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出版業六大趨勢
中國的出版業是古老而又年輕的行業。中國是印刷術的故鄉,從1000年前開始,中國古代的出版業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近代出版業興起之後,中國出版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一直努力追隨國際出版業的步伐,湧現過一批在亞洲乃至世界有影響的出版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版業逐步改變了原來國有事業單位的體制格局,開始了市場化和產業化運作的進程,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進入新世紀,中國出版業進入集團化發展和運作的階段,大批出版、發行集團紛紛組建,不少集團還通過股份制改造上市進入資本市場融資發展,出版企業的經濟規模和實力有所增長,走出去拓展海外業務也有一定突破。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出版業的市場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出版消費市場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帶來閱讀需求的巨大分流,從2007年開始,中國圖書出版業開始進入深度調整期,它以中低速增長為基本特徵。一方面,傳統的圖書市場增長潛力有限,市場規模短期內不可能有大的擴容。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的改革預示著中國出版業微利時代的到來,而目前大眾出版領域的無序競爭和低水平競爭已經表明現有的贏利模式難以為繼。出版機構的轉企改制又給傳統經營模式帶來衝擊,增加了企業的運行成本。另一方面,專業出版的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數字出版雖然蓬勃興起,但是商業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使得出版產業轉型的壓力非常大。在這種宏觀背景下,當前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呈現了一些令人思考的趨勢。
傳統出版增長緩慢
特徵:傳統圖書市場總體增長緩慢,但還有持續增長空間,競爭和洗牌會趨向劇烈。
據統計,2013年,全國圖書出版與上年相比,圖書品種增長7.35%(初版增長5.78%,重版、重印增長9.55%),總印數增長4.87%,總印張增長6.83%,定價總金額增長8.95%。居民和社會團體出版物零售總額為687.94億元,比上年增長6.16%。而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純銷售與上年相比數量下降0.35%,金額僅增長3.23%。這些數據近年來呈現逐漸下降的態勢,表明出版業已經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速增長階段。
困擾傳統出版發展的銷售市場組織形式還在深刻調整中,實體書店在經歷巨大擠壓後正在尋找新的定位。去年實體書店零售規模結束了前幾年的下滑情況有所回升,異軍突起的網絡書店則從前幾年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狀態進入平臺期,也在改變單一依靠價格戰的競爭策略,開始聯合優勢出版單位深耕圖書市場。
隨著國內受教育人群的增長和民眾對於文化知識消費需求的提高,傳統圖書市場仍然會有持續的增長;另外,在圖書零售市場上,圖書購買需求也依靠內容供給拉動,一些熱點話題帶動的超級暢銷書會極大刺激圖書消費量的擴容。由此帶來的是出版單位競爭不斷加劇,具有強大內容提供能力的出版單位將會佔據優勢。
數位化掀起新高潮
特徵:新媒體和新傳媒商業模式正在發育成熟,傳統出版與新型出版融合初見成效。
2010年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移動數字終端技術發展取得突破,出版業數位化掀起了新一輪高潮。傳統出版單位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進行選題策劃、聯繫作者、圖書營銷進一步受到重視,在京東商城、當當網、亞馬遜銷售電子書呈增長態勢,通過中國移動閱讀基地、蘋果商城、移動客戶端銷售電子出版物成為重要發展方向,在線教育等成為投資熱點。
出版集團紛紛投資建立新媒體平臺,併購新媒體公司,與新媒體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實現協同發展。可以預見的是,移動網際網路將是未來數字出版發展主戰場,傳統出版機構要主動轉型升級,搶佔新陣地和平臺,這方面有很多機遇。
版權經濟特徵明顯
特徵:有價值的專業內容成為出版單位生存發展的基礎,出版業版權經濟特徵進一步凸顯。
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有人說平臺為王,有人說技術為王,有人說便利為王,但只有內容為王了,其他的「王」才能發揮正面作用,出版社並不只因其經營管理而出名,更是因其出的書而出名。這些內容為本的觀念正在得到出版工作者的廣泛認同。打造精品力作,通過創新產品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正在成為出版人的內在追求。隨著國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閱讀市場具有巨大的需求空間,但形態變化明顯。
技術的發展和業態的變化無不依賴出版內容的專業化和品牌化,出版業在內容提供方面的獨特價值正在成為其生存發展的生命線。而專業性出版內容的獨佔性,只有通過版權運作的渠道體現其價值。出版行業要跳出傳統介質和形態,努力從面向圖書市場向面向閱讀市場轉變,通過佔據優質版權資源並開展版權經營活動,提供延伸服務。
