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的觀課、思考中,一個觀點逐漸明晰起來,那就是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關鍵在教師。
關注教師的語言建構與語言素養提升。教學離不開語言。教師語言表達最基本的要求是簡潔明了、思維清晰、邏輯性強,具有吸引學生的磁性。有一位教師,應該說教學基本功還不錯,但一節課下來,習慣性「……的話」插入語,聽起來很刺耳。從語言學角度分析,「……的話」表達的是一種假設情況,可這位教師的表達語境中絕大多數沒有假設意味。教師的主觀意識,可能是想把講課語言表現得自然親切一些,但從規範語言訓練的角度看,是不合適的。
還有一位教師講《夢遊天姥吟留別》時,本應該以一種詩意化的語言傳達對詩意的理解與欣賞,可這位教師竟從頭至尾以一種作報告的語調慷慨激昂地講解。表面上看,是教師語言表達習慣問題,實質上反映的是對文本理解與把握能力的欠缺。從語言學角度講,這位教師對文學語言缺乏基本的把握能力,這樣的素養很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文學語言感受和表達能力。
教師的語言素養需要提升,還體現在語言的豐富性上。在觀課中我發現,有一些教師在學生發言之後基本沒什麼回應,即使有回應,也多是「好」「很好」「非常好」之類。我專門就此問題翻閱了幾本雜誌上發表的課堂實錄,證實了我的判斷:教師的課堂回應語言能力亟須提升。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是語言問題,實質上是教師的思維能力問題。教師有沒有意識把對話當作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過程,有沒有能力準確而快速把握學生說話的內容與層次,並迅速確定對學生進行怎樣的引導。
教師的語言素養需要通過說來提升,更需要通過「思」與「寫」來提升。教師的書面語言表達與口頭語言表達同等重要,甚至比口頭語言表達更重要。對一個問題,包括教學問題,想與不想不一樣;想了,說與不說不一樣;說了,寫與不寫不一樣。教師經常寫各類文章,是提升語言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關注教師的文本理解與鑑賞素養提升。語文教師解讀文本的功夫是看家本領,這個問題最能體現教師的修養深淺。就近來觀課所見,教師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知識視野、解讀能力等,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影響巨大。
有一組教讀《中庸之道》的課例,這節課是語文版教材《論語選讀》中的一組材料。4位教師都試圖為「中庸之道」下定義,可惜都沒有直擊要害,有的還存在比較明顯的偏差。教師沒有注意到課本附錄中牟鍾鑑的文章節選,有的講解明顯無視了這裡的一些觀點,更談不上引用劉家和、郭齊勇等人的文章對中庸之道的論述,而是引用一些網絡文章裡的言論,也引用了魯迅的語段,但是明顯對魯迅的話側重點和背景有所誤解。
還有一位教師把《論語》用微信對話的方式進行解讀,形式雖然新穎,但內容理解卻相差甚遠。這種遊戲式解讀,不利於學生對傳統文化精華的理解與認識,對學生解讀文本能力的形成也是不利的。教師教學《論語選讀》,沒有對《論語》進行全書的研讀,恐怕是教不好的。要想教好這一課,教師起碼要找幾本關於中庸之道的著作研讀一下,起碼要引導學生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既是一種道德修養,也是一般思維方法論;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則,不是迎合所有人;中庸之道不僅適用於做人,也適用於理解文質關係、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是孔子美學和藝術的一種原則。
關注教師的教學藝術素養修煉。教學是科學,有規律可循,有規律必須遵守;教學又是藝術,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悟性與靈性。同一篇課文,不同教師會教出不同效果,這裡涉及教學設計問題、教學語言問題、人格人品問題。教師的教學設計需要教育思想的支撐,每一個教學步驟,每一項教學活動,都應該是有理有據的。
前面說到的那位用微信對話形式教《論語》的教師,主觀上想「創新」,想把「古老」的文言教成「現代」生活,但是這樣的模式不利於學生掌握「文言」,也不利於學生體悟《論語》文風。其實,《論語》已經足夠口語化了,只不過是那個年代的口語。學生如果用這種「大話搞笑」法讀《論語》,可能不利於純正的語言感知力的形成。文言文教學和傳統文化經典教學,要擔負起培養學生純正的語言文化感受力的責任,教師還是要教學生讀懂文言文,理解文章,感受古代那種精粹的語言和思想。
教學藝術創新的前提是入門,達到一定的素養水平後才可能「隨心所欲」,但也必須「不逾矩」。有位教師教學《項脊軒志》,設計了幾個步驟:請君誦讀,請君品悟,請君言說,請君評價。這個次序是有道理的,但這個「請君」總覺得彆扭,因為它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符。教學,有時還是需要一點樸實,尤其是形式與內容要協調,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作者單位系浙江師範大學浙派語文教育研究中心)
《中國教師報》2018年07月0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