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社會各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成為出版業面臨的思考題。在日前召開的2020泰山國際新聞出版合作大會上,業界人士就此建言獻策。
推動閱讀深入挖掘服務能力
「疫情期間,社會總購買力下降和消費結構調整對出版業產生影響,社會閱讀的新需求和新特點成為出版業發展的重要機遇和方向。」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表示。
聶震寧分析說,隨著我國全民閱讀活動蓬勃發展,出版與閱讀共生發展的態勢已經形成,社會閱讀的主流閱讀價值觀受到重視,出版業和社會閱讀的技術創新得到相當程度的普及和提高,並將繼續在線上線下共生發展。
「社會閱讀與出版業共生發展,出版業仍具有較大服務潛能。」聶震寧判斷,出版業有效控制圖書品種,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將提前實現;出版業將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力度,融媒體出版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江蘇書展、上海書展、南國書香節、黃山書會、天府書展等相繼重啟。聶震寧認為,這顯示了後疫情時代我國出版發行業頑強復甦、重啟、中興的決心和信心。「出版業應與時俱進,進一步提高服務社會閱讀的能力。」
圍繞網際網路時代快閱讀現狀,當當網創始人、早晚讀書創始人李國慶給出了零庫存、個性化定製眾籌、專業化導購、數字出版、屏讀時代和伴讀、結對讀等6個關鍵詞。他認為,運用大數據精準分析用戶需求可以減少庫存,給出版業帶來利潤改善和發展能量;個性化定製眾籌可以避免盲目生產、盲目印刷;專業化導購也就是直播帶貨,對於目標人群很有指導性;屏讀時代已經到來,數字出版大有文章可做;針對人們存在的輕閱讀和快閱讀需求,可以通過伴讀、結對讀創造氛圍、推動閱讀。
人才建設聚焦深度規模培養
人才是出版業的未來,人才培養關乎行業興衰。近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啟動新一輪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出版學能否成為一級學科為業界矚目。北京印刷學院校長羅學科認為,出版學已具備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是培養新出版人的根源所在和不可或缺的學術支撐,因此,出版學成為一級學科是時代之需。
在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看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建設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與近期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文化建設必須有相應的跟進。推進出版強國建設,需要從編輯業務與編輯隊伍方面進行籌劃。
郝振省認為,繼續做優做強主題出版是編輯出版人「十四五」期間首要的任務,應從產學研方面穩步推進。從產的方面看,出版單位應把普遍性要求與重點性攻關結合起來,形成主題出版生產經營的專門團隊和其他團隊的鼓勵性政策相結合的模式,同時把近期計劃與中長期規劃結合起來。從學的方面看,要考慮編寫主題出版系列教材、教案及案例匯集,同時有相應的教學制度安排,考慮設立主題出版教研室甚至專業。從研的方面看,要藉助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充分總結主題出版開展以來的歷史和實踐。
持續提供精品出版物,有賴於編輯出版人素質的普遍提高與相關人才的深度培養、規模成長。郝振省認為,「十四五」期間,應倡導成為學習型編輯的行業風氣,加大學術理論課的教學分量,以書本知識為主,以知識的系統性把握、理論的深刻性把握為目標,培養出兼具學術創新與嫻熟技能、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的編輯出版人隊伍。此外,深化出版業體制改革、調整出版生產關係、持續釋放和激活生產供給、實施出版產業數位化戰略,都是業界必須履行的職責與必須實現的目標。
人工智慧豐富出版內涵外延
出版要關注人工智慧,是羅學科近幾年一直在呼籲的話題。在他看來,通過出版的人工智慧可以進行知識服務、知識挖掘甚至知識的自動生成,這樣就豐富了出版的內涵和外延,從而使出版有了相對獨立於別的學科的內容。
在羅學科看來,「出版人工智慧」是以知識作為生產要素,以基於人工智慧的知識挖掘作為核心技術,帶來新知識的自主形成和規模化使用,並實現智能系統在出版領域應用的系統工程,其未來發展趨勢,有方向清晰的政策引導、多維重構的價值指向、要素齊備的嵌入邏輯等3點依據。
羅學科分析說,人工智慧與數字出版的智能寫作、在線學習、網路遊戲等板塊直接相關,將持續為數字出版賦能。多維重構的價值指向包括知識的來源,即自主生成不同來源和不同結構的知識,以及自主適應場景和自主解決問題;知識的呈現,即讓知識表達和知識呈現更具層次性、豐富性、適應性;知識的體系,即形成以用戶需求為驅動的個性化、多樣化、高效化的知識服務內容樣態和知識產品體系。出版業與人工智慧結合落地的關鍵點體現在兩個方面:泛知識的內容產品化,即知識點可以被不斷地打碎、解體、剝離,知識與知識之間可以不斷關聯和重組;按照分層級、分階段的形式提供相應的知識解決方案,根據人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場景不斷挖掘、聚合新的知識、為用戶提供精準的知識服務。
「『出版人工智慧』具有快速性、定製化、交互性、系統性、迭代性等特點,將實現出版業的生產革新、交互革新、體驗革新和載體革新。」羅學科判斷。(記者 孫海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