跨界合作正在興起
特徵:出版產業鏈不斷延伸,出版業跨界合作拓展新領域。
大批出版物的出版傳播對裝備製造業、消費品工業、建築業、信息業、旅遊業、農業和體育產業等各行各業都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出版業與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出版企業由內容提供商向內容服務提供商轉型成為潮流,大眾出版商正在進入大眾服務產業,專業出版商正在進入專業服務產業,教育出版商正在進入教育服務產業。
出版業與其他行業的跨界合作逐漸興起,使文化內涵與實體產業實現了有機嫁接,如地產引進書店及書店衍生服務,將讀書生活融入商業文化和社區文化,時尚期刊與電商巨頭合作在電商領域進行了一次時尚革命,出版單位與電視臺、影視製作企業成立全國校園電影院線、影視創作公司,等等。跨界合作使出版業與其他行業實現了聯動發展,開拓出出版業發展的新領域。
機制改革更為深入
特徵:出版體制和出版經營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入,出版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
當前,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出版業發展混合經濟面臨良好的機遇。新聞出版上市公司以及非出版環節的股份制出版企業正在醞釀實行股權激勵試點。特殊管理股制度試點將有序試行,以有資質的國有出版單位擁有特殊管理股為前提,允許符合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參與網絡原創出版業務,給予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對外專項出版權。
出版企業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服務出版業的金融體系正在形成,出版企業利用金融工具拓展文化金融新業態取得了一定成效。出版傳媒企業上市融資的步伐在進一步加快,規模進一步擴大,出版企業正在借力金融謀求新發展。
接軌國際步伐加快
特徵:中國出版業走出去融入全球出版業的步伐正在加快,國內出版市場與國際出版市場進一步接軌。
中央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制定實施了「絲路書香工程」。出版行業以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努力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促進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融合。
國內出版商參與國際書展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在各大國際書展的中國主賓國活動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全球颳起了「中國風」。通過國際書展及其他版權輸出方式,一大批反映中國夢和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出版物,反映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制度的優秀主題出版物,以及優秀的文學、少兒類圖書的版權輸往全球各地。
中國出版傳媒企業併購重組走出去更注重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出版企業與國際出版商合作更加務實,更好地學習國際出版的先進經驗,快速提升我國出版企業的綜合實力。中國出版企業在國際業界的地位和實力排名不斷提高。
(作者系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
■老總悟語
出版業內有些同仁堅持守舊,懷疑變革,牴觸新技術、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思維。這些同行有共同點:1.定是資深出版人,甚至曾有出版成就而受尊重;2.基本不懂數字傳播,甚至不上網、不用網;3.都以文化捍衛者自居,認為別人不搞文化、不懂文化;4.樂於自我欣賞;5.他們的企業在業界地位不斷衰落,文化影響力一年不如一年。
——陳海燕(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
我個人的研究分析結果是,在「十三五」時期,中國新聞出版業總體上處於轉型升級階段,即從傳統出版向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轉型升級。就傳統出版業而言,5%以下的中低速增長將成為發展的新常態。另外,隨著中國出版業數位化、網絡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的融合蓄勢待發,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並日趨成熟。
——陳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原總裁)
如果出版人都能深切領悟「讀書人相中的只有內容」這句大白話和大廢話,難道就不會對「內容」二字產生深深的敬畏之心?如果深懷這種敬畏之心,難道還會簡單地以年出版品種的增長作為出版業績而炫耀?難道還會有那麼多的「跟風書」一類的文字垃圾?難道還會有那麼多完全無視內容的「好為人師」之「訓導」?讀書人相中的只有內容,離開了內容談閱讀說出版必然蒼白無力、言之無物;出版人對內容首先應心存敬畏,但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值得敬畏,這恰是考驗讀書人與出版人境界如何的試金石。
——潘凱雄(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