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雕塑教育?對於這樣一個問題的答案,我認為並沒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和體系,藝術教育更是如此。但毋容置疑,無論是學科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還是國家、社會、時代發展的外在動因,都對當前高等院校雕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如何發展雕塑教育,如何培養雕塑人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並不懈探索。
雕塑教育中的困境
按照傳統的觀念來理解,利用雕、塑或其他組合的方法對材料進行立體的造型,當屬於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可如今雕塑的門檻被無底線降低,雕塑概念的外延被無限擴大,甚至出現沒有展現任何雕塑技能的作品也以「雕塑」之名出現於各種視覺藝術展覽場所,這已是司空見慣,但另一方面也說明當代雕塑的面貌涵蓋了各種語言形態和造型手段。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基礎課教學現場
就連一些在實踐和理論上均有巨大建樹的學者也放棄了對雕塑這一術語下界定的嘗試,王朝聞曾言:「簡單的定義很難適應實物的複雜情況。」作為藝術現象這無可厚非,但卻給當今學院雕塑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嚴峻的要求,一方面,作為專門學科,其學科屬性與內在要求都需要雕塑有自己相對獨立和限定的學科範圍(這是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的基本依據);另一方面,藝術現象的豐富性、時代發展、科技應用給藝術生產帶來的巨大衝擊,暴露出原有雕塑教學系統內部的應對失靈與供給不足。
優化雕塑教學課程體系
在對具體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和問題反思中進一步明確教學理念、優化課程結構,在保持原有教學傳統優勢的基礎上,開拓專業研究的新領域,其課程設置要與多元的藝術創作格局相迎合,儘可能豐富課程結構。
目前高等院校雕塑教學的課程設置應考慮以下幾個要素:繼續承襲具象寫實的教學傳統,這也意味以寫實為基礎的專業技能訓練將仍在課程結構中佔有相當比重;重視對中國傳統雕塑的學習與理論總結;兼顧當代材料與觀念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課程參與到與環境和時代相關的「公共性」雕塑的課題之中;同時適應時代發展、環境更迭挑戰等多元化發展的需要,著力建設實驗藝術、動態雕塑、數字雕塑等教學內容,交叉學科被大量引入雕塑教學。
1952 年,張松鶴、蕭傳玖、王臨乙、滑田友、劉開渠、王丙召、曾竹韶 探討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
在理論課程開設方面,雕塑概論、中國雕塑史、西方雕塑史、雕塑美學都應有具針對性的課程設置,以彌補傳統雕塑教學模式中「重實踐、輕理論」的狀況。同時可通過創辦學院刊物、雕塑講壇、學院雕塑展等多種方式,引進不同的學術思想、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
培養服務社會的專業人才
無論是培養雕塑家,還是培養雕塑專業人才,都應該強調社會使命和社會責任等價值層面的引導。「服務社會」不是一句口號或空談,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樹立起責任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建立不能僅僅依靠說教與灌輸,更多地是通過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這一有效途徑來實現的。
實踐,是雕塑教學的重要環節,同時公共雕塑等教學內容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其實,無論是技能訓練的基礎課程,還是觀念探討的理論課程,都只能視為雕塑創作的準備階段,只有通過參與具體的雕塑創作實踐活動,才能展現學生的真才實學與創作姿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雕塑這一藝術形態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體會雕塑藝術如何更廣泛地介入現代生活,這同時也是檢驗雕塑教學成效的唯一標準。
加強藝術素養的培養
以上所強調的都是針對雕塑高等教育的硬性要求,在「硬體」上我們可以保證頂尖的師資隊伍和完備的教學設備,然而藝術教育的終極關懷仍是人文素養與社會責任。雕塑教育的目的,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和過硬的雕塑技能,還應該在專業技能以外具備藝術方面的綜合素養和回應時代的能力。而對於這些「軟實力」的提升,決不是一蹴而就的。殷雙喜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的學術研討會上,對青年雕塑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對藝術語言專注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歷史和人文的修養,讓雕塑有更大的思想和人文內涵,更好地打動、感動人。」
李象群在魯迅美術學院授課現場
這不僅是對青年雕塑家的要求,也給我們的雕塑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指出了著力的方向。通過在課程設置中加重雕塑理論、藝術史、藝術哲學等課程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觀念、美學素養和人文修養;通過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社會實踐機會,培養學生敏感的洞察力和積極表達社會時代精神的意識,引導學生更好地從事藝術創作、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
重視社會職能的發揮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潘鶴就發出過「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的強烈呼聲。雕塑因其自身的優勢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未來的發展趨勢在介入城市、社會、公共空間等領域,構築和提升精神文化場域等方面會發生越來越積極的作用,簡言之就是雕塑和老百姓的關係將會更加密切。
在雕塑成為專業學科進入高校以來,其要求不應該僅僅限於雕塑人才的培養,還應該在雕塑藝術介入公共生活、助力雕塑知識的啟蒙與普及、提升公民的雕塑素養和鑑賞力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並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裡雖然強調的是高校作為教育機構自身的職能發揮,但因為這種社會職能的有效發揮其實現途徑是多樣的,這其中學生的參與必不可少,這又構成了學生社會實踐的一部分,而學生服務社會等責任意識的樹立,則是通過廣泛地參與社會實踐這一有效途徑來實現的。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專業考察」課程 在麥積山石窟進行
可以看出以上所列舉各點,是一個互相聯繫的綜合系統,教學理念決定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學生社會實踐、藝術素養、責任意識等的培養與高校社會職能的發揮互為因果,因此對其進行改造與優化也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起步將是一個難點。
雕塑教育任重道遠
「將來的雕塑人才一定是向著複合型人才的方向發展。許多基礎的知識,如造型能力、動手能力不能丟,這是對人的眼、手、心的訓練;在此基礎上,要拓寬基礎面,如科技知識、計算機知識要增加,而且我認為特別要加強人文領域相關學科的學習,加強美學、雕塑理論、雕塑史知識的學習,這方面,過去是遠遠不夠的。同時,對中國傳統雕塑的學習也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都不熟悉,怎麼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改變中國的雕塑面貌乃至文化面貌呢?」這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就雕塑人才如何培養的問題,孫振華的具體回答,我想這足以總結與概括雕塑藝術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
高校雕塑專業教育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具備過硬專業技能、掌握藝術創作理論和具有藝術素養的高素質雕塑專業人才,他們目前活躍在高等院校、博物館、園林、建築等部門,創造的成果和起到的積極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時也要意識到,培養雕塑人才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感,強調雕塑人才服務大眾、服務人民的意識;充分發揮高校在提升與普及公眾雕塑素養方面的積極作用;雕塑人才培養中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側重不足;當代藝術種種混亂現象的衝擊,導致產生了雕塑人才對於傳統技法的不重視、對於創作狀態的迷茫、對於雕塑本體語言的缺失等一系列問題,從這些方面看,我們的雕塑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
(作者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