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個關鍵詞看後疫情時代出版業發展

2020-12-17 騰訊網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社會各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成為出版業面臨的思考題。在日前召開的2020泰山國際新聞出版合作大會上,業界人士就此建言獻策。

推動閱讀深入挖掘服務能力

「疫情期間,社會總購買力下降和消費結構調整對出版業產生影響,社會閱讀的新需求和新特點成為出版業發展的重要機遇和方向。」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表示。

聶震寧分析說,隨著我國全民閱讀活動蓬勃發展,出版與閱讀共生發展的態勢已經形成,社會閱讀的主流閱讀價值觀受到重視,出版業和社會閱讀的技術創新得到相當程度的普及和提高,並將繼續在線上線下共生發展。

「社會閱讀與出版業共生發展,出版業仍具有較大服務潛能。」聶震寧判斷,出版業有效控制圖書品種,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將提前實現;出版業將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力度,融媒體出版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江蘇書展、上海書展、南國書香節、黃山書會、天府書展等相繼重啟。聶震寧認為,這顯示了後疫情時代我國出版發行業頑強復甦、重啟、中興的決心和信心。「出版業應與時俱進,進一步提高服務社會閱讀的能力。」

圍繞網際網路時代快閱讀現狀,當當網創始人、早晚讀書創始人李國慶給出了零庫存、個性化定製眾籌、專業化導購、數字出版、屏讀時代和伴讀、結對讀等6個關鍵詞。他認為,運用大數據精準分析用戶需求可以減少庫存,給出版業帶來利潤改善和發展能量;個性化定製眾籌可以避免盲目生產、盲目印刷;專業化導購也就是直播帶貨,對於目標人群很有指導性;屏讀時代已經到來,數字出版大有文章可做;針對人們存在的輕閱讀和快閱讀需求,可以通過伴讀、結對讀創造氛圍、推動閱讀。

人才建設聚焦深度規模培養

人才是出版業的未來,人才培養關乎行業興衰。近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啟動新一輪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出版學能否成為一級學科為業界矚目。北京印刷學院校長羅學科認為,出版學已具備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是培養新出版人的根源所在和不可或缺的學術支撐,因此,出版學成為一級學科是時代之需。

在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看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建設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與近期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文化建設必須有相應的跟進。推進出版強國建設,需要從編輯業務與編輯隊伍方面進行籌劃。

郝振省認為,繼續做優做強主題出版是編輯出版人「十四五」期間首要的任務,應從產學研方面穩步推進。從產的方面看,出版單位應把普遍性要求與重點性攻關結合起來,形成主題出版生產經營的專門團隊和其他團隊的鼓勵性政策相結合的模式,同時把近期計劃與中長期規劃結合起來。從學的方面看,要考慮編寫主題出版系列教材、教案及案例匯集,同時有相應的教學制度安排,考慮設立主題出版教研室甚至專業。從研的方面看,要藉助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充分總結主題出版開展以來的歷史和實踐。

持續提供精品出版物,有賴於編輯出版人素質的普遍提高與相關人才的深度培養、規模成長。郝振省認為,「十四五」期間,應倡導成為學習型編輯的行業風氣,加大學術理論課的教學分量,以書本知識為主,以知識的系統性把握、理論的深刻性把握為目標,培養出兼具學術創新與嫻熟技能、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的編輯出版人隊伍。此外,深化出版業體制改革、調整出版生產關係、持續釋放和激活生產供給、實施出版產業數位化戰略,都是業界必須履行的職責與必須實現的目標。

人工智慧豐富出版內涵外延

出版要關注人工智慧,是羅學科近幾年一直在呼籲的話題。在他看來,通過出版的人工智慧可以進行知識服務、知識挖掘甚至知識的自動生成,這樣就豐富了出版的內涵和外延,從而使出版有了相對獨立於別的學科的內容。

在羅學科看來,「出版人工智慧」是以知識作為生產要素,以基於人工智慧的知識挖掘作為核心技術,帶來新知識的自主形成和規模化使用,並實現智能系統在出版領域應用的系統工程,其未來發展趨勢,有方向清晰的政策引導、多維重構的價值指向、要素齊備的嵌入邏輯等3點依據。

