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廣州·雕塑與公共藝術論壇
漸化西風——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肇始與變遷
系列報導
12月15日上午,「2020廣州 雕塑與公共藝術論壇」在大學城校區學術報告廳召開。本次論壇的學術主題為「漸化西風——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肇始與變遷」,「漸化西風」可以說是亞洲多數地區現代雕塑發生與發展的共同路徑。而在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整體進程中,「西方化」與「去西方化」的觀念纏繞,「東方」與「西方」的二元關係或許將是我們需要長期面對與檢討的命題,此次論壇為大家提供了觀看和進入的視角,展開更細緻、深入的共同討論與研究。
廣東是中國現代雕塑發端的重鎮,也是南中國雕塑教育的核心,論壇學術主題源自廣東作為中國「文化港口」的地緣與歷史身份,邀請美國、韓國、日本及國內雕塑藝術創作、理論、教育界的專家共襄盛會,通過雲視頻網絡媒體,搭建線上線下會議平臺,藉助各國雕塑家及學者的不同視角,發現亞洲現代雕塑及教育需面對的共同問題,探討亞洲現代雕塑的未來走向,增進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雕塑創作與教育的學術交流。論壇由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雕塑史論教研室主任韓小囡主持。
韓小囡主任主持
韓國弘益大學教授李樹泓以「韓國現代雕塑教育對西方的『拿來』與『活用』」為題,進行了論壇主題發言,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東北師範大學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殷小烽,中國雕塑學會外聯部部長、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郭航,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餘晨星圍繞發言與李樹泓通過線上會議平臺進行了對談。
韓國弘益大學李樹泓教授發言
主題發言(二)
韓國現代雕塑教育對西方的「拿來」與「活用」
李樹泓(韓國弘益大學教授)
雖然對於韓國近現代美術的劃分有不少的爭論,我這裡將自1910年開始的日據時期(1910—1945),韓戰時期(1950—1953),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這段時期定為近代,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時期,稱之為現代。
首先,我簡單梳理一下韓國接納西方近代雕塑教育方式的歷史。
朝鮮時期(1392—1910)
1910年日本佔領朝鮮(韓國)以前,即朝鮮時期(1392-1910)的雕塑教育是接近學徒式的傳統教育模式。因為當時閉關鎖國政策的施行,在朝鮮時代與西方國家的交流並不活躍,西方的宗教、文化、教育都很難傳入國內。這種狀態不僅表現在雕塑領域,還存在於建築、繪畫、工藝美術等藝術領域。
但是,在朝鮮時期的後期,朝鮮(韓國)已出現了接納日本近代雕塑教育的萌芽,而日本近代雕塑教育是受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1876年,日本建立了工部美術學校,於1875年在義大利選拔了美術教師文森特·拉古薩,他將西方雕塑教育的理念與方式引入工部美術學校。
日據時期(1910—1945)
從日本佔領朝鮮(韓國)到1945年光復,這段時期韓國的雕塑教育處於對日據下的西方寫實主義教育模式的接受狀態。1914年,金鎮燮到東京美術學校留學;1920年,金福珍到東京美術學校接受雕塑教育。這些留學日本的雕塑家、教育家回國後,將在日本學習到的西方寫實主義雕塑引入教學,在教學內容上主要教授具象寫實人體雕塑。同時,因「雕塑」一詞由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的日本著名美術史論家大村西崖於1894年在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於是「雕塑」的概念出現在這一時期的韓國雕塑教育中,逐漸不再有「雕刻」的說法。
光復後到韓戰時期(1945—1950前後)
1945年,韓國從長達35年之久的日本殖民主義統治下解放出來,雖然不再受日本的統治,但雕塑教育仍然延續之前的模式,主要因為接受了受西方寫實主義影響的日本近代雕塑教育的韓國教師,仍然堅持西化的教育理念,延用西方寫實主義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仍以具象寫實的人體為主。當時金景承(弘益大學、梨花女大)、金鐘永(首爾大學)和尹孝重(弘益大學)這三位教授是較具代表性的雕塑家和教育家。同時,這一時期創作的放置在公共環境中的雕塑銅像,也代表了當時雕塑創作及雕塑教育的風格特點。代表作品有徽文學校的閔泳輝銅像(1927年),延世大學的安德伍德銅像(1928年)。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韓國光復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其美術教育仍然受日本的影響,尤其於1957年出版的日本《美術手冊》介紹了西方的現代美術,通過該手冊韓國的雕塑教育積極地了解到了世界美術的動向,為日後與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的藝術交流打下基礎。
