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書兵:高校雕塑教育需培養複合型人才

2020-08-27 四川美術網

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雕塑教育?對於這樣一個問題的答案,我認為並沒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和體系,藝術教育更是如此。但毋容置疑,無論是學科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還是國家、社會、時代發展的外在動因,都對當前高等院校雕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如何發展雕塑教育,如何培養雕塑人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並不懈探索。


雕塑教育中的困境


按照傳統的觀念來理解,利用雕、塑或其他組合的方法對材料進行立體的造型,當屬於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可如今雕塑的門檻被無底線降低,雕塑概念的外延被無限擴大,甚至出現沒有展現任何雕塑技能的作品也以「雕塑」之名出現於各種視覺藝術展覽場所,這已是司空見慣,但另一方面也說明當代雕塑的面貌涵蓋了各種語言形態和造型手段。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基礎課教學現場


就連一些在實踐和理論上均有巨大建樹的學者也放棄了對雕塑這一術語下界定的嘗試,王朝聞曾言:「簡單的定義很難適應實物的複雜情況。」作為藝術現象這無可厚非,但卻給當今學院雕塑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嚴峻的要求,一方面,作為專門學科,其學科屬性與內在要求都需要雕塑有自己相對獨立和限定的學科範圍(這是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的基本依據);另一方面,藝術現象的豐富性、時代發展、科技應用給藝術生產帶來的巨大衝擊,暴露出原有雕塑教學系統內部的應對失靈與供給不足。


優化雕塑教學課程體系


在對具體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和問題反思中進一步明確教學理念、優化課程結構,在保持原有教學傳統優勢的基礎上,開拓專業研究的新領域,其課程設置要與多元的藝術創作格局相迎合,儘可能豐富課程結構。


目前高等院校雕塑教學的課程設置應考慮以下幾個要素:繼續承襲具象寫實的教學傳統,這也意味以寫實為基礎的專業技能訓練將仍在課程結構中佔有相當比重;重視對中國傳統雕塑的學習與理論總結;兼顧當代材料與觀念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課程參與到與環境和時代相關的「公共性」雕塑的課題之中;同時適應時代發展、環境更迭挑戰等多元化發展的需要,著力建設實驗藝術、動態雕塑、數字雕塑等教學內容,交叉學科被大量引入雕塑教學。


1952 年,張松鶴、蕭傳玖、王臨乙、滑田友、劉開渠、王丙召、曾竹韶 探討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


在理論課程開設方面,雕塑概論、中國雕塑史、西方雕塑史、雕塑美學都應有具針對性的課程設置,以彌補傳統雕塑教學模式中「重實踐、輕理論」的狀況。同時可通過創辦學院刊物、雕塑講壇、學院雕塑展等多種方式,引進不同的學術思想、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


培養服務社會的專業人才


無論是培養雕塑家,還是培養雕塑專業人才,都應該強調社會使命和社會責任等價值層面的引導。「服務社會」不是一句口號或空談,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樹立起責任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建立不能僅僅依靠說教與灌輸,更多地是通過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這一有效途徑來實現的。


實踐,是雕塑教學的重要環節,同時公共雕塑等教學內容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其實,無論是技能訓練的基礎課程,還是觀念探討的理論課程,都只能視為雕塑創作的準備階段,只有通過參與具體的雕塑創作實踐活動,才能展現學生的真才實學與創作姿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雕塑這一藝術形態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體會雕塑藝術如何更廣泛地介入現代生活,這同時也是檢驗雕塑教學成效的唯一標準。


加強藝術素養的培養


以上所強調的都是針對雕塑高等教育的硬性要求,在「硬體」上我們可以保證頂尖的師資隊伍和完備的教學設備,然而藝術教育的終極關懷仍是人文素養與社會責任。雕塑教育的目的,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和過硬的雕塑技能,還應該在專業技能以外具備藝術方面的綜合素養和回應時代的能力。而對於這些「軟實力」的提升,決不是一蹴而就的。殷雙喜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的學術研討會上,對青年雕塑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對藝術語言專注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歷史和人文的修養,讓雕塑有更大的思想和人文內涵,更好地打動、感動人。」


李象群在魯迅美術學院授課現場


這不僅是對青年雕塑家的要求,也給我們的雕塑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指出了著力的方向。通過在課程設置中加重雕塑理論、藝術史、藝術哲學等課程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觀念、美學素養和人文修養;通過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社會實踐機會,培養學生敏感的洞察力和積極表達社會時代精神的意識,引導學生更好地從事藝術創作、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