羅學科分析說,人工智慧與數字出版的智能寫作、在線學習、網路遊戲等板塊直接相關,將持續為數字出版賦能。多維重構的價值指向包括知識的來源,即自主生成不同來源和不同結構的知識,以及自主適應場景和自主解決問題;知識的呈現,即讓知識表達和知識呈現更具層次性、豐富性、適應性;知識的體系,即形成以用戶需求為驅動的個性化、多樣化、高效化的知識服務內容樣態和知識產品體系。出版業與人工智慧結合落地的關鍵點體現在兩個方面:泛知識的內容產品化,即知識點可以被不斷地打碎、解體、剝離,知識與知識之間可以不斷關聯和重組;按照分層級、分階段的形式提供相應的知識解決方案,根據人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場景不斷挖掘、聚合新的知識、為用戶提供精準的知識服務。

「『出版人工智慧』具有快速性、定製化、交互性、系統性、迭代性等特點,將實現出版業的生產革新、交互革新、體驗革新和載體革新。」羅學科判斷。(記者 孫海悅)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出版業換個活法
    疫情影響下,出版業數位化按下了加速鍵,如今在短視頻與直播的土壤上,一個嶄新的出版業態正在生長。試水線上業態,出版業準備好了嗎?每隔一兩個禮拜,天天就要在快手進行一場直播賣書活動。作為人民郵電出版社的編輯,她現在有了另一重身份——快手薦書主播。
  • 疫情殃及出版業 八種澳刊齊被「砍」
    疫情殃及出版業 八種澳刊齊被「砍」沈敏新冠疫情重創經濟多個領域,媒體出版業也難倖免。德國鮑爾傳媒集團21日宣布,它準備一舉「砍」掉在澳大利亞境內出版的8種知名雜誌,包括澳版《哈潑斯市場》、《她》周刊、《造型》、《男士健康》和《女士健康》。
  • 重磅丨《2020年度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發布
    關注並在對話框回復「搜索」點擊連結後即可按關鍵詞獲取全部資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謀篇布局之年。在遭受新冠病毒襲擊的危機時刻,全國出版人挺身而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參與到抗擊疫情的偉大鬥爭中,彰顯出了出版人的使命與擔當,凝聚起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巨大力量,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和精神動力。隨著疫情逐漸被有效控制,在做好防護工作的前提下,復工復產成為了出版業發展的主題。
  • 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為實現新聞出版業又好又快發展,推動我國向新聞出版強國邁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 書業訪談錄|馬場公彥談日本出版業:疫情與未來
    退休後,他來到中國,任教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去年年底,馬場公彥在中國出版了《播種人:平成時代編輯實錄》一書。在書中,他分析了日本出版業的狀況,回顧了自己的出版生涯,還探索了中日出版的交流。如今,他努力學習中文,繼續關注中日出版業,最近還在日本媒體上發表了《疫情危機下,中日出版業的出路在哪裡?》,觀察疫情給中日出版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近日,澎湃新聞通過郵件採訪了馬場公彥,請他談談日本書業。馬場公彥澎湃新聞:這次的新冠疫情對日本書業的影響是不是很大?
  • 改革 創新 發展:我國新聞出版業實現健康快速發展
    改革·創新·發展 ——我國新聞出版業實現健康快速發展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新華社記者 璩靜)「十一五」期間,我國圖書、報紙、電子書等產品總量穩居世界前列,已進入世界出版大國行列    深化改革——給新聞出版業注入活力    「這5年,有兩個詞能概括新聞出版業的特徵,一是改革,二是創新。是改革,解放和發展了新聞出版生產力,是創新,產生了我們時代各種業態的文化產品和傳播手段。」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表示,改革是新聞出版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 淺談大數據在出版業的應用
    對於出版業而言,網際網路一方面是挑戰,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機遇,因而,轉型與發展是當今時代出版業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實際上,許多喊著轉型口號的出版商,只是被動的或者說是「稀裡糊塗」在轉型,他們甚至不知道、也無法預知轉型的結果。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網際網路+」「雲計算」這些網際網路詞彙屢屢會被傳統出版業提及,但很多時候他們並不知道具體的含義,只是盲目地追新。
  • 新聞出版業智庫建設在路上:出版智庫需要四個標準
    出版智庫需要四個標準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副司長馮宏聲認為,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智庫支撐,出版業參與到智庫建設當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現在總局有新聞出版研究院作為官方智庫,為總局政策提供決策支撐。但這遠遠不夠,我們現在需要更多力量參與到智庫建設當中,要有研究智庫、行業科研智庫、高校智庫,還要有企業參與進來的智庫。」他說。
  • 後疫情時代的少兒出版
    跨媒體時代的到來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繼而使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對內容產品的需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次疫情又會在短期內加快這個變化。作為傳統內容產業的少兒出版者,我們應積極地應對這些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在創造價值的同時,童趣出版始終以人為本,堅持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