1945年日本戰敗後,在美國扶植親美政府的背景下,韓國在社會各領域受美國影響,藝術交流十分活躍。在一系列的藝術交流中,西方的抽象雕塑對韓國的雕塑藝術產生較大影響。1957年,在德壽宮舉行的「美國現代8人展」,展出了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雕塑作品;1957年,在由國家舉辦的最大規模美術大賽「國展」上,抽象雕塑得以展出。在抽象雕塑的熱潮中,也帶動了具象雕塑的自身變革,逐漸形成了「韓國寫實主義」的藝術風格。「韓國寫實主義」主張寫實不僅是對客體的客觀再現,而是要體現主體的主觀感受和美學意識。
在雕塑教育領域,韓國開始向美國輸送藝術交流人才,學習雕塑、設計、金屬工藝、美術理論等課程。美國也通過如「明尼蘇達計劃」援助項目等扶持政策,間接推動了韓國雕塑教育的發展。
綜上所述,韓國的近代雕塑教育肇始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時期,以東京美術學校為渠道開始接納西方寫實主義雕塑,到韓戰以後通過跟美國等西方國家活躍的藝術交流更深入地接觸西方雕塑,並開啟了雕塑教育多樣性的時期。
接下來,講下韓國的現代雕塑教育對西方如何「拿來」和「活用」。
1970年後韓國選用美式教育模式
1970年後,韓國現代雕塑教育與西方各國進行空前活躍的交流,開啟了文化交融、人才互動、信息共享的新局面,其中以留學為主要形式的人才交流尤為繁榮。在一系列的藝術交流中,韓國逐漸確立選用美國雕塑教育模式,並延續演變為今天的雕塑教育。在這一背景之下各大美術院校的雕塑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共有31所大學設立雕塑系科或開設雕塑課程。
弘益大學雕塑教學基本情況
弘益大學在韓國美術院校中不論在規模、歷史積澱、社會影響上都是較具代表性的藝術教育高等學府。弘益大學雕塑專業的在校生有110名左右,其中碩士生50名左右,博士生30名左右,碩士和博士人數會有15%-20%的上下浮動。
弘益大學雕塑教學改革思路與舉措
我們通過對課程體系、教學效果等學科內部環境,學生專業學習需求、社會人才需求,與專業相連結的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等外部環境進行綜合分析,根據評估結果對教學體系進行調整優化,對「以何種過程培養何種能力」、「要打造出怎樣的成果」這些問題做出定義,以編制出新的課程體系,並制定下一階段的學科發展規劃。專業教學分析及教學方案的調整優化每3至4年進行一次。
國際交流是完善學校內部教育方式的最佳手段
雖然無法在短時間內對「韓國對西方近現代雕塑教育方式的『拿來』與『活用』」這一龐大的研究課題進行深入和系統的闡述,但從雕塑教育的歷史發展背景來看,目前韓國雕塑教育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我們在設計教學體系時注重對國內外大學的優秀課程進行分析,結合自身教學現狀學習借鑑,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考慮專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雕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施行個性化教學,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量身定製教學方案。我認為國際交流是完善學校內部教育方式的最佳手段,希望亞洲各國雕塑教育者在國際化的多元對話中,進一步推動雕塑教育的發展。
註:李樹泓教授發言內容中的插圖均節選於李教授的PPT。
嘉賓對談
郭航(中國雕塑學會外聯部部長、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郭航老師於2002年至2005年在韓國弘益大學學習,李樹泓教授是郭老師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受益於讀書時的良好學習習慣,郭老師首先對李樹泓教授的演講內容進行解讀、分析和轉述,但因時間關係未發表個人學術觀點,以下是郭老師的講稿內容。
韓國近代史一直處於殖民統治的狀態,夾縫中求生存的韓國雕塑教育依舊在發生、發展,並且在當下多元的文化氣氛中不斷轉化更新,培養出了大批的雕塑藝術人才,也側面體現出他們不屈不撓的民族個性。
作為弘益大學美術學院的第一批中國留學生,我親身體會過弘大教學方式的機動性與靈活性,這種授課的機動場所傳遞給學生更大的信息量,更加活化了課堂教學中需要吸收的格式部分。現場在地式教育將學生更直接地帶入角色,使構思更易轉為實物,而這種教育方式同樣適用於我們的教育體系。
在李樹泓教授演講的最後,他提到「國際交流是對學校內部教育方式的一種最終完善手段」。為了實現教育國際化,各大院校以各種不同的交流手段,為發展雕塑教育方式的多元性而努力。去年中國雕塑學會在武漢召開年會期間,韓國雕刻家協會專門來訪,商議兩國美術院校合力培養「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方案,這一新的提案是豐富學生學習資源,開拓教育需求者思考範圍的最有效方法,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希望可以通過國際交流的新方式早日實現真正的教育國際化。
