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一詞最早見於《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意思是馬匹沒有足夠的營養,沒有力氣在路上奔馳;人不修習涵養,沒辦法使國家強盛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素養的綜合品質,存於內而現於外。可以說,一個學生沒有很好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後盾不但難以學好語文,也無法順應時代潮流、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唯分數論」市場很大,部分教師急功近利,依然採取舊式的課堂教學,以單純傳授科學知識為目標,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得多,學生死記硬背,課堂輕視知識、能力形成的過程,以考代練、作業繁重,讓孩子過早的對課堂、對語文失去應有興趣和信心。
當前中小學教育發展不均衡,部分語文教師教育教學理論修養不足,不能吃透新教學理念的本意,沒有樹立語文學科所擁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觀念,不明白學習語文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不是單純應對各種考試,忽略語文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們與外界交流、溝通的必備素養,忽略語文的人文價值對一個人重要影響。
很多教師發現,有許多學生接受多年語文教育之後並不能良好地與他人溝通,不能清晰、準確、流暢地表達內心的想法。究其原因是傳統語文課堂僅僅讓學生背誦課文、學習知識,不關注學生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綜合語用能力。語文教師應摒棄落後的教學方法,倡導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把自身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和感悟表達出來,在人文素養背景下綜合提升學生的口語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培養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
作為長期以來考查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中高考正在發生積極、有效的變化,體現學生學科素養、學科能力的考試內容正在增加,考查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考試方式在轉變,聚焦素養、強化閱讀、貼近生活、突出綜合方興未艾。作為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適應這一考評體系,調整教學思路,提升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科的感知能力,提升學生審美價值,實現課堂評價手段多樣化,發現學生學科優勢,學會用新的評價眼光、新的評價思維看待我們的語文「成績」。
中小學教師是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是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培育中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要從教師著手。為更好的落實語文核心素養,適應新形勢下育人理念對語文學科的新要求,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在實際教學中踏踏實實地落實新理論、新方法,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角色定位,將自身作為引導者,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使課堂教學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適應學生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奠基。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具有工具性;語文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與 「人文性」二者統一於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不可偏廢。中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技巧,構建生動、活潑、有趣的課堂,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以積極探索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的方式、方法為途徑,以學生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能力提升為抓手,促進中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