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到未來,教師素養升級需要錨定10個關鍵點

2020-12-27 新校長傳媒

我們正置身一個劇變的社會中。需要思考的是,從過去到未來,教師工作的變與不變是什麼?身為教師,需要具備哪些能力素養才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蒲公英教育智庫成立「未來教師素養圖譜」研究小組,經過幾個月的走訪調查、案例梳理,錨定了未來教師素養10個關鍵詞。

NO.1 學習行為設計

教師要像設計師一樣設計學習,包括學習活動設計、學習情景設計、學習行為設計等。在每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評估學生當前的知識與技能,為每個小組設立學習目標,設定學習路徑與計劃。

個性化定製教學、學科教材重組、跨學科融合、遊戲化學習、與自然同步、與生活接軌,這些會成為教師的成長關鍵詞,也意味著教師要學會把握學生的差異,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比如,在美國學校的一個二年級教室裡,教師會將所有孩子分成不同的小組,根據學生學習情景分四個等級,每個等級中,學習任務、學習進度以及達成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等級,學習方式也不一樣。

比如,一個小時的數學學科授課時間裡,一組學生的45分鐘分成3個15分鐘:前15分鐘以小組的形式,接受老師面對面輔導;第二個15分鐘以個體為單位在移動終端上學習;第三個15分鐘和同伴一起玩數學遊戲。

另外,作為設計師,教師還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徵幫助他們去規劃學習路徑。

比如,有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聽覺型,有的是視覺型,有的則動手能力更強。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和興趣,幫助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課程,成為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協作者、支持者,這將是老師需要具備的首要技能。

NO.2 專業研究力

專業解釋、專業技術、專門方案、專門話語,這是教師專業表現的四個方面。

專業解釋就是要老師們回答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風險評估5個方面的問題;

專業技術要求每個成熟專業的教師以理論、方法、工具、標準、模型、策略、流程等科學和技術類語言為主要話題,而不是談空泛的藝術。

教師需要像醫生一樣提出自己的方案,比如,教材怎麼教,如何理解你的學科和學生,課堂有哪些維度……

這些是教師不同於其他職業的地方,也是其需要沉浸不斷紮根研究的地方。

NO.3 跨界多方合作

教育是幫助學生社會化的過程。

因此,學校教育需要抽取社會生活中的典型部分,並通過濃縮和提純,將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種情境變成學校的課程,讓每一名學生可以安全地試錯和探索,幫助擁有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生體驗不同的成長路徑,以及有可能遇到的社會情境。

所以,從傳統教室到學習社區,教師需要基於學生學習需求、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社區的空間和任務設計和合作。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應對真實世界的挑戰。

NO.4 課程架構力

在邊界破碎之處,新舊交叉地帶,新的課程形態、新的學習方式正如火如荼。

可以說,人類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教育人其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如此多樣、立體而有效的抵達理想教育、理想課堂的基礎條件;教師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變得對社會的進步如此重要,儘管我們尚未做好更加重要的準備。

核心素養時代,課程的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顯,挑戰也隨之而來:

教師課程領導力如何提升?學科與課程如何在教育現場化零為整?課程「架構盲區」如何突破?資源如何有效連結?課程架構成為未來教師必備能力素養之一。

NO.5 技術融合

雖然我們的學校已經引入了諸多技術——幾乎所有學校都配備基礎教學電子設備,教師都已經學會了如何使用在線教學工具。

但是,究竟如何在這樣的教室環境中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呢?

想想看,如果沒有合格的、稱職的和優秀的技術派教師,那麼,所有這些被引入教室裡的教育科技怎麼能發揮作用呢?