重視社會職能的發揮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潘鶴就發出過「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的強烈呼聲。雕塑因其自身的優勢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未來的發展趨勢在介入城市、社會、公共空間等領域,構築和提升精神文化場域等方面會發生越來越積極的作用,簡言之就是雕塑和老百姓的關係將會更加密切。


在雕塑成為專業學科進入高校以來,其要求不應該僅僅限於雕塑人才的培養,還應該在雕塑藝術介入公共生活、助力雕塑知識的啟蒙與普及、提升公民的雕塑素養和鑑賞力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並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裡雖然強調的是高校作為教育機構自身的職能發揮,但因為這種社會職能的有效發揮其實現途徑是多樣的,這其中學生的參與必不可少,這又構成了學生社會實踐的一部分,而學生服務社會等責任意識的樹立,則是通過廣泛地參與社會實踐這一有效途徑來實現的。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專業考察」課程 在麥積山石窟進行


可以看出以上所列舉各點,是一個互相聯繫的綜合系統,教學理念決定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學生社會實踐、藝術素養、責任意識等的培養與高校社會職能的發揮互為因果,因此對其進行改造與優化也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起步將是一個難點。


雕塑教育任重道遠


「將來的雕塑人才一定是向著複合型人才的方向發展。許多基礎的知識,如造型能力、動手能力不能丟,這是對人的眼、手、心的訓練;在此基礎上,要拓寬基礎面,如科技知識、計算機知識要增加,而且我認為特別要加強人文領域相關學科的學習,加強美學、雕塑理論、雕塑史知識的學習,這方面,過去是遠遠不夠的。同時,對中國傳統雕塑的學習也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都不熟悉,怎麼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改變中國的雕塑面貌乃至文化面貌呢?」這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就雕塑人才如何培養的問題,孫振華的具體回答,我想這足以總結與概括雕塑藝術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


高校雕塑專業教育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具備過硬專業技能、掌握藝術創作理論和具有藝術素養的高素質雕塑專業人才,他們目前活躍在高等院校、博物館、園林、建築等部門,創造的成果和起到的積極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時也要意識到,培養雕塑人才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感,強調雕塑人才服務大眾、服務人民的意識;充分發揮高校在提升與普及公眾雕塑素養方面的積極作用;雕塑人才培養中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側重不足;當代藝術種種混亂現象的衝擊,導致產生了雕塑人才對於傳統技法的不重視、對於創作狀態的迷茫、對於雕塑本體語言的缺失等一系列問題,從這些方面看,我們的雕塑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