殷小烽(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東北師範大學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中韓兩國在雕塑創作、雕塑教育領域的交流,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了,一直到2008年我們經過了十多年的磨合與準備,2009年第一屆中韓雕塑交流展拉開了帷幕,走到今天已經成功舉辦了12屆。在這期間形成一個模式,就是讓中韓兩國老中青三代雕塑家分期分批進行交流,我們看到不管是雕塑教育,還是雕塑創作,韓國都走得比較遠,這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近年來,我們認為交流探討的主題應該回歸到教育本體上,所以學會決定從2018年開始,展覽由各美術院校輪流承辦,讓展覽和系列交流活動進入高校,讓更多的老師和學生可以看到中韓雕塑交流的最新面貌。最後,藉此機會對李樹泓教授表示感謝,他作為韓國雕塑家協會的副會長,一直致力於中韓兩國雕塑藝術創作及教育的交流與合作。
餘晨星(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
中韓兩國有比較接近的近代史,所以近現代雕塑藝術教育亦有相似之處,但是由於兩國各自歷史進程的不同,其雕塑教育也產生了一定的區別。中國目前的雕塑教育主要面對的是三個傳統,除了自身所含民族的古代雕塑傳統,以及百年前引進的西方古典主義學院派傳統以外,還有建國後借鑑於前蘇聯雕塑教育而逐漸形成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傳統。這些傳統尤其是現實主義傳統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雕塑教育的發展之路,同時由於韓國雕塑教育完整地經歷了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轉變過程,而中國的雕塑教育至今沒有非常完整而系統地經歷這一過程,或者說由現代主義以及之後的藝術運動所引發的形式自覺、觀念自覺並沒有真正被引入到教學當中來,因此我們目前的雕塑教育與韓國形成了極為明顯的差異。
李樹泓教授的演講題目叫「拿來與活用」,其實我們目前的雕塑教學從根本上來講是「拿來」的,而「活用」不僅來自藝術內部的自覺,它和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需求息息相關。當我們面對自身的雕塑教育現狀,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或者困惑,可以從韓國、日本的雕塑教育中得以參照和啟發,對於我們來說:拿來為我所用,這就是活用。
2020·廣州雕塑與公共論壇
漸化西風——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肇始與變遷
發言(一)(美)Atreyee Gupta :《傳統與革新之間的印度現代雕塑》
對談嘉賓:王玉冬、張偉 、董書兵
發言(二)(韓)李樹泓:《韓國現代雕塑教育對西方的「拿來」與「活用」》
對談嘉賓:殷小烽、郭航、餘晨星
發言(三) (日)伊東敏光:《日本現代雕塑教育的變遷》
對談嘉賓:蔡濤、譚勳、沈烈毅
發言(四)(中)隋建國:《轉折時機:100年-70年-40年,中國雕塑的變遷》
對談嘉賓:尹吉男 、陳克、焦興濤
出席嘉賓(字母排序)
AtreyeeGupta(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史系教授)| 網絡
蔡濤(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副教授)
戴耘(深圳公共藝術中心雕塑家)
董書兵(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
馮國豪(廣州雕塑院雕塑家)
郭航(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
黃奔凱(廣州雕塑院雕塑家)
黃河(自由藝術家)
焦興濤(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
藍之峰(佛山藝術創作院雕塑家)
盧躍飛(廣州雕塑院雕塑家)
陸增康(廣州雕塑院副院長)
李樹泓(韓國弘益大學教授)| 網絡
潘奮(廣州美術學院潘鶴藝術館館長)
沈烈毅(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教授)
隋建國(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
譚勳(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
王寧(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
王玉冬(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
許鴻飛(廣州雕塑院院長)
楊光(深圳公共藝術中心雕塑家)
伊東敏光(日本廣島市立大學藝術學部教授)| 網絡
蟻潮(佛山藝術創作院雕塑家)
殷小烽(東北師範大學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尹吉男(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
餘晨星(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
俞暢(廣州雕塑院名譽院長)
張海鵬(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師)
張偉(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