所以,在不斷探索擁抱新技術可能的同時,真正實現技術學得會、用得上、能減負、能提升勞動創造性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也是新技術時代給我們教師帶來的新的挑戰。

此外,數位化時代,我們原有的知識傳輸方式和建立方式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書本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數位化資源會成為課程的主要呈現形式;共享共建會成為課程建設的重要方式。

比如,最早的耶魯大學公開課,到現在流行的各類資源平臺、開放的圖書館資源等。在探索中,你會發現,這些工具幾乎都是免費。

NO.6 搭建思維「腳手架」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會越來越多地發現:學習知識,掌握信息,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且很多知識並不一定非要記憶。

於是,學會搜索、查詢的技術技巧,在我們需要知識的時候,能夠運用工具獲得知識,將成為重要的能力。

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更需要的是思考——如何能夠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獲得有效的資源,如何能夠將資源組合應用起來。

教師需要給到有價值的提問,成為學生學習的腳手架。並且,這個腳手架不是「知識的腳手架」,而是「思考的腳手架」。

教師要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答案沒有對錯之分,問題會引發學生的學習過程。有了這個架子的指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就會逐漸形成,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也會被喚醒。

這是一種真正的學習,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NO.7 個人化定製、評估

人工智慧能夠進行大數據採集,但是,如何把冷冰冰的數字轉化成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報告?

教師需要能夠讀懂大數據,知道學生的長處和短處分別是什麼,從而制定最適合學生個體的學習路徑。

早在2011年美國就發布了有關教師數據素養改進教學的報告,2012年,美國19個州已經把教師是否具有數據素養列入了教師資格認證情境。

大數據時代,老師更需要有數據意識,能對現象背後所關聯的因素進行分析,產生數據理解以及數據解釋。探尋學生成績不佳的背後,出現問題的關聯知識點到底是什麼,是公式還是概念,進而開展更個性化的輔導。

NO.8 美好師生關係

人工智慧或許在知識儲備上比人類智能更勝一籌,但有一項功能是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那就是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是人類最重要的需求。教師的另一個重要能力就是理解學生,與學生產生共情。

當學生沮喪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當學生懶散的時候可以約束學生。未來,人工智慧能夠「授業」,但「傳道」和「解惑」仍然需要老師承擔。

在芬蘭的實習學校裡,老師一天中80%的時間不是在上課,而是在觀察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表現,深入了解孩子們內心在想什麼,找到最佳時機給予激勵。老師也不會忙著埋頭寫明天的教案,而是根據孩子今天的學習狀態設計第二天的學習體驗。

在這一天的學習中,老師自己也是學習者。他們要用自己的言語、表情、肢體動作、獎勵機制等多種手段來調動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每個孩子每天的狀態是不確定的,如何讓他們始終擁有激情和動力去學習便成為了一個課題。老師能創造的就是一個個情緒體驗的峰值,讓孩子們有更好的體驗感,從而更加投入和用心。

讀懂學生、辨識行為、引導情緒、創造學習的巔峰體驗。只有這樣,課堂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才能真正展開,教師也將在個別化和差異化的指導中獲得職業的價值感和幸福感。他們要懂得如何去設計情緒體驗、引導學生學習、反饋學習過程與評估學習結果。

看到學生,聆聽學生,觀察、幫助學生,這才是教師最大的價值。

NO.9 自主終身學習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達,學校的圍牆坍塌,每個人保持終身學習力成為趨勢。

這不僅意味著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知識,還意味著讓自身處於一種學習、創造、探索的狀態。

教師的這種狀態,勢必會感染每一位學生。所以,「拿一本書教一輩子」的現象再無可能存續,不斷學習才是教師唯一不變的「屬性」。

教師要做一名終身學習者,就要制定個人學習目標,探討前沿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學會和全球各地的人建立學習網絡,謀求自身的專業發展,並保持當前的研究。

只有這樣,教育才會一直飽滿。

NO.10 藝術審美力

空間設計、藝術呈現,每個人都不會拒絕美的東西。成人沒有辦法離開美而生存,對一個孩子來說,更是需要在美的環境中長大。

為人師表,引導並幫助孩子們體驗美感、建構美學、形成屬於自己的審美力量,是未來教師的重要職責。

所以,學科空間設計、教室空間打造、教學內容嫁接美學,是接下來教師作為的新可能。

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是一個數位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人類的手腳被釋放,頭腦不斷延展,未來教育的場景註定會更開闊、更真實。

10種類型的未來教師角色,其實也正在重塑著未來教師的素養圖譜——自我管理能力、審美體驗能力、理論教學能力、時間教學能力、批判思維能力、研究發展能力、著眼全局能力、教學注重思維力建構、注重設計和美感、技術智能化、師生關係新樣態、共情能力等,這些趨勢還將以我們無法預知的方式和速度繼續塑造未來。