(作者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繼續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教育 培養複合型人才
    繼續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教育 培養複合型人才 2020-05-29來源:教育部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在普通高校繼續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教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正式印發
  • 阿里雲免費向高校提供1億算力,培養跨專業複合型人才
    阿里雲免費向高校提供1億算力,培養跨專業複合型人才 作者:七裡香 發布時間:
  • 西班牙語專業就業形勢大好 高校重視培養複合型人才
    2017年全國高校西班牙語專業教學研討會在京舉行。攝影:人民網 趙健人民網北京10月13日電(趙健)10月13日上午,2017年全國高校西班牙語專業教學研討會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開幕。本次研討會由全國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西班牙語分會主辦,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西歐語學院西葡語系承辦,共有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等71所高校的80多名西班牙語教研人員參加。在中外交流不斷加深、中拉關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對拉美投資呈井噴式增長,拉美已經成為僅次於亞洲的中國海外投資第二大目的地。由於人才需求大,就業形勢好,許多高校紛紛開設了西班牙語專業。
  • 江西理工大學構建複合型有色人才培養模式
    為推動我國有色金屬產業創新發展,破解礦冶有色人才緊缺難題,江西理工大學日前出臺方案,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從雙語教學課程規劃、實踐教學環節、校企合作辦學等方面改變教育途徑,構建複合型有色金屬人才培養模式。
  • 「住宿書院制」——後勤部門培養複合型人才遠遠超出教學部門
    據該校透露出來的信息可以知道,之所以"男女混住"是因為現在學校只注意專業教育,在宿舍裡面都一個專業的人交流。而社會的發展,要求學校培養複合型人才,要求學生更全面。所以該校推行"住宿書院制",便於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交流,促進複合型人才的培養。 高校"專業壁壘"之森嚴從經常看到清北學子為換專業而重新參加高考就可見一斑。
  • 培養複合型外語人才
    培養複合型外語人才 2019年12月11日 08: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江 華夏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共生理論下高職院校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實施1+X證書制度,深化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實質就是通過將核心內容與單項技能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來培養具備核心職業能力的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5]。同年6月,教育部職成司出臺《關於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規範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快培養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 上海交大、華東理工推雙學士學位項目 培養複合型人才
    201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頒布《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明確指出高校應「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開設雙學士學位項目,達到要求的本科生,可以在一本學位證書上,寫明所授兩個學位」。此次文件的出臺是國家進一步明確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和重大導向。
  • 優選校·高校丨西南政法大學:新增三個雙學士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招生
    西南政法大學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學府,改革開放後國家首批重點大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教育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榮耀的校史、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雄厚的師資力量、卓越一流的人才培養還是濃厚的底蘊和與學風,是什麼吸引您對西政的關注呢?下面由我為您介紹十大理由,讓您愛上西政,選擇西政。
  • 複合型人才——代表了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方向
    與此相對應,社會和市場對於人才的要求自然也隨之發生變化,目前,各個領域對複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就證明了這一點。隨著我國進入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發展階段,更加凸顯出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複合型人才成為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又一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黨政領導幹部都應該成為複合型幹部」。
  • 廣東多所高校新增「新工科」專業,培養複合型人才
    各高校也紛紛響應,大力開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機械設計製造等 「新工科」專業建設。羊城晚報記者留意到,今年廣東多所高校新增「新工科」專業,涵蓋人工智慧、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相關專業,或在「新工科」專業增加了招生數量。此外,課程設置體現多學科交叉特色,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培養實踐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
  • 中國政法大學:「跨」出複合型人才培養路
    其背後,是該校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探索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四跨」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模式:跨學科專業、跨理論實踐、跨學院學校、跨國家地區。 「『四跨』人才培養模式著眼於解決我國當前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面臨的重知識輕道德、知識與實踐脫節、學科交叉融合不夠、國際人才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
  • 繪好高校人才培養的「工筆畫」
    高質量的教育是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環節,為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強大人才支撐。本期,我們圍繞普通高校、藝術高校人才培養,科普教育如何進一步發展等教育領域的重要話題進行深入探討,以小切口和大視野,推動「一帶一路」在教育領域落實、落細。
  • 北大國發院經濟學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招生簡章
    在廣大學生接受高水平經濟學教育的迫切要求下,藉助多年來培養經濟學基礎人才的優勢,自2020年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將繼續在北京大學教務部的指導下,開設經濟學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致力於為國家建設培養優秀的具備經濟學素養的複合型人才。招生對象在京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為非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研究生在讀生(不含成人本科和專升本)。
  • ...優勢培養複合型人才 ——訪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華小鵬...
    以經管法學科融合優勢培養複合型人才 ——訪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華小鵬 | 法學院 2020-04-16 1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如何評價北大國發院「經濟學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
    2020年起,根據國家教育部相關規定的指導精神,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停止原經濟學校外雙學位項目招生,將開設經濟學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致力於為國家建設培養優秀的具備經濟學素養的複合型人才。新項目的招生對象為在京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為非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研究生在讀生(不含專升本)。
  • 以「修身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
    四川省一級示範性學校「棠外」 以「修身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   「修身的第一要務是修德,教育是熔爐,首要的是熔煉出具備完美人格的人,熔煉出真正合乎道德規範的人,熔煉出優秀的現代化的複合型人才。」全國勞動模範、棠外教育集團董事長黃光成這樣認為。
  • 招生簡章|國發院經濟學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招生簡章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招生簡章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雙學士學位項目設立於1996年。二十餘年來,在學校領導和各方的關懷下,經濟學雙學位項目以科學的課程體系、一流的師資隊伍、標準規範的教學服務,受到廣大同學的歡迎,享譽北大校內外。
  • 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促進複合型人才培養 - 遼寧省人民政府
    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促進複合型人才培養 省內145所院校開展「1 X」證書制度試點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28日  信息來源:遼寧日報
  • (韓)李樹泓:韓國現代雕塑教育對西方的「拿來」與「活用」
    廣東是中國現代雕塑發端的重鎮,也是南中國雕塑教育的核心,論壇學術主題源自廣東作為中國「文化港口」的地緣與歷史身份,邀請美國、韓國、日本及國內雕塑藝術創作、理論、教育界的專家共襄盛會,通過雲視頻網絡媒體,搭建線上線下會議平臺,藉助各國雕塑家及學者的不同視角,發現亞洲現代雕塑及教育需面對的共同問題,探討亞洲現代雕塑的未來走向,增進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雕塑創作與教育的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