機駕駛任務。
飛機當天載有90名乘客和6名機組人員。
雖然在降落接地時有些顛簸,但一切還算順利。
可就在飛機減速滑行時,突然,機艙內發出一聲劇烈的爆炸聲。
飛機上瞬間著起了大火,火勢迅速蔓延。
情況頓時變得非常危險,機上乘客慌成一團。
起火後不久,飛機電力出現中斷,此時飛機還沒停下,只見從機艙內冒出滾滾濃煙。
幾分鐘後,飛機徹底停下。
機長立刻下令疏散乘客。
此時,大火正以驚人的速度吞噬著整個客艙,不少乘客被大火燒傷,更嚴重的是飛機隨時有可能爆炸。
空姐拼盡全力將艙門打開,不過留給乘客的逃生時間只有短短幾十秒鐘。
在機組人員的有力協調下,乘客迅速的逃出了飛機。
而機長也在確保所有人離開飛機後,最後一個下了飛機。
與此同時,消防人員趕到事故現場,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緊急搶救,大火才得以控制。
幸運的是,在873號班機燒焦的殘骸裡並沒有遇難者,但是卻有28人因燒傷嚴重被緊急送往了醫院,一名乘客也因傷勢過重,在醫院不治身亡。
那麼問題來了,飛機為何會在安全降落到跑道後突然爆炸呢?
02
深入調查
臺灣飛行安全委員會的調查人員,很快來到了事故現場,他們開始尋找飛機失事的線索。
調查人員將散落在跑道上的碎片送去了實驗室進行分析,但等到結果出來需要一段時間。
他們首先對空姐進行了詢問,確定了起火點位置就在乘客的置物櫃裡,那麼爆炸物很有可能來自飛機上的某位乘客。
但是要查明真正的事故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
與此同時,有不少人開始猜測飛機上可能有炸彈存在。
隨著媒體的介入,調查人員頂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事發四天後,來自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以及聯邦航空管理局的調查人員,抵達臺灣協助事故調查。
經過爆炸專家的自己排查,很快排除了炸彈爆炸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炸彈的原因,那這場摧毀整架飛機的爆炸,到底又是怎麼造成的呢?
調查人員找到黑匣子,希望在錄音中得到一些線索,可是無論是機組內部還是和地面空管的對話,一切都很正常。
駕駛艙沒有任何問題,而且爆炸前完全沒有任何徵兆,但是偏偏就在飛機落地期間出事了。
因此,錄音中的爆炸聲,成為了調查人員研究的最大線索。
調查人員又重新聽了一次爆炸聲。
他們意外發現,機艙爆炸發出的聲音,不像炸彈爆炸的聲音那麼短暫尖銳,反而是十分沉悶,持續時間稍長。
調查人員將873號班機的爆炸聲錄音,和多種爆炸聲聲源進行了分析對比。
最終鎖定,這是氣體爆炸發出的聲音。
其中一名調查人員很快想到了一個可能,那就是油氣混合物爆炸。
不過,873號班機的飛行記錄儀卻顯示,飛機燃油系統沒有任何異常,他們也沒有找到其他機械故障,因此排除了飛機自身的嫌疑。
不是炸彈導致,飛機本身也沒問題,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會不會有人攜帶了易燃易爆的物品上了飛機?
調查人員再次進入燒毀的873號客機,尋找被忽略的線索。
果然,他們在爆炸點附近的座椅底下,找到了一個斷掉的瓶子,而瓶子內散發出來的異味,立馬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調查人員可以肯定的是,這是汽油的味道,而不是飛機專用的航空煤油的味道。
瓶子碎片落在第7排座位下,剛好就在發生爆炸的行李架前一排,他們不禁猜測這是否就是氣體爆炸的源頭呢?
調查人員來到實驗室,對瓶子碎片進行了化學成分分析。
他們意外發現,這個瓶子碎片來自一款市面上常用的家用漂白水。
但實驗結果也顯示,瓶子內裝的不是漂白水,而是加油站常見的92號汽油。
這項發現對調查人員來說非常重要,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個重大突破口。
但與此同時,也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為什麼會有人把汽油帶上飛機?
汽油又是如何被送上飛機的呢?
為此,他們特地調來了臺北機場當天的安檢錄像。
經過幾個小時的回放,果然發現,有一名乘客被安檢員攔了下來,進行開包檢查,而且該名乘客攜帶的漂白水,與飛機上發現的碎片一模一樣。
不過,當時安檢員並沒有打開蓋子,也沒有去聞,直接就放行了。
通過安檢員對該名乘客的長相描述,調查員發現攜帶瓶子通過安檢的乘客,是臺灣一名家喻戶曉的田徑冠軍古金水,曾在海外田徑賽上,為臺灣贏得多個獎牌。
古金水在接受調查人員盤問時表示,他通過安檢之後就把行李交給了一個親戚,由親戚帶上飛機的。
隨後,他還在媒體上澄清自己是清白的。
問題頓時變得非常複雜,首先涉及一個名人,其次,事件馬上變成了刑事案件。
至於古金水要不要負刑事責任,這要由警察來調查決定。
雖然調查行動邁進了一大步,但是要解釋爆炸的起因,光靠兩小瓶汽油還遠遠不夠。
都知道汽油在液體的狀態下並不會自燃,但是很少有人清楚,一旦汽油瓶子洩露出了汽油蒸汽,就會產生極易爆炸的油氣混合物。
因此,他們下一步的任務,就是儘快找出引發混合物爆炸的火源,查明火花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調查人員尋找了一切可以引燃汽油的東西,但卻一無所獲,他們再次陷入困境。
而另一邊,實驗室技術人員在辨認收集的殘骸時,意外發現了一個被嚴重燒毀的12伏蓄電池,而這個蓄電池是在瓶子碎片附近找到的。
此時蓄電池頂部已經損壞,正負兩極連接端的電線都露了出來,懸在外頭。
調查人員推測,如果帶電的電線在飛行途中擺動,兩端就會接觸到一起,產生火花。
而飛機降落時如果顛簸就極有可能讓蓄電池翻倒,使得電線重疊在一起,產生火花。
為了驗證這項推測,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找來了一個相同型號的蓄電池進行測試。
果然成功引發了火花,看來還真是蓄電池造成的。
當時汽油可能漏了出來,導致行李架內充滿油氣混合物。
飛機落地後,飛行員踩下剎車,啟動反推,導致行李架上的東西往前傾倒。
而在跑道滑行過程中,他們鬆開剎車,關閉反推,行李架上的東西又翻了回來。
在這期間,蓄電池短路,產生火花,最終導致爆炸。
為了證明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調查組做了多次模擬實驗。
他們最終成功證明,蓄電池以及油氣混合物,的確是導致873號班機爆炸起火的最主要原因。
這是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巧合,環環相扣導致了最終的災難。
不過還剩下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會有人把違禁品帶上了飛機,調查人員至今為止也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
而田徑冠軍古金水的案件在進行了6次審判後,最終也因證據不足,被判無罪。
此事過後,臺灣地區重新修訂了危險物品篩查機制,安檢人員的訓練也不斷加強。
人們都知道飛機上不能攜帶易燃易爆物品,但卻總有那麼一些人拿著生命開玩笑。
以身犯險,抱著僥倖的心裡鑽漏洞,認為一次兩次沒事,屢試不爽。
但要知道,僥倖心理可以有一次兩次。
但人的生命卻只有一次,容不得任何僥倖。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電影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