來源| 《新校長》2020年第10期「未來教師素養圖譜」

責編| 芋圓

相關焦點

  •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知識
    錨定效應的類型與研究範式  1、經典錨定效應:語意啟動範式  Tversky和Kahneman的錨定效應研究被後來的研究者稱為傳統錨定效應或經典錨定效應,這主要是針對其研究範式而言。Wilson 等人提出,在傳統錨定效應的研究框架下,由於讓被試進行錨值與未知目標值之間進行外顯的比較,接著給出估計值,而證明了錨定效應的存在,但其中有可能是因為簡單的數字呈現導致了人們的判斷偏差。
  • 「錨定效應」是什麼?
    當人們對某個事物的價值高低做估測的時候,其實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價值衡量標準,一切都是相對的,關鍵看你如何定位基點。基點定位就像一隻錨一樣,它定了,評價體系也就定了,價值高低也就判斷出來了。所以這個上限不但不會制約商品的銷量,反而起到了錨定的作用,使得顧客決定購買數量時常常更接近這個上限。商家推出新產品也需要藉助「錨定效應」。比如,一種新的高端化妝品面世,如果它被放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與價格低廉的商品擺在一起,則即使質量超群,它定的高價也不會被消費者接受。相反,如果它與其它著名化妝品品牌放在一起,它的高價政策就容易被接受了。
  • 中國樓市有個「錨定效應」
    何為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它是「行為金融學」常用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已知數值作為「起始值」,而這個「起始值」會先「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   聽起來有點玄,用現實例子來說就簡單多了。比如,一些歐美奢侈品公司經常會搞個新品推介會,模特兒挎著個其貌不揚的包,在T臺上走來走去。
  • 警惕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這其中,有一種廣泛存在卻未得到足夠關注的認知心理偏差——錨定效應。實踐中有罪推定、疑罪從有、同案異判、冤假錯案等現象均可從錨定效應中找到心理根源。  錨定效應的心理機制  錨定效應是指在不確定情境中,判斷決策結果受初始信息(錨信息)影響而向初始信息趨近的認知偏差。
  • 錨定效應——每個人心中的那個「錨」
    你看,同樣的問題,只不過一開始給你的數字不同,就影響到了你的判斷。也就是說,我們在判斷時,經常會以一個數值,或者叫做「錨」來作為依據,然後再進行一個調整,這就是錨定效應。理解了這個錨定效應,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大作用,比如砍價。
  • 錨定效應:說到底我們還是個幼鵝
    對於這個概念,之前我的理解,不過就是「無良」商家,經常搞一個非常離譜的錨定價格,來坑我們,比如經常買書的人,經常可以看到類似下面的3個價格標示:電子版10元;紙質版25元;所以工作積極性大受影響,沒有初來時的那股幹勁了……孰不知這種由勤到不勤的轉變,這其實也是一種錨定效應,因為領導和同事是以最開始的「勤快」為錨定結果這會進一步加劇該學生的挫折感,使其更加懶散,進而大家更沒有好印象。
  • 白丁白話丨錨定未來
    時下,「未來」二字炙手可熱,大有開口不談「未來」就有些不好意思的感覺。未來社會、未來教育、未來學校、未來學習、未來校董、未來校長、未來園長、未來學生……,應接不暇。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也確實能感受到「未來」正撲面而來,無論我們是否懂得和喜歡,也不管我們是否準備好了。
  • 為什麼銷售一定要懂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一般又叫沉錨效應,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對於銷售來說,日常工作就是與人打交道,多少需要懂點心理學。一、什麼是錨定效應?錨定效應最初是由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所謂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即初始錨的支配,以初始錨為參照點進行調整,但由於調整不充分而使得最後判斷偏向該錨的一種判斷偏差現象。
  • 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錨定效應
    當人們對某件事的好壞做估測的時候,其實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好與壞,一切都是相對的,關鍵看你如何定位基點。基點定位就像一隻錨一樣,它定了,評價體系也就定了,好壞也就評定出來了。1973年,卡納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過分看重那些顯著的、難忘的證據,甚至從中產生歪曲的認識。例如,醫生在估計病人因極度失望而導致自殺可能性時,常常容易想起病人自殺的偶然性事件。