  • 「直播帶貨」浩浩蕩蕩,出版業能否分得一杯羹?
    疫情影響下,出版業數位化按下了加速鍵,如今在短視頻與直播的土壤上,一個嶄新的出版業態正在生長。 試水線上業態,出版業準備好了嗎? 每隔一兩個禮拜,天天就要在快手進行一場直播賣書活動。作為人民郵電出版社的編輯,她現在有了另一重身份——快手薦書主播。
  • 何志勇:出版業未來十年的堅守與變革
    最後,出版市場將呈現下沉與中心化同步發展的格局。未來十年,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加快推進,會產生一代新市民群體,在出版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出版市場將向三、四線城市(鎮)下沉。另一方面,一、二線中心城市仍將承擔起出版主流市場的責任。70後、80後的中產階層和90後、00後這兩代新興消費群體將主導閱讀市場的風向。
  • 中國出版業六大趨勢
    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的改革預示著中國出版業微利時代的到來,而目前大眾出版領域的無序競爭和低水平競爭已經表明現有的贏利模式難以為繼。出版機構的轉企改制又給傳統經營模式帶來衝擊,增加了企業的運行成本。另一方面,專業出版的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數字出版雖然蓬勃興起,但是商業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使得出版產業轉型的壓力非常大。在這種宏觀背景下,當前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呈現了一些令人思考的趨勢。
  • 後疫情時代全球紡織及時尚產業發展「雲」論壇開幕
    中新網·湖北後疫情時代全球紡織及時尚產業發展「雲」論壇開幕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9日 11:19 來源:中新網湖北今日熱點:湖北省委追授謝睿同志「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武漢在巴西進口牛肉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 後疫情時代為何堅持辦天府書展?新華文軒董事長何志勇:提升信心...
    在疫情影響下,出版業遭遇哪些困難以及做出了哪些積極應對,社會閱讀發生哪些重要變化,呈現了怎樣的趨勢?特別是後疫情時期出版業和全民閱讀活動應當做出哪些改進,都是出版業界和閱讀界值得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10月15日下午,在2020年天府書展開幕前一天,應第二屆天府書展組委會邀請,由韜奮基金會主辦、新華文軒承辦的「疫情期間的出版與閱讀」主題論壇在四川成都新華賓館舉辦。
  • 劉佩英:內容免費浪潮,出版業正在進行一場變革?
    【百道編按】突如其來的疫情,出版業被推上了「免費」這條船。各個出版社或數字內容平臺,免費向公眾開放自己數字內容資源的各種信息,或者說版權資源。如何看待疫情之下出版業的免費浪潮?它會給出版業帶來哪些變革?東方出版中心副總編輯、上海中版圖書公司董事長劉佩英認為,用手上的內容先以免費的形式去攻佔讀者移動端,是出版業正在悄悄進行的商業大戰。
  • 21市州發展詞典丨GDP歷史性突破背後——從3個關鍵詞看宜賓...
    記者從會上獲悉,在「十三五」前四年時間裡,宜賓GDP增加1132億元,年均增速8.7%,總量躍升至全省第3位,取得近20年來的歷史性突破。經濟發展的歷史突破如何達成?記者通過三個關鍵詞帶你感受宜賓的發展活力與成就。
  • 4個關鍵詞,看青島疫情處置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果
    關鍵詞:患者救治在19日上午11點30,青島市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近期青島疫情防控和工作最新進展。青島市副市長欒新介紹,截至19日8時,青島在院治療的13個確診病例中,危重型1例,重型2例,普通型8例,輕型2例。青大附院收治3例,其中危重型1例,重型1例,普通型1例,均病情平穩。
  • 新聞出版總署:認真做好新聞出版業發展規劃工作
    認真實施《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科學制訂「十二五」發展規劃,對新聞出版業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進一步落實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目標,科學制訂新聞出版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推動新聞出版業大發展大繁榮,現就做好新聞出版業發展規劃的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 柳斌杰:新時代的中國出版業需有新作為
    這是黨的十九大閉幕後全國圖書出版發行界舉辦的首次書業盛會,出版業如何以訂貨會為契機,深刻領會新時代的新任務、新要求,增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責任感、使命感,充分展示全行業的精神風貌,近日,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柳斌杰,就此接受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的專訪。
  • 我國新聞出版業在變革中融合
    本報訊 (記者章紅雨)2月12日,在中國出版年會上,中國版協發布了《2014年度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隨著惠及新聞出版全行業的改革利好政策的相繼出臺,我國出版產業發展呈現營業收入平穩增長,在變革中融合,成為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