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清晨,天剛蒙蒙亮,巴裡坤縣海子沿鄉尖山子村村民依布拉依木·阿力哈就起床了,和好面,切好蔥末和香菜末,再用熱油潑上一碗油辣子,一切準備就緒,迎來了當天的第一位客人。
「開牛肉麵館,一月收入4千塊,我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後悔自己咋早沒想到呢。」依布拉依木說,今年31歲的他,曾經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村裡給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妻子在家帶兩個孩子,他家有11畝地和十幾隻羊,一家四口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兩個筆記本讓他有了開店的信心
2019年夏天,在村子裡打掃衛生的依布拉依木看到,途經尖山子村去巴裡坤湖景區的遊客絡繹不絕,「周末時,車輛排隊都有幾公裡,村子裡有村民改造了房屋,購置了設備,開始搞農家樂。雖然我家距離景區大門口不到一公裡,但是我手裡沒錢,也不會做飯,只能羨慕他們。」他說。
從眼饞羨慕到付諸行動,依布拉依木說多虧了一場脫貧扶心扶志宣講。宣講隊伍裡有一個村裡的致富典型,他講述了通過旅遊努力擺脫貧困的經歷。依布拉依木把她的故事聽進了心裡,「兩個孩子越來越大,需要用錢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家門口就是景區,我必須想辦法賺錢。」他說。
2019年10月,依布拉依木開始行動起來,他去巴裡坤縣找到了自己開牛肉麵館的親戚,「我想先學一門手藝,然後再考慮開店。」他說。
說話間他拿出了兩個筆記本,一個本子上密密麻麻記著牛肉麵店裡學到的東西,從做麵館的打雜工開始,他就把牛肉麵館前廳和後堂的布局,各種餐廚用具的品牌、樣式都記了下來,等開始學拉麵時,他又將師傅和面的配方和拉麵的方法認認真真記了下來。
第二個筆記本上,是一個手抄菜譜。去年春節前,巴裡坤縣組織村民們進行技能培訓,他和妻子一起報了名。通過20天的學習,他學會了幾十種家常菜的做法。「我老公學得非常認真,每天下課還要問老師好多問題。」依布拉依木的妻子說。
這兩個筆記本,讓依布拉依木有了開店的信心,2020年1月,他和妻子花了2萬元積蓄,購置了各類裝修材料,動手裝修牛肉麵館。「他們把店裝修得差不多了,才找到我們說他們要開店了,想把公益性崗位讓出來,給村上更需要的人。」哈密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駐尖山子村「訪惠聚」工作隊副隊長阿瓦古麗·沙吾提說。
協調車輛幫忙購置桌椅、清理院落,幫他們在路口豎起了一個大招牌,「村民有致富的想法,我們肯定大力支持,疫情居家隔離期間,小兩口也沒閒著,天天都在收拾自己的餐廳,所以3月底,牛肉麵館就試營業了。」阿瓦古麗說。
看到顧客吃得少就會追問哪裡不合口味
回憶起第一天開業時的情景,依布拉依木說,一天賣了40碗面,營業額400元。他負責拉麵,妻子負責澆上湯汁、撒上牛肉和配菜,看著客人吃完面,還喝乾了牛肉麵的湯,他們倆會相視一笑。如果看到吃得比較少的客人,妻子就會過去問,哪裡不合口味,下次改進。
開業第一天的最後一批客人,是剛剛加完班的「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大家集體吃了個加班餐,給這對小夫妻捧場,然後我們所有人都拍照發朋友圈,號召大家來他家吃飯。」阿瓦古麗說。
來吃飯的人中,除了本村的村民外,還有很多遊客,在顧客的建議下,夫妻倆的牛肉麵店,增加了飲料、茶葉蛋和炸串串,營業一個月後,他們就新購置了一個大冰櫃。「馬上天熱了,我們還要在院子裡搞燒烤,讓晚上的客人也多起來。」依布拉依木說。
依布拉依木坦言,開店前,雖已脫貧,但比起別的村民,收入上不去,他總覺得比別人矮一些,「現在雖然忙,雖然累,但是心裡特別充實,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為致富的典型,去給別人分享經驗。」
(文章來源:天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