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藝術/ Carving ./
「萬眾藝心 抗擊疫情」,在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突襲之際,眾多工匠手藝人們紛紛拿出自己手中的筆、針線、刻刀……,以作品發聲,致敬一線的醫務人員。
作為陝西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西安非遺保護協會會員的袁軍紅,自然也不能例外。他將自己關在家中,閉門謝客,潛心於橄欖核上,以刻刀一筆一筆地雕出鍾南山院士的肖像。在袁軍紅的核雕作品《國士無雙》中,鍾南山神態悲憫,眼神堅毅。他以浮雕寫實的技法,再現了院士的忠於職守、殫精竭慮,也希望藉由這件作品,弘揚如鍾老般果敢剛毅的精神。
然而,袁軍紅這一路走來,從蛋雕到核雕,從兒時夢想到職業匠人,20餘年的自學成才路,又何嘗不是一場對夢想與信念的堅持和守護。
自幼便喜愛藝術
從小就喜歡刻刻畫畫的袁軍紅,談到對藝術的熱愛,源於他童年時期的塗鴉。袁軍紅的父親是一名教師,當時村子裡沒有幼兒園,在一定程度上是父親給了他學前教育,同時也讓他接觸了一些美術書籍,這激發了他對藝術的極大興趣。
小時候,他常常畫畫、玩泥巴、撿石頭,在磨光的瓦片上,用鋼鋸條做成的刻刀雕雕刻刻,這些無目的的簡單塗鴉總是讓他樂此不疲。雖然刻畫的東西在結構外形上總不那麼貼近事實,但其中無盡的想像力和創意,早已令藝術之夢深植心田。
後來無意間袁軍紅接觸了蛋雕。仿佛生活中為他打開了一扇大門。他無師自通的第一枚蛋雕作品就做得不錯,小小的成就給了他莫大的鼓勵,他開始迷上了這門獨特的雕刻工藝。
每次雕刻都工作到凌晨一兩點
小小蛋殼雕刻可不是那麼簡單,蛋殼的取材十分考究,蛋要光滑圓潤、顏色要漂亮,往往一筐裡也很難選出一個。經常於雞蛋攤前挑挑揀揀的袁軍紅,因此成了攤主眼裡的怪人。
蛋殼又硬又脆,雕刻線條需要流暢,所以雕刻力度很難掌握。複雜圖案往往一刻就要好幾天,刻廢了的蛋更是不計其數。「雕刻之前,還要先把裡面蛋液先清出去,清理過程也很繁瑣,蛋殼的空隙太大會影響美觀,太小抽蛋液又比較麻煩,全程都要特別小心。」袁軍紅說,蛋殼清理完之後還要消毒,再在背陰處晾個七八天,冬天甚至要晾上半個多月以後才能雕刻。
待所有這些繁複的準備工作就緒後,每晚夜深人靜時,袁軍紅便坐在操作臺前,開始蛋雕工作。由於蛋雕對層次感的要求較高,雕刻時的每一刀都要格外小心,確保圖案自然。如果雕刻動物的毛髮等細節,更須一氣呵成,下刀穩、準。對藝術的專注與執著,使得他每每沉浸在自己的蛋雕世界裡,一刻就是到凌晨一兩點。
而當他把雕刻好的作品拿給別人看時,大家都驚嘆了,紛紛投來欽羨的目光,對他豎起大拇指,這更給了他極大的信心。他開始更加潛心研究雕工,刻畫的人物愈加生動,毛髮逼真,鬼斧神工,近些年他創作的《十二生肖》《美麗三秦》《龍騰盛世》等作品,收藏價值也漸高,其中的《龍騰盛世》更是榮獲《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
無師自通,傾一世雕刻時光
實際上,從1996年無意間接觸到蛋雕這門指尖上的藝術,20多年來,袁軍紅一直靠自學成才。沒有老師教,就自己鑽研摸索,從材料的處理到各種雕刻技法,他一直憑著自己的興趣和堅持,不斷嘗試、實驗,一年年走過來不曾間斷。
從最初只是刻畫簡單的圖案到現在能夠採用浮雕、鏤空、全雕等多種技法,袁軍紅的手藝越來越成熟。可是他並沒有滿足於自己在蛋雕上的成績,2014年起他又開始研究起核雕這門手藝。蛋殼和果核分屬兩種截然不同的材質,可是兩種載體的切換卻在袁軍紅的指尖迸發出更多的創作靈感。他的核雕作品,融合了兩種工藝技法,構思縝密,設計精巧,雕刻精細,以小見大。
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工藝水平,袁軍紅近些年來積極參加各種學習活動。2018年參加中國工匠大會,同年12月結業於陝西省師範大學;其核雕作品《十二金釵》曾榮獲「金鳳凰」創新產品大賽銀獎。
小小的蛋殼、果核在袁軍紅的手中變成了嘆為觀止的藝術精品,在他的刻刀下,這門古老的民間工藝再次煥發出熠熠生機,他說:「作為一名匠人,就是應該永葆一顆匠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
工美數博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旗下——國家工藝美術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工藝美術移動數字博物館服務為核心,為工藝美術產業的大師、匠人和企業、高校等提供成果展示與交易、品牌塑造與宣傳的全方位支持。工美數博是由藝逐(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全程提供技術支持和運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