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教育觀點認為,在新時代的教育改革與創新發展中,提高辦學能力與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的關鍵,就是要重視教改大綱所強調的「核心素養」的作用與地位,圍繞學生的德育培養這一核心主題,全面科學高效展開日常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提高老師課堂的教學能力,為學生的全面健康快樂的發展奠定基礎。問題是,目標雖然清晰了,但如何執行與貫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為此,我們的「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給出了如下答案,供大家參考。
首先讓我們清晰「核心素養」的作用與地位。在新教改政策中,特別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以「德育」為核心的綜合素養。所以說「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是科學的、務實的和準確的。因為「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教育觀念認為,,在我國教育改革深化的當下,「核心素養」這個概念體系正在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既然教育方針、政策是科學的、務實的和有效的的定位是準確的,那麼對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是非常有益和幫助的,更是最佳的繼續路徑與策略,為此,必須全面執行,科學貫徹和細心領會了。要想做到這些工作,為提高課堂教學能力鋪路與保障,就必須讓我們教育一線的工作者全面認知和領會「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才能更有利於工作的全面開展。我們要從六個維度來科學認知「核心素養」是什麼這個問題:
一是「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二是「核心素養」強調突出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三是從價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四是從指標選取上看,它既注重學科基礎,也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五是「核心素養」不僅反映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同時注重歷史文化特點和教育現狀。六是「核心素養」的培養屬性和特徵是多元的,是可培養、可塑造、可維持的,是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
「核心素養」是作為客體側面的教育內容與作為主體側面的學習者關鍵能力的統一體而表現出來的。因此,「核心素養」不是先天遺傳,而是經過後天教育習得的。這樣一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就全新的展現落實在學校教育上來了,需要每個教師去實踐,落腳點就在於每個課堂。
最後,就是整合我們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技巧了,通過實施如下幾個教學策略技巧,就能很好地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給予學生更好的教育引導:一是抓好課堂教學學習目標的轉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核心」是關鍵能力提高和必備品格形成。這是學生學習素養和關係素養的兩個方面;二是注重課堂教學方式的情境化、活動化,學會講故事、表演故事、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給予學生更多的體驗機會和感悟的時間,促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三是注重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引導和啟發,要從以往的被動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轉型;四是重視課堂教學評價,要向培養人的核心素養的評價角度不斷拓展;五是必須抓好由「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的轉型,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六是要積極倡導原生態的教學新模式。
總之,「核心素養」雖然不是各門學科知識的總和,但是它是支撐「有文化教養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煉或精神支柱。而決定這種「核心素養」形成的根本要素,在於教育思想的進步與教育制度的健全發展。