  • 華訊投資教你克服錨定效應的正規操作!
    本網12月21日訊 華訊投資發現,許多股民朋友反饋,在沒有更多的信息時,過去的價格(或其他可比價格)就可能是現在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通過錨定過去的價格來確定當前的價格。但這也可能會導致估值溢價然後在高位買,低位買的投資失敗。但接下來,華訊投資要教你如何克服錨定效應,想要避免更多的情緒化決策,正規的方法可以學一學哦!
  • 營銷中如何運用「錨定效應」
    前兩天在百家號發的文章中提到了」錨定效應「,過後有人問我你提到了「錨定效應」具體是什麼?介於此類問題,我突然奇想,可不可以在發布的文章中定期的穿插一些商學課程,這樣既可以幫助大家學習一些知識,同時也可以讓自己」溫故而知新「嘛!
  • 錨定銷售
       根據錨的定義,咱們再來看,什麼是錨定效應?類似的,當人們在做決定的時候,之前被提供的一些信息就想船錨一樣,將你的思考固定在其左右,使其上下浮動,從而影響你的決策,這就是錨定效應。
  •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在教師
    在連續的觀課、思考中,一個觀點逐漸明晰起來,那就是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關鍵在教師。關注教師的語言建構與語言素養提升。教學離不開語言。教師語言表達最基本的要求是簡潔明了、思維清晰、邏輯性強,具有吸引學生的磁性。
  • 錨定效應及其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身後的999美元這幾個碩大字符一直停留在屏幕上沒有變。但是,在最後說出新產品的價格時,賈伯斯話鋒一轉說道:「我很興奮地向大家宣布,我們這款iPad產品的定價並不是999美元起,而是499美元起。」於是因為999美元的刻板印象,便宜到了499美元,大家覺得瞬間便宜了一倍很不思議,心底裡就會覺得很值。
  • 封面新聞新年獻詞·錨定2020
    錨定星辰,我們闖過迷障、穿行海疆;錨定初心,我們不負時光、善待生活。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坐標系。如果時間是橫軸,那麼縱軸便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情懷、我們的道德觀與行動力。一個個交點,便是一個個鮮活的、真實的個體,便是一段段具象的、深刻的印記。2020,錨定偉大夢想。
  • 如何用錨定錨定你想錨定的記憶錨點
    註:此文章轉載自K.O.辯論的辯論教學系列,完整系列教學文章將陸續刊載於公眾號「KO辯論」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在錨定效應的影響下,人類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都會根據之前接收過的資訊進行判斷上的輔助,而這些具有記憶點的資訊或畫面,就是所謂的「記憶錨點」。
  • 教師發展 | 教師暑期專題培訓:素養視角下的項目化學習
    它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雛形,它的教育教學理念在當時得到專家、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廣大教師的肯定與認同。2015年,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學校決定將教學大樓四層其中的1000平方米用於英語學科教學,並更名為「未來學習中心」。「未來教室」就轉型為開展項目化學習的專用教室。2016年,天一小學又成為了上海市學習基礎素養種子學校。
  • 【每日科技名詞】 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定義:在評估問題時所依據的起始參照點不同而引起的判斷偏差。又稱:沉錨效應學科:心理學_社會心理學相關名詞:錨點 錨定啟發法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延伸閱讀】1974年,認知心理學家特維爾斯基(Tversky)和卡內曼(Kahneman)在實驗中首次發現人在決策時存在錨定效應。
  • 錨定效應——判斷價值的內心直覺
    錨定效應根據啟動的方式分類有三種,分別是:1. 傳統錨定效應:通過「語意」啟動,通常表現為做判斷之前,一個概念或判斷先通過「旁人」的語言描述,進入了我們的思維,導致我們最終的判斷會「基於」這個先入為主的旁人語言描述的「前提條件」。比如你的好朋友告訴你,你們的一個共同朋友小紅出軌了。
  • 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四個方面
    教師強則教育強。但現實中許多教師自覺成長意識不強、專業素養與教育未來發展不匹配、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亟待加強教師發展體系,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